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学中心实习工作计划

茶学中心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中职学校《茶艺》课教学初探

摘 要 《茶艺》课是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授中国茶文化知识和中国茶的鉴赏、冲泡方法以及茶艺服务的流程和技巧,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课程特点,我们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

关键词 农村 中职 《茶艺》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14-02

一、《茶艺》课课程简介

《茶艺》课是中职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授中国茶文化知识和中国茶的鉴赏、冲泡方法以及茶艺服务的流程和技巧,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茶习惯的变化步伐也逐渐加快,《茶艺》这门课深受关注与亲睐。根据课程特点,我们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学生为主导,偏重于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校教学计划 ,使用项目教学法,整合教学内容,要注意由浅入深,迎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兴趣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为导向,任务是风帆,计划是航线,激发兴趣、驾驭整合教材是关键

在农村中职学校,《茶艺》这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有的学校使用的是《中国茶文化》,有的是自己编的校本教材,但核心的内容基本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传授的知识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一般来说,《茶艺》课需要完成的项目如下:模块一:茶文化基础知识;模块二:认识六大茶类;模块三:认识各类茶具;模块四:学习茶艺基本知识;模块五:饮茶习俗;模块六:茶与健康;模块七:中国名山、名水、名器、名茶;模块八:茶与礼仪。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要求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全文阅读

浅议《茶艺服务实训》课的教学

摘 要:茶艺服务实训课是职专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授中国茶文化知识和中国茶的鉴赏、冲泡方法以及茶艺服务的流程和技巧,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课程特点,笔者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

关键词:茶艺 实训 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茶的发现到茶的利用升华到茶与文化艺术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茶文化微妙地融入了道家、儒家、释家的哲学色彩和多民族人民的礼俗,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茶艺是华族传统艺术之一,以茶敬客早已成为华族的传统礼节。一杯清茶,联系了彼此的友谊,许多风雅之士也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时代的变迁,茶的用途也越来越广。在现代社会里,茶老少皆宜,并已形成一种风尚,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讲究饮茶的艺术。

《茶艺服务实训》课是职专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授中国茶文化知识和中国茶的鉴赏、冲泡方法以及茶艺服务的流程和技巧,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茶习惯的变化步伐也逐渐加快,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承担茶艺课教学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大挑战。

根据课程特点,笔者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项目”是生产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五个步骤: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

全文阅读

农林院校本科生学习思想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茶学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对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学习思想状况调查和归类分析,对如何进行培养和教育作了探讨,提出入学教育与学科导论相结合,名师导航与辅导老师相结合,班主任选拔与专业相结合等提高专业思想教育效果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茶学;大学生;专业教育;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24-03

1958年,经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发文同意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成立,当年从相关专业选调学生学习茶学知识,开始了茶叶专业的办学旅程,1960年8月首届本科专业学生毕业。经历57年的岁月,专业在历代老师的努力之下已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国内茶学专业中的佼佼者。1981年11月专业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授予权,1992年1月从园艺系独立出来组建茶学系,1994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授予权,2001年茶学学科被湖南省教育厅评定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获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入选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目前,专业已为国家输送了2,350多名具有茶叶专业知识的高级本科人才,为国家的茶产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几十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专业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系统。2014年,为了解新形势下本校茶学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诉求,专业有目的地开展了相关调查和询问,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诉求存在较大差异,为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笔者将问题提出并对解决的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和教育提供参考。

一、茶学专业的特点与培养要求

2014年,我国的茶叶产量和茶园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回顾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政策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运用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提高鲜叶产量和质量;研制茶叶加工机械,推广茶叶加工机械化,改进和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提高加工效率和茶叶品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使茶叶生产水平快速提升,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快速增加,名优茶产品迅速发展,推动了六大茶类的均衡发展,使茶叶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各茶类竞相争艳的新局面。我国茶叶产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科学技术进步是至关重要的,而科技的基础在教育。因此,茶学教育是发展我国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茶学专业自创办伊始,坚持教学以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茶叶科技人才。在发展过程中,专业坚持与时俱进,在探索中总结,在实践中完善,逐渐形成了农、工、贸、文和产、学、研为一体的独特的专业办学特色。2014年,专业成为首批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改试点专业之一,对如何培养新型现代茶学科技人才提出了新课题,因此,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思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其进入专业学习显得十分重要。

