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小学体育中的废品利用着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废品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旨在变废为宝,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体育;废品利用;体育器材
在人们的生活中,废弃品随处可见,如果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主动创新的精神,那么就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新课标改革下的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学发挥主创意识,认真挖掘废品的功效,使其在体育课上发挥作用,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体育氛围。以下列举了一个我在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案例】
耐力素质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单纯地让小学生去跑圈,他们肯定会感觉很枯燥,继而丧失兴趣。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废弃的布条来辅助教学。课开始后,我让学生每人手上都拿着一根布条,然后让学生一边跑步一边抖动布条,确保布条不落地,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全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而且不觉得枯燥,也不觉得累,玩得非常开心。
【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发现,一个简单的布条就带活了整堂课,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挖掘废品,让它们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当前体育教学中,关于废品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教师没有变废为宝的意识,不会灵活运用废品,学校领导没有很好地进行宣传,家长不理解等。这些传统的观念需要改变,否则不利于体育新课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环境保护作为全球性的一个问题,正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土地荒漠化、空气污染、水污染、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从“变废为宝”入手,合理利用现有的废旧材料,通过各个途径对幼儿进行以“变废为宝”为主的环保教育活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实施环保教育。
【关键词】幼儿,变废为宝,环保教育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决定将来我国环境的状况。中国作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国家,在终生教育背景下的现代幼儿教育,要求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的“垃圾”,在这些“垃圾”中,有些是可以再次利用的,如废旧盒子、饮料瓶、报纸等。如果对这些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开展“变废为宝”,无疑是一种环保教育的有效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利用手工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的活动。”废旧材料随处可见,每一种废旧材料对幼儿来说,都具有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开展“变废为宝”活动,使各种废旧物品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既体现了节约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本质。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呢?
1.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养成爱护环境的责任感,使幼儿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变废为宝活动,大家一起多渠道收集废旧材料。幼儿对各种物品都非常关注,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在家里找:如易拉罐、饮料瓶、吸管、废旧盒子、泡沫塑料、旧报纸、旧挂历、旧光碟、旧毛线、边角布料、西瓜子、果壳等。在大自然中找:如各种各样的树叶、干草、干花、芦苇、种子、鹅卵石、贝壳等。在收集过程中引导幼儿区分哪些废物是安全的无毒无害的,并指导幼儿把带来的废旧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久而久之,收集废旧材料成了幼儿的习惯,大家主动地从生活的角角落落去寻找可以做东西的废旧材料。在寻找过程中启发幼儿认识废物-收集废物-利用废物进行创造,既增长了知识,又带来了创作的灵感,让幼儿明白废旧物品的可利用性,使幼儿养成不乱扔废物的好习惯。
2.变废为宝共同制作,培养幼儿环保技能
我们把收集来的废旧物品制作成一件件好看的玩具,激发幼儿废品再利用的创作欲望。同时开展亲子活动,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一起参与到我们的“变废为宝”活动中来,家长和幼儿积极性非常高,踊跃参加活动。大家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类具有操作性、活动性、观赏性的玩具。通过大家的努力,用收集到的物品,变废为宝。一件件不用花钱、简单又充满趣味的玩具呈现在大家面前:废旧纸箱用扣子、旧毛线、旧布和丝带装饰一下,做成多功能纽扣小包;小瓶子旧毛线串成风铃;旧挂历折成船、飞机、鸟等;落叶在纸上拼贴图画;旧袜子和泡沫做成小兔、小熊玩具;旧毛线可以织成小乌龟、南瓜、丝瓜等;各种种子可以贴出美丽的图案。另外废旧物品还可以做成响筒、小火车,飞盘、多功能球、键子、高跷、小风车、小推车、纸盒小房子、餐具、娃娃等。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增进了亲子感情,促进了家园共育。“变废为宝”活动,既让家长、幼儿掌握了各种变废为宝的技能,又增强了家长、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能力,从而让环保教育在家庭中延续。
3.变废为宝运用于各种活动中,对幼儿渗透环保教育
摘 要:本活动方案在多重背景下确定活动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性地设计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实践、探究,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情感。
关键词:稻草种植洋芋;体验变废为宝;活动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2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80
一、活动背景
