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央企管理会计机制的可行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央企管理会计机制的可行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供需结构体系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转型,价值增值视角对于管理会计机制的赋能能够有效推进央企实现业财经营模式的升级以及财务资源的最优配置。价值增值视角下管理会计机制的本质是合理规避业务风险、财务风险等威胁央企稳定经营的风险因子并要求央企通过预算管理、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等管理会计工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宏观市场竞争模式不断趋于完全竞争的背景下,价值增值赋能的管理会计机制是央企调整业务经营版图、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及现金流控制成效的关键制度基础。央企需要通过明确管理会计机制的权责内容、内部控制流程、风险管理反馈、内部审计监督等模块的运作途径,进而将价值增值内嵌在内部控制以及管理会计的全寿命周期以保障央企战略蓝图的达成。本文首先探究了价值增值视角下央企管会计机制的主要内容并剖析了价值赋能的管理会计机制对于央企的积极作用,以及价值增值视角下央企构建管理会计机制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价值增值;央企;管理会计;财务监控;资金管理

价值增值赋能下的管理会计体系通过预算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以及财务会计管理等环节的全面把控以降低央企的业务经营风险以及资金流动性风险,从而促进央企整合业务资源、财务资源以及金融资源以实现业财融合的规模效益。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实现规模效益的基石,因此实现中央企业内部单一的财务会计处理向综合的管理会计转变显得尤为重要。从本质上来看,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等内容是管理会计重要分支,其无法脱离管理会计的实践模式而存在。同时管理会计机制的全生命周期运作需要基于健全的业财融合体系。2016年财政部颁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深入解析了业财融合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业财融合是企业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前提条件和必备基础。管理会计体系是中央企业业财融合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管理会计体系能够对中央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客观地评估以及预警,从而保障中央企业能够稳定地发展。目前我国部分中央企业并没有深入分析管理会计控制机制对于自身风险管理、成本控制以及业务规模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仅仅被动地履行监管部门的内部控制要求,而没有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主动地构建价值增值型的管理会计控制机制。中央企业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单一化和静态化,导致了预算松弛问题频发。多数中央企业内部并没有开展科学的前景分析工作,同时中央企业并没有和上级部门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以至于上级部门下发的年度经营目标以及财务收支要求与中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不符。中央企业在管理会计机制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业财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的问题,以至于中央企业无法对流动性风险、财务收支风险、业务经营风险进行事前管控以及事后处理。并且中央企业往往在预算风险事件、流动性风险时间以及业务经营风险事件对公司产生较大的不可逆的损失后才介入风险的处理,这严重影响了中央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央企业亟需构建价值赋能型的管理会计机制,从战略层面统筹中央企业的业财融合发展以及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进而加强中央企业业财融合的深度、缩小中央企业潜在的业财风险敞口。

一、价值增值视角下央企管理会计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核算和计量制度

会计核算和计量制度是中央企业核算自身拥有的资源的过程以及保障资源配置以及资产负债管理结构的科学性的重要基础。我国出于我国企业实务经营过程中收入核算方式有效性的考虑,于2017年正式修订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新收入准则则以合同收入为核算依据而不是将企业的所有收入都进行分类,因此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会计核算效率,降低了会计处理风险。新收入准则施行后,企业需要在客户对相关的产品获得控制权后对合同收入进行确定。并且我国企业需要在收入确认的过程中考虑产品法定所有权、资产转移等因素。2019年1月1日中国国家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正式实施。新租赁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契合,新租赁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中央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新租赁准则对租赁资产的会计计量内容进行了拓展,并明确了租赁的期限、对价等的计量方式,因此解决了租赁相关资产信息不全的问题,提高了中央企业租赁资产以及租赁负债核算的质量。新租赁准则下承租人表内业务采取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相结合的单一计量模式,取缔了旧租赁准则二者分别位列表内和表外的处理模式。新租赁准则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方式发生较大转变,承租人不仅要对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进行会计核算,还需确认使用权资产、租赁负债、使用权资产折旧、减值损失,以及对租赁负债所产生的利息按固定利率计算等。中央企业会计核算和计量的重点内容是合同收入计量、租赁资产和负债核算以及风险准备金的计提。中央企业需要根据新租赁准则和新收入准则并基于全面的、真实的会计数据对合同收入以及租赁资产进行系统性核算,进而保障会计核算和计量结果能够客观反映中央企业的资源配置、成本控制、业务经营以及现金流管理的成果。

