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发展要素

城市发展要素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影响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要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摘要】城市群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梳理经济发展理论入手,对影响经济发展众要素进行重新解构,提出影响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要素和间接因素,并深入分析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为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指导。

【关键词】城市群经济 协调发展 要素 作用机理

一、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基础

1、基础要素:劳动、资本、土地

古典经济发展理论对于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这三个影响因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指出,土地和劳动两个因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在其著作中强调了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则明确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他指出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

2、动力要素:技术进步

以索洛、斯旺和米德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体系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技术进步决定论”,即首次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单独列出。但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技术是一种外生变量,并保持一种固定的增长速度。

以保罗・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家们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将技术变化排除在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框架,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来研究,强调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内生的。

全文阅读

城市土地要素对二、三产业发展的定量分析

摘 要:以环渤海地区10个主要城市2002—2010年间的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地价和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面板数据为依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城市土地建设用地面积、地价对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影响的定量分析,并讨论二、三产业经济总量与建设用地面积、地价的弹性及其关系。

关键词:土地要素;土地供给;土地价格;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172-04

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作为重要的资源,其重要性体现在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城市又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进步的结果,因此城市土地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其合理有效的利用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市辖区的第二、三产业对土地要素的依赖尤为明显,其一切创造财富的行为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随着城市土地的市场化,作为不可或缺的有限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供给、土地价格的确定以及如何运用价格机制促使城市土地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事物都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土地要素也不例外,土地供给作为土地要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在经济界、学术界达成共识,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针对土地供给对于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张晓宇等(2011)以中国35个大中城市1998—2007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C- D模型和面板数据对土地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量化研究,表明土地供给数量的增加对于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二年的滞后期;土地供给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高达0.416,说明建设用地每增加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可拉动二三产业总产值增长0.416%。叶剑平等(2011)利用生产函数和空间面板数据剥离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1989—2009年、1992—2000年、2001—2009年全国土地要素贡献率分别是19.31%、13.93%和26.07%。李名峰(2010),构建了包含土地要素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岭回归方法,研究了土地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表明1997—2008年间,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0%~30%。武康平等(2008)、丰雷等(2008)、李明月等(2011)也都类似地运用国家或各省市的不同数据,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模型改进,通过一些计量方法,都证实了土地供给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然而作为土地要素的另一维度,城市土地价格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柴志春、赵松等(2009)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理论,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和模型分析法,分析了土地价格与宏观经济间的关系,得出东部地区土地价格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东部土地价格每上升1%,GDP将提高0.22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土地要素的需求变得更加急切,然而国家要从全局考虑,城市土地供给是有限的,在土地“红线”的制约下,城市土地供应下降严重。在土地需求增加、供给减小的双重压力下,导致城市地价节节攀升,“地王”频出,使得土地购买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令人直观地感受到土地价格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土地价格作为土地要素的货币属性,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应给予重视并进行探索研究。

纵观针对中国的土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其中土地供给对于经济影响的研究居多,土地价格对于经济影响的研究较少,且数据选取都较为宽泛,在某些方面不能较为确切反应土地供给与经济增长、土地价格与经济增长的具体关系。介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从市辖区内的土地供给、土地价格入手,选取环渤海地区的10个主要城市,即北京、天津、石家庄、秦皇岛、太原、乌鲁木齐、沈阳、大连、济南、青岛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2010年间的城市建设面积、城市地价及市辖区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数据(见《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2011)》和中国地价网),定量研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面积、地价对第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影响。

全文阅读

北京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发展要素分析

2009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北京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旅游产业确定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旅游将被定位于北京新的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并拟定在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中让旅游成长为北京第一大产业。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个必然。

一、北京建设世界旅游城市的优势分析

1.发展优势突出

我国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且不可替代。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国,亚洲最大的客源国。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旅游目的地国,全球公认的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大型入境口岸之一和旅游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在旅游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前沿位置。北京旅游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2010年,本市旅游总人数1.8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3%,旅游总收入2768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490.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8.8%。比金融危机前历史最好的2007年同期增长了12.5%,创历史新高。旅游外汇收入50.44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北京已经成为了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作为新型支柱型产业,北京市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768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游在北京、玩在北京、吃在北京,北京正在向世界旅游之城迈进。