我区有稻田52.1万亩,每年可产稻草20多万吨,但是大量稻田冬季闲置,需提升有机质,且大量稻草白白浪费掉。未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大,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成本提高、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扩种马铃薯潜力很大[1]。我区在2009―2012年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期间,马武镇、义和镇、焦石镇等地大规模种植稻草洋芋,但项目结束后就没有种植了。中国科协、教育部等联合开展“变废为宝 从我做起”的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于今年5月启动。在此多重背景下,我组织学校部分学生进行“稻草种植洋芋 体验变废为宝”的实践调查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土壤肥力、有机质、稻草成分、稻草还田提升土壤肥力等知识,学习传统和稻草两种方法种植洋芋,了解稻草通过种植洋芋变废为宝的具体体现。
美术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作为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节约意识,关注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
一、节约资源,一言一行皆环保
美术课不仅是美的课堂,更该是绿色环保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了解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认识环境的现状,加深对绿色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自觉地去做与环保有益的事情,从小培养节约意识,将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想法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1?郾引导班级垃圾分类化。针对教学中产生的废旧材料,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垃圾分类的方法,将其分成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再利用两种。每次美术课结束前的收拾整理环节,是教育学生节约资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好时机。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浪费行为,让学生将不能用的物品放到垃圾筒里,把还可以利用的边角材料、废纸放到自备的材料袋里,以备下次需要时再用,对于自己实在不想要,还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则放入教室的公共“百宝箱”中,有效地将资源整合、回收,同时也可解决一些同学的不时之需。
2?郾寻找生活里的可用之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如酒瓶、一次性杯子、各种包装盒等合理收集,不要随意丢弃,把这些材料带到课堂上用作美术课的手工制作材料,不但解决了美术课中制作材料的问题,也能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个瓶子开始,在潜移默化的行动中,逐步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好习惯。
二、废物利用,一事一物皆素材
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废物”用得好它们还有价值,用得不好它们还是废物。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利用这些材料,为它们寻找一个合适的安身之所,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素材。
教室里的“百宝箱”为那些忘带材料的同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让那些原本已被丢弃的物品重新有了利用价值,让学生懂得了废物利用的道理。比如棒冰中的小木棒,吃完棒冰之后便失去其价值,但在美术课堂上,在师生的巧妙设计和创作下,小木棒却变成了一个个富有个性小书签、手机小挂件,成了古时候的竹简。学生还将自己喜欢的古诗《三字经》、《弟子规》写在小竹简上面,颇有创意,学生们念着自己写在小竹简上的古诗词,不但忘却了背诵的枯燥与乏味,还盛行起了一股复古之风。又如一次性筷子,在学生的小手中,经过精心的设计,变成了小木屋、飞机模型、创意笔筒等;蛋壳变成了不倒翁、拼贴画等。这些被丢弃的物品,在活跃的美术课堂上,经过学生的巧妙创意,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许多一次性东西,如一次性碗筷、盘子等,它们方便、快捷,但是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忘记如何处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环保意识和行为。如何树立幼儿正确的环保意识,教师需要从这些幼儿园宝宝抓起。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明白了解,需要转变教育方式。利用废旧材料变成有用物品直接易懂,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发挥着最大作用,可以使它变成教室的环境装饰、户外运动器械,成为幼儿园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再利用物质资源。
关键词: 幼儿 环保意识 变废为宝
一、收集废旧物品,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的特点,简单地告诉他们什么是环保,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需要成人的提醒。在平时课程设置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育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被丢弃,聪明的叔叔阿姨们开动脑筋,把它们转变成有用的东西。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树立并不是被扔掉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意识。因此,我们在幼儿园设立了废旧物品回收站,鼓励幼儿收集废旧物品,如家里喝完的易拉罐,吃完月饼的盒子等,这些以前都是直接被当做垃圾处理掉,现在幼儿都集中放到了回收站。回收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收集来的物品各种各样,把它们乱七八糟地堆放在一起,不就变成了另一个垃圾箱。于是,我们对物品进行了分类,如纸张类、易拉罐类、生活物品类等。教师还对这些废旧物品进行了清洗、消毒、创新加工,把它们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示在幼儿眼前。这样变废为宝,不仅提高了幼儿收集废旧材料的兴趣,还为幼儿树立了环保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废旧物品,树立幼儿环保意识
废旧物品的再利用与改造是我们变废为宝的宗旨。幼儿收集了大量废旧物品,如果仅仅是收集,幼儿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与我们树立他们环保意识的愿望背道而驰。我们要利用这些未加工的废旧物品,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充分想象、创造,给他们自由表现空间和机会。这样不仅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树立幼儿的环保意识。
1.在环境布置中利用废旧物品
