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手工艺术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手工泥塑传统艺术论文

一、初遇,高手在民间

仅十几分钟,他手里的作品已然完成,对照那姑娘看了一眼,我惊呆了!太像了!不仅仅是外形,连眉宇间的神态也栩栩如生,望着如此逼真的泥人会晃神,仿佛下一秒它就要开口与你对话,不由得感叹:“高手在民间啊!”手里拿着泥塑,准备去风干的张泥人说:“那是当然!”

二、结缘,泥人的世界

趁着张泥人在忙,四下打量他的小店。来自各地的明信片贴满了整整一堵墙,每一封都是一份期盼和祝福。物品架上摆满了活灵活现的小泥人,每一个都是难以割舍的喜爱。照片墙上挂满了进门塑像的客人与张泥人的合影,每一张都是一个会心的故事。张泥人的父亲也是当地泥塑手工艺人。从小受到熏陶,张泥人对泥人自然会有独特的情感。泥人伴随他长大,活在他心里。听他说,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喜欢玩泥巴,再长大一点后,男孩的天性,特别喜欢玩具,可是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懂事的他也不开口跟父母要,泥巴到处都有,是老天爷的馈赠,通过他灵巧的双手,可以自己捏泥汽车、捏泥娃娃、捏小动物玩耍,泥人陪伴着他,把贫乏的童年变得生动而有趣。上学后,假期跟父亲外出打工,算是正式进入泥人的世界。停留在记忆里的,是对泥人最初的悸动。多年前,在古庙宇里修缮打工时,看到庙里师傅在修复泥塑,他站在边上一看就是一天,后来,师傅们开始注意这个有灵气又很喜欢泥塑的他,便让他帮着传递东西,和泥挑水,渐渐地帮他们做一些细活。回家偷偷练习,手指轻触泥土,把泥土变成可人的模样。泥土的芳香,安静的房间,度过了一段又一段快乐的时光,他精神世界因为泥人而多彩起来。泥人和他一起成长,成为他生命里最难割舍的东西。对他来说,每一个泥人都是自己过往的记忆,不只是技艺,更是情谊。

三、追逐,梦想的高度

喜欢简单,我们一生会喜欢很多东西。但把喜欢坚持下去,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坚持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问起张泥人,捏泥人十几年,没想过放弃吗?他沉默良久,开口说道:“最初也想过放弃,因为太辛苦了!后来系统学习捏泥人的时候,觉得特别枯燥乏味!每天都要骑40里路才可以到师傅那里,因为路途太远,常自己带点干粮,啃着索然无味的干粮,心里想:‘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可以结束啊’!但想到每次捏完一个作品的成就感时,就不忍心放弃了。”泥人对于张泥人来说,像是陪着大雄的哆啦A梦,多年来,已经是生命里不能缺少的伙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愿意为了理想坚持下去。爱好可以算是一种信念,这样的信念,足够支撑着他达到梦想的高度。如今的张泥人,几把塑刀、一团特制的塑泥,在他手中经过20多分钟的把玩,就能让游客和体验者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也许,在泥人的世界里,他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坎坷泥泞,质疑与执着博弈。一路走来,支持他的,或许就是塑造出的这一件件活灵活现的小泥人的满足感。

四、守护,民族的灵魂

泥塑艺术,形象在外,功夫藏内,古朴厚重,颇有含蓄之韵味;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其中,手工捏塑人物肖像,更见艺术功力。在这个快速时代,像张泥人这样坚持的艺人实为少数。在学成泥塑之前是漫长的苦学,即使喜爱,也很难坚持下来。狭隘的生存环境,使泥塑传统工艺日渐衰落,值得我们保存的传统文化,也在濒临失传。《圣经》记载,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就有了灵。一花一世界,微尘也自有生命,如果下次你也遇到张泥人,希望你也驻足停歇,平心静气,感受泥土的芬芳和泥人的灵魂。

