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在教学中从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给学生以数学美的震撼,给学生以有用的震撼,给学生以成功的震撼,给学生以评价的震撼等方面,激发初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初一学生 数学学习兴趣 心灵的震撼

刚教完初三回到初一,对刚接手的初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之差大为震惊。不得不深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与小学老师的交谈中得知这是狠抓教育质量的结果,连小学也以分数论成败,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初一数学老师,我们必须做些什么解决目前的困境。自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的呈现方式日趋形式化,定义、定理、证明、推论等,显示出冰冷的美丽。但是,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个人的社会经历及精神生活中寻求思维的契合点。某些事件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则能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只有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才能让他们喜欢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给学生以美的震撼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片段1:《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出示图片(Powerpoint):水中辉映着倒影的美丽的山水画面、漂亮的蝴蝶、雄伟的北京天安门城楼……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师:这些美丽的图片到底美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吗?

生:……(众说纷纭,欲言又止)

师:大家在生活中碰到过具有类似特点的实际例子吗?

生:眼镜、笑脸、门、窗、课桌、圆……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引出课题)我们能不能给轴对称图形下一个合适的定义?

生:在这些图形的正中间似乎都存在一条直线,位于这条直线两旁的两部分位置相对但完全一样。

师:如果把这些图形沿着这条直线对折会怎样?

生:如果把这些图形沿着这条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师:(概括)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就把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老师通过真实的生活背景赋予轴对称图形生命的活力,让学生陶醉在美的震撼中,又难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不由自主地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平等而真实的对话中,让学生轻轻松松把握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实质。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追求美,让他们陶醉在美的震撼中强烈地渴求数学知识。

二、给学生以有用的震撼

数学不仅美,而且非常有用,因为有用才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小到我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大到生产科技领域都离不开数学,甚至画画、舞蹈和体育等领域也离不开数学,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也要依赖于数学。

片段2:请大家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它的内角和为2000°,那么这个多边形为几边形?除掉的那个内角是多少度?

师:显然这是一个直接无法解决的问题,能不能尝试着用其他间接方法解决?

生:可以试试设未知数,列方程来解决。

师:谁来试试看?

生: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除掉的内角为x.根据题意得:

(n-2)180=x+2000

……(思维受阻)

师:(启发)x在什么范围内?

生:在0°到180°的范围内

师:(板书)0

生:x=(n-2)180-2000.

师:(板书,并进一步写出)0

生:13

师:想一想n应取什么值?

生:n应为整数,所以应取14.

师:既然n已经解决了,那么x也迎刃而解了,x=160.

通过上面的问题解决,我们发现方程和不等式很有用,方程和不等式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很多可能的数学模型,它们是学习一切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很有用。

三、给学生以成功的震撼

数学虽然有用,但学好它并非易事。数学课的导入贵在自然、贴切,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关注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已有经验的关联性,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并引导他们感悟这种关联。好的教学情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从创设生活情景导入,对于一些难以创设生活情景导入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自身的内容和特征生景,如用数学史话、数学故事、研究方法等数学学科情境为新课做好引导和铺垫。

片段3:全国优秀教师朱敏龙执教的七年级(下)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来听一个故事,播放故事(出示Powerpoint):

相传古代有一个王国,由于崇尚迷信,世代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在临刑前都要抽一次“生死签”,即在两张小纸片上分别写着“生”和“死”的字样,由执法官监督,让犯人当众抽签。如果抽到“死”字签,则立即处刑;如果抽到“生”字签,则被认为是神的旨意,应予当场赦免。有一次国王决定处死一个“敢于”犯上的大臣,为了不让这个囚臣有半点获赦的机会,想出了一个狠毒的计策?

师:故事听完了,同学们想一想,国王会想出一个怎样狠毒的计策?

生:在两张生死签上都写上“死”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囚犯不管抽到哪一张都是“死”

师:现在由“生”“死”签的条件换成了“死”“死”签,那么在“死”“死”签的条件下,可能抽到“生”字签吗?可能抽到“死”字签吗?

生:抽到“生”字签不可能,抽到“死”字签一定能发生。

师:这个聪明的囚臣正是巧妙利用这一点使自己逃生了,那么这个大臣想了个什么办法呢?

生:大臣先抽一个签,让人打开剩下的签。

师:什么意思?剩下的签是什么签?

生:“死”字签。

师:那大臣怎么处理抽到的签?

生:烧掉?吃掉?

师:这个大臣的想法跟大家一样,一抽到签就把它吃下去了,并说了一句话:“如果上帝要惩罚我,现在我已把恶果吞下,就看剩下的了。”那剩下的是什么签?

生:死字签。

师:说明这个大臣吃掉的是“生”字签,大臣就巧妙地逃生了。

在“生”“死”签的条件下:

(1)一定能抽到“生”字签吗?

(2)剩下的签是“死”字签,说明抽到的一定是什么签?

生:(1)不一定能抽到“生”字签,也不一定能抽到“死”字签

(2)剩下的签是“死”字签,说明抽到的一定是“生”字签。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抽到“生”字签是必然发生的。

朱老师精心挑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巧妙加工后把问题数学化。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朱老师通过巧妙设问,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有趣的故事情境激起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领悟到了“不可能发生”“必然发生”“可能发生”的本质,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趣味无穷。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更自信地迎接一切困难的挑战。

四、给学生以评价的震撼

不合理的评价往往会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不经意的一句表扬往往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如有一次偶然提问一个学生:“+=?”,他竟然冒出等于“”,于是全班哗然……“但大家看看他基于什么原因会这样做?”大家七嘴八舌:“简单”“好看”……“所以这位同学这样做也有他的道理,但实际上运算法则要先通分再把分子相加,我们不能图方便而不顾运算法则自己想一个办法来做。”既告诉他错误的原因,又保护了他的自尊。还有一次在讲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时,讲了两种方法:一是借助各顶点处一内外角组成一平角,再加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说明;二是可以用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和,再加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说明。这时有个学生举手强烈要求发言:“老师既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能不能通过添加平行线把三个外角搬到一个周角上去,再说明。”“想法真好,以后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钻研精神!”从此他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在期末考试中还得了满分。

片段4:学完全等三角形后

师:有两条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生:全等!(几乎异口同声)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惊讶状……)再看看问题!

生:似乎缺了什么?没有“对应”……(猛然醒悟)不一定全等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相等的边有可能不是对应边,如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就不全等了。

师:数学是精致的学科,如果你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东西,那么你就接近成功了。

我们不能以一次测验、一次考试评价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坏,而应在平常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中给予适当评价,让他们平静的学习生活中荡漾起阵阵涟漪,赐予他们前进的力量。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前主席,数学家H・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公元1908―1990年)有一句名言:“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以后,相应地发展成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使得火热的思考变成了冰冷的美丽。”事实上正是这种“冰冷的美丽”让众多的人害怕数学,远离数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这种“冰冷的美丽”激活成“火热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W,李俊,编著.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2]陈林香.且看高效课堂的“打造”――观台州市数学优质课评比有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4.

[3]段春炳,邵文洪.由一道“希波克拉底月牙形”习题引发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