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治黄必治血”浅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治黄必治血”浅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黄疸 治黄必治血 治血法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湿热熏蒸肝胆,累及脾胃,瘀阻血脉引起的病证。其中“瘀热致黄”、“治黄必治血”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治黄必治血”的理论根据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指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它主要阐明了3个要点:①黄疸的病位在脾;②黄疸的病因为瘀为热;③黄疸发生的途径是瘀热合并的产物随气血循行周身所致。瘀热何以能致黄?须知热炽则成毒,湿凝则为痰,热、毒、湿、痰郁久必入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只有湿热之邪深入血脉才称瘀。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肝胆湿热内陷,渍入脾经血分,热灼津伤气耗,血液瘀败发为黄疸。现代医学证明,血清中胆红素的总含量超过2mg%以上,即可在皮肤,粘膜处见到黄染,而胆红素的来源主要是红细胞分解后的血红蛋白,可见“黄疸皆发于血分”的说法并非臆造。

肝为血脏,与胆互为表里,黄疸既然是湿热蕴结于肝胆,累及血脉受病,治黄就必须从治血入手。现代肝病专家关幼波总结治疗黄疸病的经验时说:“阳黄的治疗仍以清热利湿为常法,重视疏肝利水之惯例,以治中焦为要害,突出活血、解毒、化痰”。并总结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须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化痰,痰化黄易散”的治黄原则,并把“治黄必治血”的治法提到了黄疸施治要点的首位。显示了关老对用治血法治疗黄疸的重视,也是对《金匮要略》热瘀致黄的进一步发挥。

临床实践亦证明,使用治血法治疗黄疸,一可以加速黄疸的消退,二有利于肝脾肿大的回缩,三活血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有防止肝纤维化作用。

2 治血法的具体运用

2.1 凉血活血:旨在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之血脉畅利通达,湿热等客邪易于消除,瘀结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常用药如生地、郁金、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蓟、败酱草、藕节、大黄等。生地凉血养阴;生地炭凉血止血;郁金凉血活血,利胆退黄,舒肝镇痛而降转氨酶,为治黄疸要药;丹皮、赤芍均为凉血活血之品,二者配合水牛角、生地黄组成治疗热毒深入营血而发急黄之要方,且重用赤芍对淤胆型肝炎瘀热交结证有明显退黄作用;白茅根凉血活血而止血,又能利湿退黄而解热;小蓟能凉血活血而又止血,且有解毒之功;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行瘀,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变性,并能降酶降浊,对病毒有较强抑制作用;藕节凉血活血化瘀,能止上焦之血,且能开胃行气,为血中气药。在诸多治黄药中,大黄是一味荡热逐瘀佳品,对湿热瘀结的黄疸病来说,大黄的通下活血解毒作用,更有利于湿热下行,瘀热化解,黄疸消退。特别是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在使用通下法时,大黄是一味不可缺失的药物。姜春华教授认为,小量大黄,不仅没有致泻作用,反能止泻,而且还有健胃之功,这为阴黄证应用大黄提供了一条新经验。

2.2 养血活血:黄疸既是血分受病,因而湿热瘀滞血脉,发为阳黄,则热邪必然灼耗阴血,形成血热血虚并见,宜合用养血活血药物,养血不助热,活血又祛瘀。常用药如丹参、当归、白芍、三七、益母草、红花、香附、山楂、泽兰等。其中丹参、当归、白芍养血活血,而偏于养血,且丹参有良好的护肝作用,当归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有降酶、降絮、提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等作用,对慢性肝炎及有出血倾向者多选用。因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所以活血又须疏气,益母草、红花能活血化瘀,而偏于调理气血,香附理气活血而偏于舒肝。山楂活血降脂又降转氨酶;需要强调的是泽兰的应用,泽兰有“通肝脾之血”之特点,横行肝脾之间,活血不伤血,补血而不滞血,同时又能利水,因此可用于各阶段、各种类型的黄疸。

2.3 温通血脉:血得寒则凝,若寒湿凝滞血脉,或湿从寒化,瘀阻血脉,可发为阴黄,则需要使用温阳通脉的药物,化散凝滞,疏通百脉,寒湿始得化散。常用药物如附子、干姜、桂枝、白术等。

收稿日期 200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