全文阅读

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热潮,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从国家到省到地州,无论是保护体系与保护机构的建立健全,还是在保护方法探索领域都已经走出特色之路。但面对现代文化的发展,现代艺术的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会较多的问题与矛盾。尤其是民众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与保护,已经不能也不可以仅仅停留在“说”与理念演绎之上,相反,应该着重于怎么“做”以及行之有效的身体力行。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现代艺术;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艺”“工匠精神”,早已成为当下文化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们无法估测这种步伐能走多远,路向何方。每一门民间工匠都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技术、技能,必须经过一定的深入研究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艺。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面对非遗保护思路的探索与创新,国家文化部及各省市都针对“传统技艺”针对“民间匠人”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活动,一是展示各地各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二是营造更多人群认识并参与保护的氛围;三是通过活动分析了解各地民间工匠精神的本质,探讨未来“传统技艺”“工匠精神”路向何方。传统手工技艺的坚持与现代艺术的追求,实质并不是矛盾的存在,非遗保护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允许在保护思路上的创新,鼓励一些艺术追求的创新。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艺术的关系应该是相容是互补的,两者相遇应该是会碰撞出民族文化艺术火花的。近几年来,根植于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艺术、创意线下、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等一系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文化载入点的创意活动,不仅为一大批艺术家、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互动平台,更让广大人群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传统与当代的文化碰撞。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一度面临失传濒危的局面,有一部分技艺即将消亡。但近年来,无论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还是在当代艺术和设计领域,都能看到手工艺的再度走热。而这股热潮能否为传统手工艺找到新的出路?传统手工艺如何真正“活”在当下?这就是作为非遗保护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管窥云南省非遗传统技艺门类国家级项目16项,傣族慢轮制陶、白族扎染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傣族织锦技艺、斑铜制作技艺、傣族贝叶经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火腿制作技艺(宣威火腿制作技艺、蒙自过桥米线、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1。16项传统技艺是经过历史考验,人类无数次的实验才能传承至今的,能够传承并被人们认可成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说明它们有独到的工艺特点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性是现代文化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从文化角度着眼,人类在文化财富上的积累是渐进的,累加的,不断的2。如今,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与对文艺作品的审美要求也随之提高,面临这样一个文化时代大潮,把具有较强地域性、民族性的传统手工技艺置于文化繁荣的大背景里来提炼,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艺术享受和精神需求,已是众多艺术家、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共同的话题。这些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精彩的作品几乎让所有消费者青睐,作品赋予了浓烈的传统文化元素,传承人根据民族传统巧妙的加入感情、色彩、造型,使作品富有生命,富有神韵,体现民族的灵魂。传统技艺的作品往往不复杂却能在淳朴的造型中体现美感,色彩不复杂却能在细部微妙的转换中衬托意境,每一位民间大师的每一件作品的每一个环节,都显示出传承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对人生阅历的渗透。就云南省祥云县汪情珐琅银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而言,从化银到刻、雕、錾、锤、嵌等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否则加工制作出的银器饰品就不够精美,且容易变俗。

学习这门传统手工技艺至少3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出师,而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习,能制作并熟练掌握整套制作技艺和流程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其实在国内或是其他国家,银器民族手工艺饰品有一定的市场,也有很大一个消费群体,但往往因为传统手工技艺花费时间长,经济效益无法提升,关键是现代艺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冲击,很多年轻人也就不愿学,不愿做,一是觉得累,二是觉得赚钱不多。面对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路在何方”?带着这样的问题,不乏有一大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学者,专家和一大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者一直在寻找一个出口、一种可能性。其实,近10年来的关于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主题方向是非常明确也正确的,大家都希望能在具体的主题之下,探讨某一门类或是某一领域最新的出路与面貌,并为这一门类这一领域面临的问题找到比较可能的路径。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个切入点,能在现代艺术和传统手工技艺之间找到一个节点,相互包容,互推互进。第一,传统手工技艺和现代艺术的双向突围。审视一些较好省、州、县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室、传习所、传承基地等,我们不难看到设计师、艺术家、手工艺传承人、民间匠人进行的一场场跨界融合的对话和展示。同时,我们能看出各地传统手工艺的经典与特色,大家都在保留传承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出路。不难发现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艺术的价值观念越来越接近,甚至相互碰撞出很多理念上、技术上的创新,只要我们尊重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与文化,鼓励现代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就会编撰出一个当代艺术家和民间艺人之间跨界、合作的发展个案。

