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招贴艺术中的空间意识及基础教学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招贴艺术中的空间意识及基础教学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空间意识是招贴艺术重要的创作观念,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也是其认知平面艺术、累积创作经验的基础途径。近年来,在设计行为中利用传统资源,强化本土设计气质,已基本成为中国设计界的一种趋势,所以,对于中国传统空间观念的反刍和更新,则成为关乎平面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高等教育领域,这种改革性的教学实践还处于零散的尝试阶段。相信通过更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会逐渐形成平面设计教学的经验性总结,成为推动设计创作的基础性力量。

关键词:招贴艺术 空间意识 基础教学 传统资源

招贴设计是对图形元素进行选择、组织和创新的过程。图形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事物之阴阳,辩证转换而使想象倍增,对于招贴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设计家肯・希伯特曾经说过:“设计师常常把空间作为一个奢侈品,使设计呈现大气或简洁的特点――‘设计精品’的公式,但如果空白空间只是作为一种公式或技巧,就已经可以疑为浪费,自大或故意显得胜人一筹。空间是人类的一种需求,运用空间的体验是十分令人兴奋的。”(转引自[美]阿历克斯・斯・伍・怀特劳 著,黄文丽、文学武 译《平面设计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肯・希伯特的意思显而易见,即空间不能仅仅是平面设计中的一种技术技巧,而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隐潜在创作过程之中。笔者进一步认为:空间意识在作品介入社会之后,它更应该成为沟通观者群体文化心理的一种强大力量,而不是只拘囿于设计者的创作过程。所以,对于空间意识及创作手段的探索都是极有意义的,尤其作为初涉设计的学生来讲,其图形意识往往大于空间意识,而且在技术训练阶段,空间意识的树立和教学也往往成为一个难点。

一.确立中国式的空间意识

平面设计中的空间意识与绘画有着视觉审美上的关联,但由于传达信息的功能性差异,两者亦有文化功能上的不同。而且,东西方绘画艺术中空间观念在文化内涵和审美心理上的巨大差异,也值得我们很好地梳理与反思。

中国人的空间观缘起于上古时期对于自然界的逐步认识,从而形成了从“二方位”到“四方位”以至“八方位”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加入作为本体的人的“中”,就发展出平面“五方位”空间或“九方位”空间。若在四方位和上下两个方位组合而成的立体六方位空间中加入“中心”,则发展出立体的“七方位”空间。但是,由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七方位的立体空间观念,在中国没有得到太多发展,而五方位及九方位的平面空间观念则被确定下来,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贯穿数千年,对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影响尤大。《道德经》里关于“空”的哲学思想,给了很多中外设计师空间理念的启发,其辩证地强调了“实”的价值通过“虚”来体现,而且认为“空”不是无,是事物完整性的必然组成部分。老子的学说对于中国人的空间观影响很大,直接启发了绘画艺术中“虚实相生”、“计白守黑”、“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等空间理念,对中国绘画的形式美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空间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美学归纳和提升,并在艺术创作中总结为不同的表现方式。中国文人所强调的静虚、空灵、幽远、简淡等美学原则,与中国人的空间审美有着技术上的关联。比如,元代倪瓒的绘画被尊为传统文人绘画的典范,其山水画作构图基本上都很简朗,多画一湖两岸式的山水小景,而且水面大多不着笔墨,树景亦很稀疏,但是虚实相衬,意态相应,简朗而不空泛。倪瓒的绘画从形式上来看,对于后人创作多有启益。他用“简”、“少”的手段,利用“空白”手法营造画面空间,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想象。

中国传统绘画中所隐含的空间意识和表现手段,对中国部分现代招贴艺术设计师启益很大,除了在设计元素上的择选,也有人注重于空间意味的探索。利用空白的手法,在简约的形式中突出民族式的视觉形象,以此来与中国人的哲学观念相契合,从而实现以实达虚的艺术技巧。随着设计界“本土意识”的觉醒,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确立具有民族气质的设计形象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在此过程中,中西方人在空间意识上的差异将起到内在的作用,这有助于我们的平面设计从对西方视觉的追随模仿中摆脱出来。

二.空间意识在招贴艺术中的视觉分析

很多具有中国意象的招贴艺术,其中固然有设计元素选择的原因,但是空间理念的形式表达往往起到隐潜的作用。书法、篆刻、纹样、水墨等传统形式,其本身即具有空间分割、表述的特点,再经由设计师的重新安排,则会形成新的空间拓展。从平面设计的一般性特点来讲,只要将图形放置进预设的他物之中,则会产生图像的层次感,而空间的丰富性,则来自于设计的过程。

