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业展览馆:展览业的“耶路撒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立足现实 定位清晰
“展会经营的实体,它在市场中的定位,首先取决于它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全国农业展览馆(以下简称农展馆)在全国展览业的定位是历史形成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展会的经营实体,农展馆定位于中型的展览服务单位。”在接受《中外会展》采访时,农展馆党委书记王红谊首先介绍了农展馆的定位问题。
农展馆位于北京市东三环,地理位置优越,有京都“龙眼”宝地之说,交通十分便利,没有其他展览场馆普遍存在的“交通管制”,但正是由于地处人口密度大、寸土寸金的城市繁华地段,因此也就限制了展馆规模的扩展空间。目前,全馆占地近44公顷(660亩),建筑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其中,展馆面积46000平方米,包括10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老展馆和1座单体跨度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展馆,而实际能够用于展览经营的,包括室外场地也仅35000多平方米。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公共设施的投入,2005年,国家批准农展馆对农业博物馆进行整改扩建,同时对农业博物馆内的陈列进行改造。到2009年完工后,老馆将主要用于博物馆陈列,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展览的面积就更为有限了。为了促进展览经营和博物馆陈列展示两项业务的协调发展,农展馆目前正在农业部领导和支持下积极筹划馆南区的规划改造项目,力争再增加20000多平方米的展馆面积,保持40000平方米左右的中等展会规模。
“从首都展览业的市场分工上看,在现有条件下,我馆瞄准中等展会规模是比较适宜地。而且在中等展会经营方面,我们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王红谊表示。
“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我们展会经营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是,保持适度规模、提供一流服务。”王红谊进一步介绍说,2005年,馆党委在对全馆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时提出了高标准建设3个平台的要求:1、国际先进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即通过展会经营,面向社会,服务三农。2、国际一流的农业文明展示平台,即通过博物馆陈列展示传承文化,宣传农业。3、海内外知名的展、博业交流合作平台。通过挂靠本馆的行业组织和学术组织更好地为业界服务。目前,由农展馆牵头成立的农业展览协会,有两千多个会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构成了全国最大的展览网络。
王红谊表示,农展馆作为事业单位,同时又要面向市场,在社会公益服务和市场经营两项职能之间如何建立起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这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我们还在积极探索中。目前,主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的基本思路,在展览经营方面,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搞活机制,提高效率。”
在王红谊看来,对农展馆来说,这需要走自己的路,不能简单的把中国的展馆与国外的展馆经营进行比较。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国外的展会经营实体都是企业,到目前为止,农展馆还不是企业。“这个情况,我想不是短期内能改变的。”王红谊说。
“我不主张搞模式,一搞模式就容易固定化、僵化,一旦僵化就容易带来其他的问题。事业发展是变化的,而固定、静止是相对的,可能我们在跟对方比较的时候,人家的模式已经变化了。”王红谊如是说。
不断进取 稳中有升
“农展馆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向市场较早的展会经营单位,虽然目前体制上还属于事业单位,但实际上我们的运作模式已经引入了市场机制,并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且与客户建立了广泛良好的合作关系。”王红谊表示,农展馆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的优势及定位,适度发展,而不是盲目发展,并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去年是农展馆对农业博物馆进行改扩建,全面施工的一年,客观上会给展会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农展馆通过统筹安排,并与客户进行良好协调沟通,仍旧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一系列与奥运会关联不大的展会受到限制,而农展馆却抓住了奥运商机,策划举办了被奥组委列为迎奥运文化活动项目的“中国农民艺术展”,接办了荷兰与美国两个国家的“奥运之家”,均收到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经济危机使中国的会展业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王红谊说,展会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讲反应有所滞后,因此,明年的形势可能会比较严峻。
如何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准备好过冬的“粮食”和“棉被”,这是任何经营单位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农展馆在经营业务方面,重点抓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稳定老客户,吸引新客户;第二、抓住机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就是谋划好南区改造项目,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第三、进一步协调好展商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年一度的展商联谊活动,与客户加强交流沟通,共谋发展。
应该说,农展馆不断的推陈出新,把市场要求的必然性转变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地把事业推向一个个新的台阶。
爱馆敬业 实干出新
“农展馆的各届党委都很重视单位的文化建设,尤其是2005年以来,我们提出了推进单位文化体系建设这个基本思路,从标识体系、理念体系、制度体系、环境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与建设,用以凝聚人心,促进共识,形成一种团队的精神。”王红谊告诉记者,2009年就是农展馆建馆50周年,目前,农展馆的各个员工正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筹备明年建馆50周年的活动。通过回顾总结,理清思路,认清时代挑战,同时,向全馆的职工征集“馆训”。目前从征集的意见情况看,馆训内容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要素:
1、爱馆。农展馆作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有着光荣和令人自豪的历史,所以农展馆的广大干部职工对展馆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爱馆的情结在农展馆人中非常普遍。“我是2005年调过来的,虽然来农展馆的时间不长,但从一开始就被这里‘爱馆如家’的氛围包围着,深受教育与感动。”王红谊充满感情地说。
2、敬业。几十年的办展实践,农展馆培养和锻炼出了一支门类齐全、作风优良、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队伍,包括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工勤队伍。在王红谊看来,他们不是一般的劳动队伍,而是支撑事业发展的专业团队。他们为人朴实,和谐友爱,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且令行禁止,雷厉风行。
3、实干。农展馆人在自己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实千兴馆,不尚空谈”的良好风气。不管是博物馆部门还是展会经营部门,都把谋事放在第一位,都把来自社会和市场以及各种服务对象的反馈作为检验业绩的根本标准,全馆上下集中精力干事业,一门心思谋发展。
4、出新。就是干什么事都要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展会经济本身就是个时尚产业,引领行业的潮流,必须要不断地有所创新,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用馆训的方式,凝聚共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为我们事业的发展提供稳固、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这也是我们团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王红谊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