浅表层面评价传统手工技艺,大多数人认为传承人或是民间匠人的作品存放于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就能界定作品的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需鲜活地存活在民间,存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活态的传承,保护成就作品的制作过程。各地探索的保护措施和活动形式证明,非遗项目传承人,民间匠人和当代艺术家的合作是可以活在当下的,并且可以保留朴质的温情、温暖和文化来点缀与丰富我们情感和生活。因此,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的相遇是一次双向突围。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可以向现代艺术的方向寻找一个出路;另一方面,现代艺术面与传统手工艺融合,可以寻找无数种可能性。创新与现代艺术的融入是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的一个出口,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木雕,到了工业化时代,只能以衡量艺术作品的眼光来衡量它的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工百匠之说,各类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精美绝伦,内涵丰富。但比起一些西方国家,包括亚洲国家日本在内,我们并没有真正实效的探索出一套对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和匠人足够尊重的文化评价体系。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门类的保护与传承,我们需要重新唤起匠人精神,反思匠人文化。传统手工艺发展需要政策支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族传统手工艺,一些门类市场前景较好,也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容易保护与传承,而一部分项目具有代表性,属于急需抢救保护的濒危项目,但保护传承较为困难。后者的存续与现代艺术的发展几乎无法比拟,更谈不上技艺的持续性保护,往往因为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民间艺人,传承人对自己的手艺保护激情高涨,感情深厚,但往往是想做而做不了,能动而动不了。同样,一些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从一个项目的调查、记录、整理、保存、保护都需要经费和现代化科技载体及手段。由于经费不足,一些濒临湮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记录、抢救,甚至一些已经记录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面临损毁和再次流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缺乏相应的资金。

“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在于生活。”传统手工艺要真正活在当下,就离不开消费群体的支持,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领域,2015年至2016年,一些省已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组织有较高水平的传承人到高校进行研修,提高创新能力;组织传承人进入设计、创意企业和高校进行研习,开展传统工艺与设计、科研的跨界交流;委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对传统工艺为主的非遗传承人群开展系统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平。一部分较有远见的设计企业和高校根据项目调研,深入民族地区和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设立传承基地,帮助传承人改进设计,改良制作,提升产品品质;也有部分企业和高校申请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试验点,解决与传统工艺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也有一些市场与前景较好的非遗项目在销售渠道上合理利用商业网站,设立传统工艺品销售平台,对非遗项目生产线保护起到较好的辅助互推作用。这一系列的做法我们应该鼓励和允许,政府应该在政策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支持。当下,用技术代替艺术、用机器代替手工、用共性代替个性、用数量代替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加工,使产品越来越冰冷。但如今评价产品的好坏,不再以机械化生产程度的高低来评判,而是要看产品的设计、创意、文化内涵,还要看产品的人性、温度和活着的灵魂,这些都有了,产品才能有“品质”。这个“品质”更多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精致文化的回归。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较为丰富且特色鲜明民族文化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艺”“工匠精神”,实际是要保护和传承技艺的本真性、传统性,让传统技艺保留和延续它的文化本体。项目本身活态、生产线的保护要避免传承人个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技艺以及对产品的理解被现代艺术、工业化、机械化的完全替代。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传承人、民间艺人认定管理办法,完善传承人认定、管理机制。通过表彰、命名制度的建立,提升传承人、民间艺人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加强传承人、民间艺人的责任感与与积极性。由各级财政拨款为传承人发放传承补助金,提供必要开展传承活动的经费,不断改善传承人生活和开展传承活动的条件。健全传承人管理考核制度,协助传承人及传承团体制定传承计划,对年轻传承人加强培训,为传承人提供传承场所,定期组织展演、传习活动。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最贴近、有着紧密关联的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有社会各界,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共同参与,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工作的成效。通过加强宣传正确引导,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传统手工技艺”,“民间匠人”不仅是一笔历史财富,更是现代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之一。

作者:张建华 杨春平 单位: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全文阅读

传统工艺在手制书艺术中的运用探究

摘要:目的新型阅读时代的来临使纸质书籍的阅读形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如何使手制书在这种冲击下走出新的方向具有极大的意义。方法以传统工艺在手制书中的运用为例,从传统工艺的材料、技术,到手制书的文化形态、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手制书的发展方向提出思路。结论手制书的发展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为手制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方向,更好地体现了艺术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传统工艺;手制书;多元化;多维度