从发展大环境看,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8%,旅游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经济基础较雄厚。从自身发展来看,北京旅游产业在全国率先起步,经过长期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旅游收入都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同时由于首都北京的特殊地位,在发展上有国家政策支持的强大优势。

2.资源优势丰富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9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有200多处。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布局严谨,雄伟壮美。彰显亚洲文化底蕴。四合院、古镇、古村、古道,历史悠久,星罗棋布,皇家建筑与传统民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具东方古都魅力的强大旅游吸引力。

全文阅读

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技术要素与改进建议

摘要 着力推进低碳发展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要求之一。研究制定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是系统推动控制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条件。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是根据城市市情,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通过规划技术和解决方案,对城市发展转型所制定的低碳战略目标、发展规划、重点部门(行业)行动方案的全景式描述。低碳发展路线图的制定一般需要六个步骤,即了解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分析未来的排放情景,设定低碳发展目标,给出重点领域行动方案,评估技术/项目减排潜力,提出实施保障措施。本文根据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实践,从部门管理的现实需求出发,建立了温室气体清单“七部门”的编制分析结构,使其与低碳发展重点领域,即IPCC七大重点减排领域对接,并将部门(行业)低碳适用技术需求评估纳入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为了促进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低碳适用技术需求评估更好地纳入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特提出三点改进建议:①发挥温室气体清单最核心的直接功能,需改进清单工具分析质量,科学、系统地分析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分布、部门分布,为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制定和低碳发展决策服务。②发挥温室气体清单为规划、考核和决策服务的衍生功能,需要提升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质量与时间序列上的连续性。③发挥温室气体清单的衍生功能,需要把改进的温室气体清单、低碳适用技术需求评估纳入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之中。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低碳发展路线图;低碳技术需求评估;城市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1-0016-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1003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许多城市都是通过制定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或规划和实施方案)引领本地区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1-4]。然而,从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看,虽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在国内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普遍缺乏建设项目与工程减排潜力评估和技术需求评估的内容。即便路线图的编制利用了清单编制的结果,很多清单报告的结果对于部门(行业)目标的确定不能给予科学支撑,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碳发展路线图实施效果。因此,为了促进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需要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低碳技术需求评估的方法与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内容和要求协同统一,即改进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分析方法,把低碳适用技术评估纳入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情景分析和低碳发展潜力评估环节,以提高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指导效能,服务于城市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1 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的技术要素

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是根据城市市情,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转型所制定的低碳战略目标、发展规划、重点领域(部门)行动方案的全景式描述[1-2]。如何建立碳排放核算框架、设定一定时期内温室气体减控目标、制定本地区行动方案,以及对减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是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关注点[1-5],然而对于如何促进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落地”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对排放清单和低碳发展部门职能不尽对接、“技术/项目减排潜力评估缺失”等问题在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技术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体来看,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与实施一般需要从了解城市当前碳排放现状开始,通过研究城市未来中长期的碳排放情景设定减碳目标,进而编制重点领域行动方案,评估技术/项目减排潜力,提出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1.1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和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一是为了清晰了解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部门(行业)状况,为应对气候行动提供基本定量数据支撑,二是有助于监测评估低碳城市建设进展。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和城市层面,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主要参考的方法学中,IPCC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推荐的参考方法和部门方法在不同方法学研究中均有所包含[6],《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方法学[7](以下简称《省级清单》)和《ICLEI指南》方法学[5,8] 是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研究参考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编制模式、编制定位、清单框架、清单边界和适用范围不同,以上方法学在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核算应用中既有适用性,也有局限性[9]。《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提出了改造能源平衡表的创新工作方法[10],以适应清单编制工作需要;《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核算工具指南》 [11]在借鉴《省级清单》基础上,结合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汇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的方法。总体上,根据行政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行动需要,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清单,为制定减排行动目标、衡量减排行动效果、开展碳排放试点交易提供数据和量化支撑。

