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书法造型之隶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书法造型之隶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东汉以其书法实践和理论上的光辉成就迎来了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①也正是在汉代书法的文字造型出现了一个质的突破,即是“隶变”,它既继承了前代的传统技法,又在其基础之上,“变”出了新意。更促成了书法发展。是书法艺术承上启下光辉点。

关键词:隶变;特征;书法造型;线条;影响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38-02

一、隶变

汉代经济的发展、文化普及和毛笔、纸张的改良,都为书法艺术的成熟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书法开始走向了艺术自觉的道路,这一时期出现了汉字造型的又以重大突破,那就是“隶变”。

“快写、省略、假借、部首的合并均是篆书快写演化成隶书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隶书的形成,则正是依靠这些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当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而普遍应用之时,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步伐就大大加快了。我们把这种由篆至隶的演变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称之为‘隶变’”。②

“隶变”是战国秦系古文字形体变格的开端,以其于汉代隶书由清晰的先后发展关系,故名。③

“隶变”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应该是“变隶”,指的是汉字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变。不论是大篆、小篆、草书、行书、章草、楷书等字体的演变过程,会像隶书的演变这样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在书法的历史之中产生这个特有名词“隶变”。

艺术语言有自己的特征――形象地再现生活。形象性和乱真(自然主义)是对立的。如果是自然主义、乱真,只不过是把看到的东西加以固定,而形象则是传达出画家在生活素材中提炼的最主要的、最典型的东西。④

小篆的线条纯粹为单一的细线,用笔起藏收回;不论直线、弧线,都排除不规则的突兀起伏。在空间形式上,小篆把由金文过度而来的汉字造型规范化趋势一下子推向了高峰。笔画均匀分布,空间整体站满;局部和局部比例关系适当,整个形象重心突出,造型及平稳。在整体布局上,小篆左右上下齐整排列。“由篆书发展到隶书线条似乎由婉曲变为平直了。隶书初期确实如此。但是,时代的审美要求又使它从实用发展到美,表现为另一种类型的曲线美,其特点由二:一、线条由肥瘦变化,用笔有了轻重的不同,收笔也由了藏露的不同。……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波挑。……”⑤

隶书的造型特征是上下紧敛、左右开张、蚕头雁尾、雁不双飞。隶属的笔法可分为两类:圆笔隶书和方笔隶书。圆笔隶书部分继承了小篆笔法,方笔隶书则另有开拓。圆笔隶书在笔法上对篆笔继承较多,横竖点都用篆书的逆藏法,但是造型由小篆的长方而变为扁方;线条由小篆的弧转而变为方折;增加了大幅度提按,发展出了富有造型性的“撇”“捺”;产生最具隶书特色的“雁尾”。隶书易圆为方,多出转折之笔。由顺笔提按,这是篆法的变格;有提笔断开,再两线复合,这是隶书新法。隶书的章法是上下疏阔而左右紧密。“隶书的笔法明显地丰富与篆书。以小篆与隶书作一比较会发现:篆书呈纵势,隶书呈横势;篆书繁杂,隶书简便;篆书笔画基本一致,纯用圆笔,转多折少,主笔次笔不明显;隶书笔画则有粗细轻重之分,用笔由提顿,起笔有方圆,最主要的是有明显的主笔次笔之分。”

二、隶书造型的结构美

“造型中的美是在变化和统一的矛盾中寻求‘既不单调又不混乱的某种紧张而由调和的世界’”。

(一)对称与均衡

隶书的对称与均衡已不再像小篆那样机械它已不再单单运用线条的均匀,而是依靠自身的点线的结合来达到造型体自身的整体均衡,从整体上达到视觉上的对称与均衡。“隶书的美,很大成分就在于金额够的平衡对称。我们看汉代的隶书,不论每一个字的笔画多少,字形怎样,都能给它以一个平衡对称的结构,而且常常达到了非常严密精确的程度。”

(二)对比与调和

王羲之《书论》云:“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可见古人对与对比和调和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隶书通过对汉字结构组成元素(点、线)的直与曲、大与小、轻与重、高与低、厚与薄、快与慢等来打破造型的单调造成重点与高潮,而又是整体字形达到统一调和。

(三)节奏和韵律

“成公绥在《隶书势》写到: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隶书作品特别需要这种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挽或引、或牵或绕的笔意”这就是说隶书的书写需要节奏和韵律。

(四)比例和尺度

隶书的造型比例已不再是小篆那样苛刻的均衡已出现了如“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迹象。

总的来说,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和韵律、比例和尺度都是客观现实中事物的造型美所具有的法则,书法的字形造型美的法则不过是对这些法则的反映和应用。书法的字形造型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的造型美,而不是来源于其他地方。

三、隶书线条的发展

“书法家的任务,除了他应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创造优美的书法文字‘本文’,更重要的是创造完美的书法形式――优美的笔画、线条、结构、章法、墨采。

线,抽象地讲,或直或曲按一定方向于东的点。在一张白纸中画一条线,可以观察到,线条近处的之要比远离线的纸的感觉要白些。同样线条紧密处的白纸要比稀疏线条当中的纸的颜色要感觉更白些。同样粗线处的白纸比之细线要白。这就是黑白的对比的基本规律。线条在书法中所有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里是占有重要位置的。线,有它自身的――黑色。但每根线条黑色的分量各不相同。线条可以使细线、粗线,或用力压笔尖得出的肥厚的线。

四、隶变的影响

两汉时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造字时代)跨进今文字――书法造型时代的过渡期。古文字阶段文字发展的重心在“造字”(确定字形、笔画);而进入今文字、造型时代,最求形式美,建立完善的书法艺术语言体系,开拓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境界,成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们的中心工作。随着“隶化”过程的完结,新正体――隶书的正体合法地位获得确立,造字时代与造形时代的交叉过渡期亦随之而告结束,中国文字、书法发展全面进入“形”的开拓、发展时期。功利的“造字以表意”的意识已逐渐淡化,而审美的造型以求悦目的意识在逐渐增强。这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次飞跃,从此书法艺术的每一步发展,都在醒觉的“形式意识”照耀下进行。

书法艺术的自觉从东汉后期开始,起早期特征,表现在明显的文字形式美的自觉意识上。也正是隶书的成熟,它的点画基本具备了汉字点画的多种形式,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都跟隶变是密不可分的。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远而望之,摧焉若阻崩崖,旧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这段文字前边简单回顾了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起源;而后指出草书与隶书兴起的原因。“远而望之,摧焉若阻崩崖,旧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这些书法笔画线条组合构成的如乱崩崖笔势十分奇崛,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形象群,其形象的张力构造由相当严格的规定性;每一个笔画,在形式结构中都有其必然位置,不可随意更改。很显然,这里由一种十分清晰、自觉的“形式造型”意识,这种意识完全不受汉字语义表述功能、动机的制导。显见,在东汉后期,通过书法创造形式美、享受形式美,正在悄悄改变并丰富传统“写字”活动的内容,书法艺术正在从生活实用界面向审美抒情艺术界面攀升。

注释:

①邱振中等著.书法艺术[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16.

②黄等著.书法篆刻[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

③丛文俊.书法史鉴[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10.

④陈尊三译.造型艺术[M].辽宁美术出版社,1981:9.

⑤金学智编.书法美学谈[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