随着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型的阅读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从纸质书籍的阅读形式转换到了电子书籍的智能阅读模式,这种改变除了阅读方式以外,更是从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的改变,其中部分已经影响到了纸质书籍未来发展的方向。纸质书籍作为信息承载的功能由于新媒介的涉入开始发生转型。传统的手制书籍发源于西方,据记载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本文所探讨的手制书主要倾向于艺术家手制书,“艺术家手制书”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是直到20世纪才出现的。和西方不同的是,虽然中国的制书文化和历史也很悠长,但是在很长时间这个领域并没有被国内的艺术界所介入和认知,直到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推出了“钻石之夜”,国内首次大规模的世界艺术家手制书展[1],将艺术家手制书这一定义引入中国。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让手制书在国内受到了关注,而且也开始迅速出现了手制书工坊,对中国的书籍设计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目前全球有专业的手制书协会,依据不同的主题有固定的大型展览,其中规模最大的展览要数美国的CODEX书展,有超过22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

1手制书形态特征

手制书的创作者有书籍爱好者、装帧设计师及诸多艺术家。随着手制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其独特性与艺术价值,手制书的发展也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1情感理念的展示

除了信息传递以外,手制书不单单只是书,也是一件富有情感的艺术品,其中包含有艺术家与读者相互情感的共融。艺术家在对书籍内涵自我解读的基础上,巧妙地利用不同的视觉元素与材料语言来传递情感与理念,而读者则通过翻阅书籍时的行为、视觉、触觉等感知来传递对于书籍的喜好、感悟与思考,手制书通过艺术的形式搭建了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手制书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而且有较强的神秘性和感染力。

1.2文化形态的转变

全文阅读

传统手工艺影响下的现代装饰艺术

一、装饰艺术的发展

中国装饰艺术之源及发展:中国的装饰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独树一帜。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已有5000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宝库。艺术起源于生活,在遥远的原始社会,就有陶器的产生,那丰富多彩的陶器纹样让中国的装饰艺术在这里起步。到了青铜器时代,造型雄伟,纹样神秘的青铜器皿可以说是我国装饰艺术非常绚烂的一笔。秦汉时期的画像砖,兵马俑群雕等都让人惊叹于古代人们的装饰智慧,特别的汉代的玉器雕刻,雕刻以及装饰技艺是世人对中国的装饰艺术刮目相看。在佛教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印度及周边国家的文化的影响使得玄学盛行,在许多石窟中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被保留下来。唐代装饰艺术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了宋代,瓷器发展起来,誉满全球。明清家具设计以及家具上的装饰艺术到现在都被人们学习研究着,这些都对中国的装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中国传统工艺

1、中国传统工艺的由来

手工艺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伟大财富。早在数万年前,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后,为了生存和繁衍,他们就不断的对周围环境进行加工创造,即利用简单工具对自然物进行改造,手工艺便是在不断地创造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手工艺样式虽然简单,但手工艺人不断的创新及再创造,不断追求美和创造美,使得中国传统手工艺迅速发展,延续至今。随着人们改造活动范围的扩大,手工艺的创作材质更加丰富,其类别也不断细化。

2、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类别

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族人们在这里生长,他们运用丰富的资源进行手工艺品的创造,这使得我国手工艺的类别十分丰富。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1)刺绣。刺绣,又称丝绣,是我国优秀传统手工艺之一,《尚书》中已有对刺绣的记载,早在4000年前,人们就开始运用刺绣来装饰衣物,随着后来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刺绣更是被视为一种艺术品。

全文阅读

浅论传统手工制作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

[论文关键词]创造能力,手工制作艺术;民间艺术;素材;课程开发

[论文摘要]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美的欣赏和创造是“美育”的主要内涵,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则是最适合中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素材。中国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不应是“某国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应是吸取了西方先进美术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础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下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怍艺术课程。同时就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并制定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的一般原则与教学方法.提出课程开设构想与课程架构。

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等场合多次强调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而艺术教育能促进形象思维发展,促进左右大脑均衡发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方法。