二、茶学本科生学习思想状况调查

全文阅读

运用情境教学,打造《昭平红茶加工技术》精品课程

摘 要: 红茶加工技术是茶叶专业的重要课程,《昭平红茶加工技术》是服务本地经济的本土化教学课程,要把它打造成精品课程,在教学上打破常规,运用一流的教学法,引入崭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本文尝试在课程建设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构建《昭平红茶加工技术》精品课程。

关键词:情境教学 课程建设 昭平红茶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02-02

红茶加工技术是茶叶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我校重点打造的精品课程,《昭平红茶加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课题曾获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级课题立项。学习红茶加工技术的学生对茶叶加工有了初步了解,并初步掌握了绿茶加工技术,要上好《昭平红茶加工技术》这门课,在教与学上要有一定的突破,就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一流的教学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情境教学法是近几年引进的被广泛实践,并被证实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优秀教学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有效的尝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都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结合,从而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下面将探讨如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 昭平红茶加工技术》课程中。

一、学习情境教学设计

学习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知,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机“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预见性。

1.情境教学设计思路

全文阅读

分解工作过程对营销教学效果的促进研究

摘要: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营销教学效果就不会十分理想: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欠缺实实在在的营销实践,等到就业时还是会遇到无所适从的尴尬。本文试图探讨通过分解营销实际工作过程,按照企业真实的营销流程来改进营销教学并付诸实施,从而达到提高营销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工作过程 有效教学 实践效果

一、当前营销教学状况及原因分析

在目前高职营销教学过程中,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教授传统的营销理论,包括营销五阶段发展历程、企业内外部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营销调研、目标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制定和4Ps营销组合分析。这些营销理论十分普遍,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般十分注重对理论的深挖。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师还会用实际的营销案例来分析这些理论在案例中的应用。但是很多教师使用的案例往往都是通过互联网来收集的,案例普遍存在着陈旧、理想化或者只从某一点来切入等的弊端。学生分析完了之后教师的点评也会流于形式,学生的收获不大,教学效果不十分显著。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一是很多教师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他们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上讲台,缺乏营销工作的历练,看待营销工作过于理想化,营销案例的选择也是出于从容易切入的点来开始的。这种教学效果难免会出现打折扣的现象。二是学校的营销实训条件不足。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对实训教学的投入不足,甚至出现了零投入的现象。教师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注重课堂教学,实训教学不重视实际上也无法进行,甚至完全忽略了实训教学。学生也只能靠业余时间上街为企业发传单、到商场为商家做临时促销来积累营销实践知识。有些学生在做这些工作时的唯一动力就是促销收入的多少,甚至完全不考虑营销道德,助纣为虐,帮助企业做虚假宣传。

二、分解营销工作过程

为了提高营销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营销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笔者在营销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做了改进,最突出也是最具有效果的就是分解营销工作过程,掌握企业真实的营销流程,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有着近十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凭借着良好的沟通能力,笔者与多种类型的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适合高职学生的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笔者通过深入企业调研、邀请企业来学校座谈、举办企业职业经理人讲座等活动,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一道,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企业从事营销活动的通常做法,对营销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分析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借此分析出教学过程中需要的行动领域和相应的学习领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分解结果见图1

图1 :营销工作过程分解图

在该图中,笔者根据营销工作及营销教学实际,采用倒推的方式把整个过程分解成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四部分:先通过分析确定出适合高高职营销毕业生的两个工作岗位销售代表和营销主管,然后根据这两个岗位的要求分析该岗位要求的工作任务,反映到具体的营销行动领域,依据前三个模块的分析确定实际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领域。通过对营销工作过程的分解,笔者掌握了企业营销的真实流程,加上笔者近十年的企业营销经历,与专业团队一起制订了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学习领域。