幼儿的观察是比较直观的、具体的。幼儿园教室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环境,教师可以和孩子们将废旧物品创新改造成教室的装饰物。例如:小朋友们收集来的养乐多小瓶子洗干净了,晾干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用鱼线一个一个串好,贴上小朋友们精心绘画的图案,就变成了教室里面漂亮的帘子。还有薯片罐子,在罐子外面裹上一张白纸,让小朋友们用五颜六色的油画棒随意涂鸦,摆放在教室中就是一件件艺术品。这样的变废为宝在教室当中随处可见,每一件作品都是由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合作完成的。
凤冈县永安镇龙山完小 贵州 遵义 563000
摘 要:美术教学是小学阶段重要课程,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对于美术艺术感兴趣。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创新,坚持变废为宝的理念,不仅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节能意识。本文从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变废为宝创新理念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望采纳。
关键词:变废为宝;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
在新n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材中涉及更多综合探索内容,课堂中使用的教学工具也不断变化,学生课堂作业也变得千奇百怪。在课堂中,易拉罐、包装纸、药瓶、废布头等都成为美术课堂中重要的工具,变废为宝理念能够促进教学理念创新,让学生感受废旧材料之美,感受美术独特的魅力。基于此,加强对变废为宝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运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通过废旧材料激发学生节能环保意识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很多生活用品使用后,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包括产品的外包装、内包装等,都存在潜在回收的条件。近年来,我国对节能环保的呼声不断提升,树立环保节能理念,做环保工作的践行者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培养公民环保意识需要从小开始,从学生做起。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废旧的物品,制作成一些图片或手工作品等,让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还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兴趣小组,一起探索生活中的美术作品,探索废旧物品的价值。以此为契机,美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尝试,让学生对生活中美术材料进行分类收集,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同时让学生树立起节能环保的意识。在进行废旧材料搜集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出一定的指导,避免学生在搜集废旧材料中接触到有害物质,特别是药瓶等药物工具,需要为学生的安全负责,为学生健康负责。
2通过废旧材料激发学生美术创作欲望
摘 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目标。美术课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应该是绿色的课堂。本文以美术教学中的环保教育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美术教学 环保教育
一、利用美术特点,增强环保意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球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使环保意识真正地在学生思想中根深蒂固?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作了深刻的思考,从教科书的第一册到第十二册都安排了“废物利用”这样的内容,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向学生灌输了环保教育,提倡“变废为宝”。如何搞好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四点:
1.形式多样 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在动机,美术课中要用到各种材料和工具,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更喜欢美术课。如果教师在这基础上,能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那么他们的兴趣自然就越发的浓厚。
2.教师示范 直观感受
在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适当的示范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样可让学生直观感受制作过程,懂得一般的制作步骤。比如:材料的收集、工具的准备、制作方法等。学生通过形象直观地感受,觉得“变废为宝”不是那么深不可及的,由此产生创作欲望。
走进沈阳市铁西区金三角社区的科普大学,我被眼前一幅幅精美的画所吸引,既有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海洋世界,又有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还有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画面丰富的色彩、柔和的光泽、明暗错落的分布,深深的吸引着我和其他的参观者驻足观看。我凑近了仔细看看,发现这些画的材质很特别,都是玻璃。而且,玻璃大小不一,边缘还有些破碎的痕迹。我带着疑问来到了社区科普大学的课堂上,想见见这些画的作者。
他是一位身材矮小瘦弱的老爷爷,今年75岁,名叫冯国光,用废旧物品作画是冯国光爷爷退休之后的业余爱好,在社区科普大学里教大家画画,是他现在的工作。
在他的家里摆满了自己创作的画。如果你不仔细辨认,根本看不出来这些画的取材都是废旧物品。现在冯爷爷每天都闲不住,就摆弄这些宝贝。制作画的材料很特殊。废玻璃、废纸盒、旧铁丝、废铜线还有胶水,都是他自己捡来的,在心灵手巧的老人眼里这些废物可全是宝物,是作画的好材料。冯国光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的老人,他用废旧物品作画,早已远近闻名。
为了创作出新颖别致的作品,冯爷爷可没少花心思,因为没有美术基础。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多是来源于现成的图案。鲁迅美术学院的,旧书摊儿是冯爷爷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花上几块钱就能买到他需要的美术书,书里各色各样的图案都是启发冯爷爷创作灵感的源泉。
有了灵感,操作起来遇到的问题还是不少,将现成的图案描到玻璃上,总有偏差,因为玻璃光滑也不容易上色,还会变形失真。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冯爷爷就把图案描到纸上,将印有图案的纸按比例放大到适合材料的大小。作画的颜料也不是我们平时用的普通油彩,因为普通颜料根本不会在玻璃上着色。那是什么呢?是指甲油。真是奇恩妙想呀!我说那些画的色彩看上去怎么别样的艳丽呢!既有透明感,还有层次感。不堆积,不厚重,厚薄层次分明得当。