比较中西方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西方注重动手能力培养,课程开设侧重手工艺术教学。如日本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以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主导,开设泥塑、折纸、绞染、型染、木工等课程,注重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办我国50年代以来的美术教育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更注重美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侧重“纯美术”教育,如素描、水彩、中国画等。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西方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中国学生虽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不够活跃,动手能力差,创造欲及表现欲不强。教育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提出:“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发展艺术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并在新版中小学教育大纲中纠正了以往做法,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手工制作艺术是一种充分调动人的手、眼、大脑协调合作,在三维空间进行的物质创造活动,通过对人的生理刺激,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叉活动,发掘创造潜力培养创造能力,是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手段。展望未来十年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导下,为完成“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被西方发达国家基础美术教育普遍接受和采用的,能很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势必成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干课程。

1、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

中国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不应是“日本模式”或是“美国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应是吸取了西方“创造表现主义(creativity)等美术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础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下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实现“以美术学科教育为中心,兼顾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对之施行审美等一系列显示美术独特属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力获得提高,内在品质得到完善的美术教育目的。为此我们应当在以传统工艺美术为素材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以及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等二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全面配合素质教育的推行。

1.1 以传统工艺美术为素材的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

全文阅读

传统手工艺中数字媒体技术论文

一、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要适应各类手工艺的不同技艺特点

毫无疑问,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世代累积而来的精湛工艺技巧,而不同类别的手工艺的技术特点各不相同,展示时的侧重点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如何利用各类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展示不同工艺种类的技艺特点显得十分关键,苗绣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较为简单,主要有底布、彩线、针、剪刀、剪纸花样和绣花绷架等,熟练的绣女甚至不需要任何资料或绣花绷架,仅凭技艺和经验即可随手刺绣。但是刺绣的针法则十分丰富多变,有平绣、锁绣、插绣、结绣、辫绣、挑绣、网绣、错绣、劈丝绣、梗线绣、打籽绣、点绣、洒绣、贴绣和堆花等几十种之多,十分讲究根据所绣的对象和艺术效果来选择不同的针法。同时,刺绣的过程极为耗时而缺乏体系感,一副精美的披肩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才能绣成,而一件做嫁妆的绣花服装一个妇女需要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才能完成。从展示设计的角度来看,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难在有限的空间内全面展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此的应用目的应该是将丰富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展示以供观众有选择性地观看,并提供给观众后续理解的机会。例如在实物、图片展柜的一旁,可以用视频投影的方式播放绣女进行刺绣的演示视频并配以简洁易懂的解说词,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对苗绣的工艺形成一个基本概念;同时设置数台触屏查询机,将苗族历史文化、苗绣针法及纹样的详细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存储在多媒体中,让观众任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网络虚拟数字展馆在这里也可以派上用场,意犹未尽的观众回家后还可以在线上详细了解在实体展馆中未能覆盖到的内容;更为便捷的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观众只要下载展馆的APP即可获得全面的展品信息,或者举起手机扫描展品说明上的二维码,就可当场获取展品的信息,而这些下载的信息即使在观众离开展馆后还保存在手机中,留给观众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查阅,还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分享给更多的人群,进行再次传播。织锦的工艺特点与苗绣有所不同,其纹样和花色千变万化,但基本的制作方式都是在传统木质腰式斜织机上,用牛骨或竹制的挑花刀对各色丝、棉、麻线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还要经过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其工艺原始而复杂,尤其是在腰机上织布的过程,织锦人坐在织机一端,将绷带绑在腰上拉紧经线,眼看背面,手织正面,十分考验织布者对花色熟悉和对织机操作的熟练程度。由于织机的操作方式不易于表现,较难让观众理解并形成认知,因此,在展示时需要选择易于观众理解的指导型的信息载体。可以考虑的展示方式是设计出织机的三维虚拟现实展示系统,全方位地展示织造过程,观众既可以任意从各个方向全面观看织造的操作方式,也可拉近镜头近距离观看经线和纬线的相互穿插。另外,在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旁边还可以同步演示正在织造的画布逐步成形的纹样和色彩,使观众将织机操作过程和图案形成过程关联起来理解,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二、技术的运用应充分展现传统手工艺的人文内涵