(二)预算管理

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中央企业各个部门都需要具有财务会计的知识储备的人才以提高业财融合的深度以及预算管理的成效。传统的中央企业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都不需要掌握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所有的财务会计核算处理都在会计部门进行。然而全面预算管理打破了传统的人才需求结构,对中央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都提出了掌握财务会计知识的要求。这就使得中央企业财务人才需求结构从单一的财务会计人才变为复合型的管理会计人才。全面预算管理是中央企业成本控制机制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在于某一业务环节的收支管理,而在于涉及中央企业业务管理、财务决策以及会计核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不同与碎片化的成本管理,其将中央企业项目运营、会计核算以及财务决策管理有机结合以平衡中央企业的项目收支,并提高现金流管理能力,促进中央企业实现资源的再分配以及资产增值。预算管理主要包含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考核三个方面。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战略的首要内容,主要指中央企业根据业务蓝图、财务战略规划以及历年的业财资源管理成效开展全过程的前景分析工作,从而对中央企业的业务发展和资产负债管理以及现金流管理的配置情况进行合理预测,最终制定包含资产负债计划、现金流规划、预算成本控制方案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预案在内的资金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是预算编制的进一步衍生内容,中央企业需要基于预算编制下的资金收支阈值、投融资规划开展业务管理和财务控制活动,进而最大化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益、平衡财务收支。

(三)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

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是价值增值型管理会计运行机制的关键内容之一。在我国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体系在中央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愈发凸显。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体系作为中央企业风险管理模块的底层基础,是中央企业制定科学的业务发展决策、财务战略的前提条件。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体系还能够度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市场扩张决策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判断企业战略决策的可行性。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体系通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以及盈利指标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因此企业能够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中央企业在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基于长效治理原则对成本管理、现金流管理、会计计量以及投融资管理的内容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例如评估项目建设不同阶段相对应的预算目标以及成本控制目标是否符合企业业财战略规划,以及企业各部门的预算执行以及资金收支管理是否和预算编制相契合。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执行工作的落实能够使得中央企业有效识别潜在的业务经营缺陷以及财务漏洞,但是中央企业需要结合一体化的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才能够对资金收支风险进行精准处理。中央企业需要建立规范化的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并对流动性风险、财务收支风险、业务经营风险进行事前管控以及事后处理。

二、价值赋能的管理会计机制对于央企的积极作用

(一)保障业财的深度融合

业财融合是中央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业务经营效益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系统性的业财融合体系通过供应链流程管理、财务指标分析、全过程的预算控制以及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控制等管理会计工具提高中央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统筹中央企业的业财战略发展。中央企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必需依靠管理会计运行机制对缺陷的业务管理以及财务控制环节进行准确的识别和优化,进而促进中央企业达成经营目标。传统单一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使得中央企业业务经营、会计核算、资产负债管理、现金流管理等各个重要的公司治理内容分离,以至于中央企业无法有效整合财务信息并制定科学的财务资源配置计划,最终导致中央企业财务资源配置效益不足。管理会计和业财融合机制的结合首先改变单一部门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依托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等管理会计工具对重要企业进行集约化的业财控制管理。

(二)降低中央企业的业财风险

在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以及业财融合管理的过程中,预算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推动中央企业实现经营模式以及竞争策略的转型升级,并能够促进中央企业实现规模化的运营管理,实现降本增效。缺乏系统性的预算成本管理工作将直接导致收入、项目建设支出以及利润核算的结果失真,并导致中央企业资源配置效益以及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不佳。管理会计机制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中央企业成本控制的能力,还能够缩小中央企业的项目经营风险、资产运营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多元化、多维度以及一体化的管理会计机制还能够从战略层面统筹中央企业项目的经营以及业务竞争版图的优化,并且基于现有的经济资源规模最大化资产管理效益以及股东权益,保障中央企业在业务流程再造以及业务竞争策略落实的过程中有着坚实的财务资源作为支撑,并降低中央企业的业财风险。