全文阅读

武昌\汉口区域空间发展及城市要素比较之浅析

摘要:文章通过笔者在武汉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发现的武昌、汉口两地的一些城市要素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比较两地的历史、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特殊局部地段之间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群使用情况的对比,将笔者自身的一些浅显粗略的想法思考记录下来。

关键词:武昌、汉口,历史演变,城市空间,街道,江滩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西方的城市设计思想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之后为了急于使国内城市规划体系从对苏联模式的继承转向对欧美思想的吸纳,开始疯狂学习和模仿西方城市设计方法,中国城市设计20年发展历程实质上也是欧美思想文化在中国被传播、吸收和转化的过程。然而武昌、汉口两地当今的城市格局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

一、武昌、汉口城区整体规划的历史演变:

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受传统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经济发展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如果要充分理解城区的现状并对其作出比较,必须知道其经历的演变过程。

历史上的武昌与汉口原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城镇:武昌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城内空间布置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而汉口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因此与武昌“自上

而下”发展方式相比,汉口“自下而上”的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特征更为明显,并且由于城市扩展迅速导致公共空间系统发育不完善,以至于缺少明确的城市文化政治中心。

全文阅读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农村要发展,离不开城市元素的运用

近日,第三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在浙江省丽水市举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出席并发表演讲。周其仁认为,越关心农村,越要注意研究城市、利用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绝不是关起门来,孤立地靠农村资源来建设农村。要开门借力,在农村发展中力争把城市元素发挥到极至。

第一,善用城市消费力。我们国家今天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起来还是农村居民的三倍。这是一种现存的市场购买力,不善用,可惜了。对城乡收入差别如果善加利用,发挥农村比较优势,也有可能增加农民收入,收窄城乡收入差别。

第二,善用城市智力。农村人但凡有个机会,一定到城里去上学,去开阔视野。但是城里生产的知识,完全可以、也一定要用到农村来。发展农村,可以也一定要借力来自城市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想法。

第三,善用城市地力。农村要赚城市人的钱,要把农村基础设施修好,把房子修好,那可是很花钱的。利用城市地力建设农村,其本质就是城乡分享城市化的高地价。

乡村发展,要在城乡通开、城乡统筹的框架里打主意。借力城市、善用城市,看起来是建设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关键条件。(以下为周其仁演讲实录)

善用城市元素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关键。

今天来了很多村里的朋友,也来了很多长期做农村工作的朋友。我们有共同的关注,那就是如何把农村建设得更好一点。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提一个问题,在农村发展、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把城市摆在一个什么位置?或者问,怎么把城市元素放到农村建设中来加以把握?

我提一个看法,供各位批评:越关心农村,越要注意研究城市、利用城市。为什么?因为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引擎,是发动机,是带动农村建设的力量。按这个观点,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绝不是关起门来,孤立地靠农村资源来建设农村。要开门,借力城市、善用城市,在农村发展中力争把城市元素发挥到极至。

全文阅读

农村基础教育适应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研究

城市化是指由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向功能不断完善的城镇集聚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要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仅仅把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一个迁移过程,而是在迁移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关键是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使乡村人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笔者认为,要实现众多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关键是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应城市化,要转变农村基础教育理念,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素质,重在强化农村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村学生的城市化教育。基于这些问题,结合我县的实际,我们课题组展开研究。

一、重视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文明程度

城市化进程既然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现在的农村孩子必然有一大批人是未来的城市建设者和生活者。从实践看,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应这种城市化进程,就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1.从小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文明习惯。

提高农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明程度,这是农村基础教育在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和提升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着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使其感悟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进而帮助学生缩短与城市的心理距离,形成健康积极的对城市的追求与向往,为以后尽快融入城市奠定基础。

2.从小培养农村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以及不同的教育和文化差异,我国大批进城农民工往往会受到歧视甚至排斥。因此,加快农村学生的城市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奋斗观,培养和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守在学校养成的道德底线,这不仅是改变他们今后生活状况的需要,也是当今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全文阅读