传统手工技艺往往承载这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包含了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等诸多信息,手工艺并非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而是与音乐、舞蹈、宗教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些都是手工艺品艺术感染力的来源,同样也是展示的重点内容。以湘西苗绣为例,苗族没有民族文字,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靠口传文学、诗歌、舞蹈、刺绣、织锦等艺术方式留存下来。苗族服饰刺绣纹样中,就有一些形象固定、代代相传的纹样来表现苗族迁徙史,最典型的就是湘西苗族刺绣中最常见的“弥埋”纹和“浪务”纹,“弥埋”花边中间是抽象的骏马奔驰在一条大河中间的形象,两边则是层层叠叠的代表高山的纹样,代表了苗族祖先迁徙时骑马越过高山,跨过大河的历史。而“浪务”纹则表现苗族先祖居住的地方。可以说苗绣的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特点的意义,有些象征了氏族符号,有些代表了图腾崇拜,有些记载了美好的民间传说,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同样,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也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与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土家织锦中的阳雀花就讲述着关于土家织锦女神西兰的美丽民间传说;还有一种专用于小孩摇窝盖裙上的纹样“台台花”,这种纹样呈三向围边的装饰样式,中心图案是一个抽象的虎头的二方连续,其来源是湘西土家族特有一种保护小孩,驱除白虎侵害的民间巫术活动——“赶白虎”。这些都说明手工艺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极为深层的民俗内涵。在展现手工艺的人文内涵时,为了不影响苗绣和织锦艺术品本体及其技艺的展示,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具有流动性、开放性、过渡性的次要空间和虚空间,例如天花、地面、过道、拐角等范围相对不确定的空间。在较大面积的空间,可以采用投影设备播放与苗绣织锦艺术相关的民俗风情视频,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气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展示在主体展品的附近,投影的视觉冲击力就不能太强,不可过度干扰观众对主体展品的注意力,要恰到好处地完内涵和民俗风情的渲染效果。在一些较小和隐秘的空间,例如两个展区相连接的通道或者是拐角处,可以开辟一块相对安静的空间,设置若干互动虚拟点播系统,将与展品人文内涵相关的影片、画面解说,或者民间故事动画片等内容分类存储在里面,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所要观看的内容,并可以采用耳机来播放声音,使观众能更完整和不受干扰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设计几个仅能容纳少数观众的小演播厅,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总之,对手工艺人文内涵的展示要根据不同空间灵活利用数字媒体手段,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提供相当的信息量,深化主题,烘托气氛的效果。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应满足观众的体验需求

传统的展示方式认知模式十分单一,信息的传达方式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饱受信息刺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现代人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追求“娱乐性”和“体验感”。同时,手工艺是一门依赖人的操作经验和技术才能实现的艺术,人在技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在传统手工艺展示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展览馆会采用邀请观众参与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来进行操作体验,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实际中受到展厅空间、观众人数、观展时间和操作难度的限制,这种方式多数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以苗绣和织锦来说,二者都是极为耗时和对技艺熟练程度要求很高的手工技艺,在观展的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让多数观众进行体验。这个时候,利用互动多媒体来设计操作体验模式显然是更为恰当的方式。织锦的工艺特点主要包含两个核心部分,一是通过对纹样的理解来选择经线和纬线的色彩及穿插次序,二是在织机上地实际操作的身体动作。数字媒体技术需要解决的就是让观众对两个核心技术内容进行操作体验。因此可以将体验设计成两个主要模块,一是由观众在多媒体操作界面上根据指导图形选择不同的经线和纬线的颜色,并控制经纬线穿插的顺序,用电脑生成由观众主动选择所计算出的图形效果,这个模块的功能是让观众理解织锦纹样的设计原理;二是建立一个传统织机织造的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支持观众主动操作旋转及伸缩画面,以满足全方位深入观察织机构造及织造过程的需求,利用动作捕捉设备捕捉观众的织造动作,让观众在屏幕上观察自己的动作实时生成的模拟动画,并随着织造动作的重复在屏幕上快速显示出观众先前选择的色彩经纬线逐步形成的纹样。这个技术需要精度较高的捕捉系统及动作差异化矫正技术以实现较好的观众参入体验。苗绣的工艺技术强调的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要通过数字媒体系统来实现操作体验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考虑用具有娱乐性的体验方式来增加观众观展的愉悦感。由于苗绣多是装饰于苗族人民服装上,而观众对传统苗族服饰往往有较强的兴趣,因此可以利用类似虚拟试衣系统的装置让观众快速体验穿上苗族服饰的效果。这个系统需要设置一个摄像头支持实时拍摄观众2D全身照或者捕捉实时动态,观众可以随意选择预存在系统中的不同苗族服饰,选择完毕后系统通过计算将随试衣者身形自动适配虚拟服装的大小。观众将方便快速地体验到换上苗族服饰的新鲜感,并且可以选择打印照片或者直接分享照片至网络公众平台。显示屏在没有观众使用时还可以播放与苗绣织锦相关的影片、动画等内容。这个系统在保护了实体展品不会由于触摸和试穿受到损坏的同时,又可以让较多的观众人群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体验,增加了展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要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

