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匆匆流年,淡定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匆匆流年,淡定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描写时光易于消逝,勉励人爱惜时光,莫让岁月蹉跎,虚度光阴,面对逆境,要淡定从容。

关键词:朱自清;匆匆;时光;淡定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04-01

朱自清先生出身于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童年和少年时期均在扬州度过,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形成了他温和庄重、内敛克几的个性,而这些都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在他温文个性的内核中埋下了对真纯人情人性的热烈追求,推动他坚定的走上文学道路。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后为生计所迫,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愁绪中。《匆匆》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匆匆》写作于1922年3月,彼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期,中国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困苦、各个势力争权夺利、工人学生运动被镇压……令人失望的现实使朱自清愈加苦闷、惆怅。但是,勤奋踏实、正直诚实的性格决定了他感伤而不颓废, 彷徨而不消沉的处世态度。朱自清曾在1922年11月7日给友人俞平伯的信中写到:“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匆匆》连用了三个排比句作为开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杨柳、桃花,三者都是美好的事物,代表了春天,代表了希望,虽然今年“去了”、“枯了”、“谢了”,但来年又会“再来”、“再青”、“再开”。紧接着笔锋一转,“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自己逃走?”“藏在何处?”“到了哪里?”两相对比之下,人生短暂,逝去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匆匆流年让人不胜唏嘘,传递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限留恋,无限伤感和深深的不安,透出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意味。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扪心自问,自然而然的将对自我的反省带入了文中,“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朱自清生于1898年,“八千多日子”实际上正是他已经度过的二十四个春秋,日子像水滴入海,无声无息的流走了,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什么也没有留下。

历来描写时间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无论是“时光岁月催人老”还是“流光容易把人抛”,都只是抽象的描写时光的飞逝,而无法描绘出光阴如何匆匆而过的过程,而在《匆匆》中,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直观化了,洗手――吃饭――默默,时光就这样从水盆、饭碗、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了,等到“察觉他去的匆匆了”,时光却早就“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抽象的时光有了具体的载体,让人能更直观的看到时间步步紧逼,匆匆流过,“掩着面叹息”时,“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一种紧迫感和无力感油然而生。

“五四”时期,不满现状、具有进步倾向知识分子虽然有所觉醒, 但是尚未找到正确的道路,他们苦闷、彷徨但又不甘沉沦,希冀能够有所作为。“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作者的感情在一连串问句的应用中酣畅淋漓的宣泄了出来。能做些什么是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困惑,结果却“只有徘徊”,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作者苦闷、惆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一段重复了开头的关键句,对“匆匆”流年的思考并未结束,作者还在不断咀嚼着、品味着、琢磨着。

《匆匆》一文细致的记录了时间逝去的踪迹,淳朴清新、真挚清幽,“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总觉得和他那温文尔雅的品性,认真不苟的德行,那沉静的生活态度是水乳融洽的。”朱自清先生抓住了时光转瞬即逝的特点,通过一个个日常生活的小细节表现了时光一去不复返,表达了当时知识分子既彷徨苦闷又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微妙情绪,并且巧妙的把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积极上进的道理寓于其中,不仅触动了当时的读者,对于生活在今天快节奏社会的读者来说也是沉淀心灵的佳品。匆匆流年,时光一去不返,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再读《匆匆》,便有了一种虽有种种不易与艰辛,但始终学会沉着以对,坚定从容之感。不再因琐事而苦闷抱怨,不再为岁月流逝而彷徨,寻找生活中的点滴与智慧,淡然面对功利与虚荣,坚定心中的理想与目标,这也正是朱自清先生对人生的态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时光匆匆的深刻体会,对人生严谨认真的态度,平凡高洁的人格,朱自清先生才能在艰苦的条件下洁身自好,淡定从容的走完了自己简单却不平凡的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

参考文献:

[1]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