“每个作画的小细节都是要反复推敲的”。冯爷爷这样说。无数次的失败,换来了成功,冯爷爷总结出了自己作画的一套心得体会,独创了玻璃“油画”。而且和社区科普大学里喜欢画画的学员们一起分享。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老人家根据捡来的废物的大小和形状,创意出不同的画面内容。在蛋壳上作画,在葫芦上作画,在玻璃上作画,冯爷爷喜欢观察生活,发掘生活中的美好。福娃、卡通片中的人物、少数民族头像、宗教故事画、静物画、风俗画都是冯爷爷巧手装扮出来的艺术品。冯爷爷说:“大家都说我是个捡破烂儿的,我说。我是化腐朽为神奇”。他告诉我,他目前最太的愿望,就是想把这些画都展览出去,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其实身边有很多废旧的东西可以变成心爱的宝物,只要我们有心、用心,就会发现身边的美,创造身边的美。
国际生态学校项目(Eco-School,ES)是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在全球推广的五个环境教育项目之一,是当今世界上面向青少年的最大的环境教育项目,旨在帮助学校改善当地环境,节约资源并减少人们的碳足迹。为推动我国学校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为我国建设绿色学校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的舞台,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于2009年在中国正式启动国际生态学校项目。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环境素养,杭州市竞舟小学在成功获得浙江省首批“国家级绿色学校”称号的基础上,进行了国际生态学校的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严格遵循国际生态学校七步法要求,紧紧围绕“变废为宝”和“垃圾分类”两大主题展开,最终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不仅使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同时,也积累了国际生态学校创建中“七步法”的运用经验。
第一步:成立组织 指导创建工作
组建生态学校委员会是创建生态学校过程的驱动力和迈向生态学校的第一步,生态学校委员会指导学校的生态校园创建工作。
组建一个合理的生态学校委员会能够代表整个学校的观点以及当地社区的观点,2011年10月,学校成立了由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等组成的学校生态委员会,由区环境教育专家担任顾问,其中学生42人、教师16人、家长4人、顾问2人,共64人,学生委员占总人数的65.6%。
第二步:环境评审 掌握现实情况
环境评审对于了解学校当前的环境状况很重要,评审的结果将为行动计划(第三步)提供支持,它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这种改变是否必要的、紧迫的。
生态学校委员会组织师生对学校的食堂、绿化景观、垃圾房等区域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两个主题进行详细探讨。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产生新的思维、发明或描述的一个过程,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整个民族的潮流.我们身为教师,在教学中更是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们的社会注入新鲜的活力.实验作为高中物理最灵活多变的部分,更是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应立足高中物理实验,从变废为宝、推陈出新、链接生活、学以致用四个方面出发,有效开展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
一、变废为宝,渗透低碳理念
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应满足于已有的教学效果,而是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新思维.在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如今,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应渗透低碳理念,让学生将实验器材变废为宝,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比如讲解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选修3-1第一章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这节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并了解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以及带电本质,且对元电荷、静电量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当讲解两种电荷的基本知识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接受,我先让他们回顾了一下初中学过的正负电荷的概念.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使物体带电方法的感知,我让学生将手边已有的东西变废为宝,做一个起电器,并在课堂上演示.有的同学用了一种常见的材料:塑料布,做了一个塑料布摩擦起电器,大大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巩固了学生对使物体带电知识的掌握,也渗透了环保的理念,让他们知道了任何一样材料都有可能变废为宝.
上面的案例中,通过让学生将看似没用的材料作为实验器材,变废为宝,不但渗透了低碳理念,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一过程也开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推陈出新,改进实验装置
物理教材中经常会向学生们提供实验方案,但是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以及方案未必就是最佳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在实验教学中推陈出新,鼓励学生不断改进实验装置.
比如讲解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五章第六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这节课时,我先按照教材上给出的实验方案向学生们讲解了这个实验,并进行演示,也让他们探究出了实验结论,明白了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平方成正比,为下节课动能定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很显然,教材上给出的实验装置不够完美,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我就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出改进实验装置并减小误差的办法.学生经过思考,有同学认为不应用木板,而应使用轨道,这样不但减小摩擦还能保证直线运动;还有同学认为为了保证橡皮筋在操作中做功相同,应标记放手的位置,并保证每次放手的位置都相同.同学们各抒己见,之后我重新改进实验装置,让学生们再次进行实验,同学们这次得到的实验数据也比之前的误差更小,这充分证明了之前的改进都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