全文阅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摘要】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既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因此,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必要引起教育教学的一系列变革。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的改革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主要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备茶树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及品质检验、茶事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及茶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全文阅读

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

【摘 要】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以企业为依托,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宗旨,进行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促进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探索建立适合实际运作并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农村中职校为县域特色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专业建设 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14-02

一 专业建设的县域经济背景

广西昭平县是公认的全国茶叶生产最适宜等区之一,适合发展各种茶类生产,尤其适合发展绿茶、乌龙茶和红茶。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区划课题组完成的《茶叶区划研究》,把我县划为全国茶叶生态最适宜区;在广西茶叶区划中,把我县划为青绿茶的适宜区。2004年,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广西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将昭平县确定为名优绿茶优势产区。

近年来,昭平县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在茶叶的规模和品质上做文章,提出了“建基地、抓质量、树品牌、拓市场”的茶叶富民兴县发展战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茶叶产业扶持政策文件,在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生产、优化茶品种结构、对外宣传推介、产品流通销售、品牌打造等核心环节给予大力扶持,促进了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2.5万亩,预计今年全县生产干茶约6200吨、总产值可达3.85亿元,与2008年同比分别增长24.5%、27.9%以上,创昭平县茶叶产量、产值历史新高。2008年以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其中仅茶叶单项人均收入达660元,茶产业已成为昭平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兴绿色支柱优势产业。

昭平县始终把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来抓,扶持龙头全力打造茶叶产业化“航母”,加快了茶叶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县已培育出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亿健茶业有限公司、大脑山茶厂、凝香翠茶厂等茶叶生产企业100多家。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荣获“2006年中国茶叶百强企业”称号;昭平县凝香翠茶厂和昭平县大自然茶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贺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随着昭平县茶叶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种植面积和规模不断增加扩张,农民种茶热情空前高涨,茶叶种植面积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基地化模式更显突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生态型无公害茶叶基地和有机茶基地示范点遍布全县9个产茶乡镇。茶农的钱袋子充实了,生活条件改善了,部分种茶大户已盖上了“茶叶楼”,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如走马乡合水屯、福行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这样一来,对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据调查,昭平县缺乏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各类人员4000余人,农民希望通过短期培训掌握职业技能的愿望非常迫切。

全文阅读

论茶文化与茶产业的互动关系

中国传统茶文化构建了茶产业文化平台。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和茶道精神。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一脉相承,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密不可分。以茶文化精髓为核心,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推动产业升级。我国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即茶园面积多、茶叶产量多、茶叶加工企业及从业人员多,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少。中国茶叶出口受阻,国内茶叶消费处于低水平徘徊,茶产业发展受到影响,学校传统的栽培、加工专业招生人数直线下滑。为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的改革迫在眉睫。2002年,在传统的茶叶栽培与加工专业的基础上,我院创建高职茶文化专业,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备茶艺表演、茶叶生产加工、茶楼经营管理及茶叶营销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开设茶文化学、三峡茶艺和茶席设计等课程。组建茗泉茶艺队,与湖北采花毛尖集团有限公司、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厂、上海仙茶美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有机配合,以茶文化节为平台,向广大市民宣传饮茶与健康知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产业文化,提升茶企业经营理念,为采花毛尖茶荣获湖北省第一品牌奠定了基础。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着由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一个变化过程。在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定位,瞄准产业发展走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骨干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

校企互动机制是指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多元化互动,有效协调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发挥双方功能和优势,进行人才、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合理交流和整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双赢”目标的有机工作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为我们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指明了方向。我院以省示范专业人才库为平台,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中心,建立校企人才联动机制,实施双向流动。