三、价值增值视角下央企构建管理会计机制的可行策略

(一)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2019年9月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执行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执行的监督管理条例进行完善并强调了资本性预算执行以及费用性预算执行的核算标准,以期提高中央企业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中央资本不合规运作的风险。全面预算管理是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机制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在于某一业务环节的收支管理,而在于涉及中央企业业务管理、财务决策以及会计核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央企业应该将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设规划内嵌在管理会计机制中,并在存续经营过程中运用专业化的成本管理工具以及流程化的成本管理标准,结合现有的资源禀赋对财务收支以及现金流管理等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从而保障项目建设能够稳步推进。中央企业在预算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分析现有预算控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明确预算管理的优化目标,完善预算管理的内容以及流程,进而平衡财务收支以及实现规模化经营。中央企业应该严格执行预算编制的业务规划内容以及财务收支规定,保障项目预算执行结果和预算编制相匹配。中央企业还应该在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对项目建设以及业务经营进行全生命周期的预算执行管理,以使得业务模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管控,最终降低项目建设的经营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中央企业应该建立预算成本考核机制、逐步完善预算考核指标,依据预算管理指标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估,进而提高对项目风险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中央企业应该构建以预算委员会为核心的成本考核组织架构,并明确各层级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的职责以及义务。中央企业应根据项目成本管理指标以及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周转率等财务分析比率对成本风险实施全面的监控。

(二)构建系统性的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识别和防控是中央企业业财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央企业优化业务经营模式以及财务决策的前提内容。中央企业只有将风险防控融入管理会计机制当中才能够推进业财融合的进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并降低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健全的成本评估机制不仅能够优化企业的成本结构,还能够推进中央企业实现成本风险管理的转型升级。中央企业应该基于COSO风险管理框架重点完善成本风险评估模块,基于市场经济环境构建涵盖项目建设成本评估、人力资源成本评估、投融资成本评估以及业务经营成本等成本风险评估机制。图1展示了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主要内容。中央企业还在成本评估机制逐层分解的过程中重视成本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的搭建,建立全面的预算会计指标库并设置指标的风险阈值以对财务会计风险进行精确识别,例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资产回报率等关键的风险指标。中央企业的财务指标分析更加关注的是财务绩效水平。中央企业可以利用多元化的财务指标分析方法,例如杜邦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比率分析法,并将三者有机结合以使得中央企业的财务指标分析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而使中央企业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情况并制定科学的财务决策。

四、结语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收紧以及传统行业供需结构的变化,中央企业面临着较大的业务转型压力。在行业进入壁垒逐渐增高、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中央企业需要通过构建一体化的价值增值型管理会计体系将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进而提高财务资源的配置效益、实现业务规模的可持续增长。在中央企业构建管理会计机制的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在于某一业务环节或者作业模块的管理,而在于涵盖成本评估和控制、业务版图管理、作业管理、现金流管理以及风险识别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会计核算和计量制度、全面预算管理以及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是中央企业优化经营绩效,提高内部控制效益不可或缺的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晓南.企业财务战略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9):61-62.

[2]林高飞,范英杰.和合共赢文化与企业价值创造——基于管理会计应用的中介效应与利益相关者的调节效应[J].财会通讯,2021(24):65-68.

[3]刘洪珍.推进业财一体化落地加快企业财务管理转型[J].财经界,2021(32):127-128.

[4]林高飞,范英杰.和合共赢文化与企业价值创造——基于管理会计应用的中介效应与利益相关者的调节效应[J].财会通讯,2021(24):65-68.

[5]胡瑞英.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成本控制视角[J].财会学习,2021(34):103-105.

[6]李素莲.关于加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探讨[J].财会学习,2021(33):75-77.

[7]史建梁.“双循环”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研究[J].会计之友,2021(22):150-155.

作者:李晶 单位:海南省烟草公司海口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