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昆虫分类学原理方法是植物保护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为了适应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整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生物分类学领域的不断应用,在更新、完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从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对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旨在使该课程更加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关键词: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

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是为植物保护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学位必修课,亦是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之一。该课程主要讲授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该课程开设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门历史悠久、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整,为使该课程更加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让学生能够掌握植物保护学科领域的前沿进展,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其教学内容以及各部分的讲授学时和方法均需要大幅度调整。为此,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

1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的优劣对课程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直接受制于教学大纲。完善的教学大纲是维持教学秩序和实现教学计划的保证[1]。随着该课程学时数的变革及新技术、新方法在生物分类学领域的不断应用,更新并完善教学大纲、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沈阳农业大学分别在2011、2014及2019年先后多次修订《植物保护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将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的72学时先后调整为48学时和32学时,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和优化。《植物保护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制订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该课程教学内容在继承原有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及时反映了植物保护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比如在昆虫系统学主要学派简介的各个章节中增设了昆虫学领域相应的研究成果,同时新增了“第二章生物进化与昆虫的地质历史”;新增了“第十章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昆虫分类学领域的应用”;新增了“第十一章生物地理学基本原理”。对其教学内容及各部分的授课学时数均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修改后的课程大纲突出了课程特色,将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和新的科研成果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改善了教学质量,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后复习和反馈为辅。翻转课堂采用多种技术和手段使学生在课前了解学习材料,课堂上通过与同伴讨论来加深理解,教师则通过引导学生来促进问题的解决[2],是倡导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课程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确定理论性和概念性强的章节,以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来开展教学,如第一章至第五章以及第十一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则采用传统教学与个性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第六章至第十章。

2.1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

对于表1中的第一章至第五章以及第十一章内容采取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沈阳农业大学易尔思校园MOOCs平台上提供在线教学资源,课前7d给出所学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布置各组讨论主题。教师结合课前提供的教学资源预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少而精、贯彻主题,并以PPT课件传统授课为主。教师授课时间依据课程内容确定,通常不超过40min,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PPT演示并师生共同讨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每堂课最后5min由主讲教师总结和点评。

2.2不同的学术观点与个性化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介绍支序系统学、进化分类学、数值分类学等各个分类学派时,适时引入不同学者的观点和新的研究动向,供学生参考借鉴,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针对表1中第六章至第十章的教学内容,开课初期就将各章节的主要学习资料上传到教学平台上,给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结合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选择一个与上述章节相关的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形成报告,走上讲台采用PPT的形式讲解,并师生共同讨论。在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科研表达能力等[3]。

2.3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转变教学观念的重点是要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从知识传授向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对比分析、举一反三、教学互动等参与式教学方法[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带动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启发学生更新被动式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素养,使学生懂得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实际上也是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考试制度,综合全面考察

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作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物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践中摒弃了课程结束后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简单考核模式,增加了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考试内容,采用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成绩评定体系,具体措施如下:自拟题目的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50%(正文5000字左右,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翻转课堂综合表现占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

4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5-9]。因此,一部或一套好的教材不仅能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10]。然而,由于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课程内容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目前尚没有配套的权威教材,所以选用合适的参考教材及扩充性教学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选出并推荐使用《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以及《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四版)》等教材及专著作为该课程的主要参考用书,在纸质版参考用书的基础上,将教师PPT课件、相关的电子版教材、期刊、论文等上传到该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形成一个立体化教材资料库,有助于研究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5提高教师素质,丰富专业背景

课程组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也是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1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昆虫分类学创新型教学团队。例如,引进具有深厚昆虫分类学研究背景的青年教师,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课程组教师的专业背景。同时,教师还应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把自己充实成知识广博、思路开阔、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专业课教师,此外教师还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具备较高的教学热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指导。

6结语

研究生课程教育着力于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时,需要结合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发展状况、研究生学情等进行准确分析,凝练并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订合理的考核制度,加强教材建设等。沈阳农业大学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课程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有力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可为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廉华,马光恕,高玉刚,等.完善教学大纲,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设施园艺学》课程为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4):71-74.

[2]徐伟,袁海滨,陶淑霞.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以“普通昆虫学”课程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2):82-85.

[3]杨凤丽,汪斌,夏斐斐,等.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科教导刊,2020(17):39-40.

[4]段亚妮,李桂亭.研究生昆虫分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358-13359.

[5]张连丰,王迪,付玉慧.海事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实施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4,31(2):62-64.

[6]周拉,仁乃杰.汉藏双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培养汉藏双语翻译人才经验谈起[J].民族翻译,2020(6):90-96.

作者:方红 李彦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