数字媒体展示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实物展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能够将大容量信息以更高效、更有吸引力的方式进行展示。但是,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展示应该始终重视对艺术文化知识的传播,不能一味地追求用短暂“眼球效应”来吸引观众,应该注重展示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性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确定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拓展展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情况下才应该使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取代旧的技术模式,正如计算机的出现并没有取代纸笔,飞机的出现并没有替代轮船,技术并没有高低之分,而是适合于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同样,用传统展示方式能够达到展示效果,就没有必要非得用高新媒体技术来实现,毕竟传统展示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廉的价格和更便于维护。另外,在使用数字媒体展示技术时尤其要注意适度性。由于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对动态对象的视觉加工尤其耗费人的精力。因此,数字媒体展示的设计应该尽量保持清晰、有序,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内容上,并限制恰当的时间长度,避免过度展示导致注意力的疲惫和混乱。

全文阅读

不要让优秀传统手工技艺成为“古董”艺术

摘要: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由于种种原因,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逐渐被人们忽视、淡忘,许多手工技艺已濒临失传,技艺传承形势严峻。在重视、传承传统优秀手工技艺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在传统手工技艺人才的培养、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传承、手工技术的提升、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四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中职学校;传承;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48-03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各地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手工技艺。这些久经历史岁月的考验,经世世代代能工巧匠之手一点点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已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因其选材独特、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如景泰蓝、四大刺绣、旗袍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手工技艺逐渐式微,被人淡忘,甚至消亡。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这些问题值得大家探讨。

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传统手工技艺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产品生产规模小、经营方式落后、效率不高,手工制作的方法已逐渐被机械化、规范化、标准化所替代,导致许多传统手工艺企业的生存成了问题,手工艺者下岗、转行现象严重。尤其是许多人追求的不再是技术的精湛或作品的独特性,而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沉不下心来学习研究、精雕细刻,而是一味降低成本,导致量多质次,更阻碍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随着那些担负着传承重任的老艺人年龄的增大,后继乏人,许多绝技都已少人知晓,极有可能“人亡技绝”。一份调查数据显示,1979年以来,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204人,到2005年仍健在的仅有147位。“大师”减多增少的趋势,使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形势堪忧。如果再不重视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我们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那些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古董”艺术,后人只能瞻仰而无从继承。

全文阅读

高职艺术院校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内容摘要】传统手工艺在当前面临着艺绝人亡后继乏人的历史困境。要想弘扬、传承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除了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外,高校尤其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艺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艺术院校,不仅应该而且可以发挥其在人才、科研、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有所作为。

【关键词】手工艺 传承 高职 艺术教育

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逐渐将研究视野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的传统手工艺。研究的视域既有从学理上对民间手工艺进行阐述,也有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发表看法。那么,高职艺术院校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是每一个高职艺术工作者认真深思的问题。笔者的观点是,高职艺术院校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不仅很有必要,也具有可行性。高职艺术院校应当成为弘扬工艺文化、传承工艺技能、振兴工艺行业的“桥头堡”“排头兵”。传承传统手工艺,高职艺术院校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一、高职艺术院校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必要性

(一)履行文化传承社会职能的需要

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代表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情感、智慧和创造。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或者其他原因,一种文化中断了,一些民族也会随之消亡,从这个角度讲,传承民间传统手工艺,就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高职艺术院校作为高技能艺术人才的培养库,艺术文化的传习地,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在信息、技术、科研等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高职艺术院校大力弘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传承创新传统手工艺,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使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强化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要想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赢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和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就必须科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培养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以唯一代替单一,以特色取代一般,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在差异化中发展壮大。传统手工艺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独一无二的地域性,正如扬州出玉器,宜兴出紫砂,浏阳产烟花,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种类、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高职艺术院校如能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以传承本地区特色手工艺为己任,不仅能够培养一大批具有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底蕴的现代手工艺人才,同时也是对学院办学特色的彰显和强化。