搭建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

建立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专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推广,为行业服务,为产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以茶文化专业设置湖北省教育厅“楚天技能名师”岗位为契机,坚持走专兼结合的开放式师资建设道路。在学院宏观政策支持下,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师资建设规划,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从中选聘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以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和技术推广为纽带,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双向流动,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常年聘请6位企业技术骨干到专业任教,参与专业建设,承担生产性实践和岗前实训的教学任务以及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学院借助于茶文化专业,创建了宜昌市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面向社会吸纳行业精英,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同时还带来新思想和当前专业人才需求等各类信息,为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寻找契合点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们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借助校内科研人才优势,为中国传统名茶“鹿苑茶”制定了生产加工标准,与湖北省宜红茶叶有限公司联手开发了富锌工夫红茶系列产品,远销东欧国际市场,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

建立“三合一化”互动模式

全文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茶企培训管理分析

摘要:培训是企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员工进行教育和训练,帮助员工改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知识、技术,从而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绩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企业若想在变革的形势下获得持续的发展,其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或等于变化的速度,因此,培训管理对当今企业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首先分析培训的相关理论,其次分析茶企业经营现状,最后提出PDCA模式下的培训体系,为茶企业的培训管理提供策略与方案。

关键词:人力资源理论;培训管理;茶叶企业;经营理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和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大促使茶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做好培训是企业留住人才和创造人才的关键一步。探索茶叶企业的培训管理模式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保持和培育更多的人力资本,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绩效。

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理论概述

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下培训管理的方法与模式,首先,需要了解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一般地,学者们将培训管理的理论划分为传统的培训管理理论和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体现了定期培训工人,重视教育,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不断丰富。本文笔者重点探讨几种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1.1人力资本理论

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等各种生产资料同样重要,对于人力的投资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相较于物质资本,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人力资本具有存量形式。投资于人力资本将创造更大的价值,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训,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一种成本投入,而是一种有回报的投资。

1.2培训转化理论

全文阅读

安溪农业经济发展方向研究

2011年初,安溪县农业制订了科学的发展目标,以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转变生产方式,推广“五新”成果,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以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2011年安溪县农业经济发展初步计划指标为:粮食播种面积3•4万hm2,总产15•5万;t茶叶面积2•4万hm2,产量4•2万,t水果种植面积1万hm2,产量2•6万;t食用菌产量0•6万,t肉蛋奶总产量4•3万,t渔业总产量0•17万t。为实现计划指标,推进安溪县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落实丰产增效措施,突出抓好粮食生产

认真落实国家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发展适度连片种植,确保粮食计划总产的实现。推广丰产增效技术,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一要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积极引进、试验、示范优质稻、超级稻、专用稻等水稻新品种,提高稻米品质,确保优质率达90%,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推广优质稻2万hm2,杂交水稻1•11万hm2,超级稻0•23万hm2,旱育秧0•47万hm2;抓好杂粮生产,推广脱毒甘薯867hm2,脱毒马铃薯1667hm2。同时适当引进旱粮新品种,拓宽粮食增产渠道。二要全力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监测点建设,健全监测网络,重点防治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三要大力推广丰产增效新技术。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秧、抛秧等关键增产新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种粮效益。

2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茶产业转型提升

2•1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构建绿色大生态体系

开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1333hm2,其中示范片667hm2,一般片667hm2,推行“草、木、肥、水、路”协调发展生态模式,推广茶园无公害管理技术。实施低效益茶园改造,开展退茶还林、退茶还果、退茶还粮,丰富县域整体大生态环境。

2•2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从农业投入品、茶叶生产加工过程、茶叶销售等方面入手,按照强化源头管理、突出中间自律、加大终端追溯思路,推动茶叶质量追溯从局域性追溯、环节性追溯向全程追溯、全面追溯转变。在农业投入品上,加强监督管理。在茶园管理上,逐步示范推广农事管理记录。在加工和销售方面,做好进货、加工、销售三本台账,推行加工全程清洁化生产,明确在茶叶制作过程茶青的详细产地、初加工原料提供者的详细资料和茶叶销售初步去向,构建茶叶质量全程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安溪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