城市规划下的人文素养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城市规划的形态,进一步分析规划背后的社会人文,其内在的文化素养反映出城市规划中的大众需求,从而为构造美好和谐的都市文化提供信息参数,同时也表达出城市规划下人们的文化诉求。

【关键词】城市规划 大众需求 人文素养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城市的梯级发展,影响到城市的人文素养,佐证到城市历史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规划的巨大洪流中蓬勃发展。快速的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城市规划下所形成的人文素养。

一、城市规划下的人文困境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空间环境是城市文化的有形载体。[1]在城市规划下,人文素养的发展,也是一个决定性的杠杆。然而,在不同的城市规划中体现了不同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诉求,从而进一步解释形成地域性差异的构造原因。

(一)城市规划下的文化热

城市规划下的文化热,形成于城市规划构建之中。其展现了人们对城市规划的一种探索性诉求,传播开来,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文化思潮,这也是构造地域性文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城市快速发展,人文素养却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其使得城市规划产生了诸多问题。如:1.新旧的埋没。旧的风土人情在城市规划中消失,新的却从未诞生。2.混合型的借鉴。在中国设计中,借鉴已经成为一种习俗,然而在无数借鉴中规划出的城市,不得不让人对其产生质疑。3.诉求与追求的平衡。每一个人对于城市都有着自己独有的诉求愿望,而城市规划也存在一定的追求目标,两者之间的平衡就在人文素养之中。从根本上说,城市规划所涉及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而对于资源配置来说,在社会整体层面上,其终极准则是公平和公正。[2]其展示的文化热潮的表现,在于城市规划下人文素养的培养。

全文阅读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摘 要】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建立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网络结构模型,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为城市权衡会展业竞争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会展业是高速增长的新型服务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业态,逐步成为现代城市的经济增长点,亚洲已经成为会展业发展的新热点,我国城市会展业格局已基本定位,会展城市之合作与竞争并存。城市是会展业的载体,会展业和城市竞争力之间有正相关性,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城市举办真会的数量、种类和收入均大幅增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城市会展业的发展出现过热和盲目发展现象。如何客观地认识城市会展业竞争力,分析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重要性权重,有利于城市权衡自身优劣势,权衡城市发展的城市环境、会展需求和相关产业等,同时也是会展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来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会展业发展规划,对促进城市会展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波特“钻石模型”的因素分析

20世纪90年代,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借鉴国家竞争优势模型来分析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即钻石理论。该模型表明,一个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四个决定因素,以及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如图1。本文通过对六个因素的分析,构建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计算各级指标权重,根据结果,权衡各因素对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影响,以期为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能力的评价提供参考。

图1 波特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1.2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全文阅读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文化构成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基本构架,归纳了创新要素的广泛参与性、创新要素之间的协调联动性、政府与市场之间双向互动性、城市间交流与合作的开放灵活性四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城市文化四个方面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建设模式 基本构架 主要特征 发展走向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当前社会历史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道路。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并无固定标准,本文旨在从一般理论意义上对此课题进行探讨,从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基本架构与要素出发,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主要特征与城市发展走向,以期对城市发展理论体系有所补充,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有所裨益。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创新主体是能动要素,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

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由创新主体来完成,创新主体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位于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基本架构的顶端,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主体包括高校、企业和政府,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城市内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产生互动,决定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模式及成败。企业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动力源,是其他主体行动的动力源泉,一般来说企业的发展需求往往成为创新的直接动力;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知识源泉,为其他主体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科学依据;政府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导向,引导其他主体的行为方向,并在诸多方面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保障。

(二)创新资源是基础要素,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物质支撑

创新资源是指创新型城市建设所需且可用的各类资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物质支撑。从不同角度可以对创新资源进行不同的划分,从内容上,创新资源可被分为创新人力、创新物力、创新财力、创新信息以及创新制度五类;从特点上,可以把创新资源分为基础性核心资源和整体功能性资源两类,基础性核心资源主要包括创新人力、创新财力和创新信息三大资源,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整体功能性资源主要包括创新文化、创新制度等,其功能主要是对基础性核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讲,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就是创新主体在法律与制度的框架内,充分调动各类创新资源的过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