全文阅读

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对全手工制壶的影响

摘 要:盛世收藏已成时尚,紫砂茶壶收藏量日趋倍增。人们在关注着紫砂事业的发展趋势,锁定紫砂收藏的玩家藏家不在少数,全手工紫砂茶壶制作在紫砂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必然性。

关键词:手工制作;紫砂;传统造型设计;形态式样设计制作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50-01

一、紫砂的手工制作

紫砂壶的设计、制作,是利用紫砂泥的特有性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而全手工制壶则是紫砂壶市场最闪耀的亮点,制壶的整个过程不借助任何模型,都是由创作者亲手完成,这样不但提高了紫砂壶本身的艺术性,更是大大地提高了壶的经济价值。

全手工制壶需要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很强的基本功,没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制壶经验是没有办法做出一把精良的全手工壶的。学习传统制壶技艺中要求的“三年全手工学徒期”就是为了强化基本功。开始时学习理论、素描、白描、陶瓷设计、毛笔字,还有打泥片、打泥条,这些都是基础功夫。另外,传统文化对现代的壶艺设计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以书画的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来综合表现作者的艺术造诣,作品论艺之法度和任何一种艺术一样以韵律为主,而非“模象体势,形虽似而无精神之态”。这一点在陶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风格的陶刻讲究装饰与器形的和谐协调,着重推敲各体书法、文学诗句、词章与短句;对于绘画则重写意笔墨,镌刻时,广泛运用金石用刀方法中的双入正刀法、单入侧刀法等近十种刀法。

二、传统造型

1.全手工制壶在跟随时代潮流的同时结合了传统造型设计。探索壶艺的创新,既要有取舍地继承传统的优良特色,又要能吸收新的东西。前辈陈鸿寿(陈曼生)的紫砂造型据记载共十八式,这是工艺美术设计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之事,“曼生壶”的十八式及其题款为后辈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为紫砂壶造型设计提供借鉴。“曼生壶”的设计新颖明快,古雅宜人,其壶题词题句都为当时书画名家撰制,典雅隽永,耐人寻味,的确是文学艺术的精湛作品。“曼生壶”的造型勇于革新,敢于改变过去繁琐、守旧、题材狭窄贫乏,形成简洁、明快、新颖、美观的新作品,对现代全手工制壶造型设计留下了很多创作经验。

全文阅读

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在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工艺美术设计基础是高校工美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实用性强。但存在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借鉴传统图案缺乏系统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云南本土特有的传统手工艺资源, 就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云南 传统手工艺资源 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工艺美术设计基础是高校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图案构图、造型、色彩特性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开展工艺美术设计实践活动。由于教材版本较多,运用技法内容少,缺少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对学生如何学习和借鉴传统图案缺乏系统有效的指导,对传统图案的陌生使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若能有效地引入传统手工艺图案资源就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以云南为例。云南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在此交汇,构成了云南多元的文化环境,也孕育出极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这些手工艺制品充分展现了图案艺术与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是云南特有的图案资源宝库,更是学生学习的金钥匙。

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在吸收西方装饰艺术的设计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研究和弘扬,强调以中国本民族的传统装饰艺术文化为主导思想,加强特色化教育为发展方向。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年青学子们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学生对于传统图案了解不深,这与课程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云南传统手工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汇聚了大量的平面或立体图案,如少数民族服饰中就有许多精美的带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图案,如彝族服饰色泽鲜艳,图案纹饰繁多,有着美丽传说的马缨花图案就是其中之一。传统手工艺资源的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传统图案文化的理解,而且能发挥传统图案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校工艺美术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是以纸面绘制的形式为主,应用设计的实践训练很少,这种纸面绘制的局限性会制约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学生无法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设计效果,这势必造成设计与应用的脱节。而民间手工艺都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生存环境、民俗民风、使用功能等都会影响到图案工艺的设计创作风格,如傣族的黑陶水瓶的造型和纹饰图案设计独特;陶身酷似笋塔,莲花底座,上有傣家的精美纹饰,是储水不坏的宝器。教师若能把丰富的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作为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强教学实践内容,学生就能够以多维的角度来感受赋予传统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并能根据具体对象的特性进行全方位、开拓性的设计。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