中国人的空间观念是形而上的、整体的、概念的,而艺术作品则是具体的、确定的。只有通过设计师的个人实践,才能将时空观用视觉的形态具体化。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具体的招贴设计来认读中国人空间表达的特点。

图一是一件保护大熊猫的公益招贴,设计者将大熊猫的黑白关系作为视觉表现的首要语素,并巧妙借用中国水墨的表现手段,体现出中国味道。在空间的表达上,运用了知白守黑的传统技巧,将黑作为“实”,使白的相对虚体通过黑产生形体的联想,并将白的虚像拓展到纸面的空间之外。这种将图形的内空间扩大到外空间的做法,使两者产生冲突,使空间更加饱满而耐人寻味,从而让画面具有视觉的张力和吸引力。

图二是一幅戏剧招贴,同样选用了水墨的表现方法,但与图一不同的是,它采用了线画的形式,为了满足招贴图文结合的需求,设计者只选用了净角的头部,并将其上移,用胡须的动态和较为夸张的比例来体现角色物象的动势,身体虽未着一笔,但会使人联想到实体的空间特点。并且,胡须、脸谱的图案,能够注意取舍排布,通过疏密、动静的对比,来达到空间表现的目的。

图三是一张社会公益招贴。设计者采用几乎垂直的墨线,将画面空间进行对称型的分割,使之产生一种平衡稳定的空间感,然后,用新嫩的树叶和折断的枝条来打破因对称而产生的固定感,使空间具有动感和层次感。画面简洁素净,以简胜繁,空白与墨色的图像之间产生对比和均衡,借用图像所产生的空间感,使观者产生思维上的拓展。

三.空间意识在招贴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在视觉设计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要素就是空白空间。而对空白空间的忽视正是大量丑陋、不堪卒读的设计出现的原因。所以,树立空间意识是招贴设计的重要环节,对于平面艺术中空间的认读,是设计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领悟和掌握空间表达的艺术技巧。

1.通过经典作品赏析增强认识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要对经典作品进行分类归纳。在赏析时,不要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阐释,而是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性剖解,并可以通过模拟、提炼等方式,来体现经典作品中所隐含的技巧性和人文性。比如,在写意绘画中有很多构图和意境表达上的传统法则和个人经验,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再从平面设计的角度对其进行剖解,引导学生逐步增强认知和解读的能力。

2.强化手绘训练

电脑为图像处理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削弱了设计者手绘的技能。电脑是设计后续环节的辅助工具,而不应作为一种设计的全过程或者依赖,甚至视为一种设计目的。林家阳在《招贴设计》中提到,“在手绘――铅印――石版印――摄影――计算机――数字化这些招贴设计的若干技术手段中,手绘是最有个性、最具表现力、最具有观摩价值的。” (林家阳《招贴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在传统元素的借用中,很多设计者需要他人的协助来完成作品,但是作为主创人员,最好自己具备一定的手绘能力,以便通过具体的手绘过程来真切体会图形中所蕴藏的空间表达密码。

在手绘教学训练中,笔者鼓励学生多做草图的练习,以便把自己闪烁的才智及时记录下来,另外,常做草图训练也能够激发学生勤于构思的习惯和能力。当然,草图训练也可以有多种目的。基本表现为:训练手绘技能、记录构思灵感、激发创意三个方面。通过手绘方式临摹优秀的招贴作品,以及记录加工自己的灵感创意,在一定范围内举行手绘展览,展示并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笔者在手绘教学中加强空间意识的重要途径。作为基础课教学,不能拘囿在技术性教学的层面上,而是经由技术性训练,以达到建立文化理念的目的。

3.电脑制作技术

基于电脑技术与现代印刷之间的关系,电脑是设计后续环节的重要辅助工具。在电脑软件制作的技术训练中,笔者注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比如,先对于水墨、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中国元素的艺术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用电脑手段做出能够体现其艺术特点和空间意味的视觉效果。平面设计中软件处理教材的编写大多是建立在西方思维的框架之下,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和中国空间意识的表现效果结合起来。

招贴艺术在摄影技术、数码科技、现代印刷、电脑图像处理等现代科技的促动下,虽然在文化功能上还保持着与传统的某些相似性,但其创意设计、图像制作、传播方式等环节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十年来,在西方强势文化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下,民族文化主义思潮也在进行反刍,在设计界,即出现了“本土设计”、“中国元素”、“中国风”、“中式设计”等带有口号倾向的提法,从中国空间意识的角度进行切入,应该不失为一个好的角度,但要力求在教学中将其现实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说:“成功的设计,在物质方面而言,必须符合实用、方便、经济及质优等原则;而在精神方面则必须具备美观、有品位、富创意和风格独特等条件。”(靳埭强《从中国传统图形到哲学思想》,收入《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总之,借鉴性地、批判性地、理性地对待别国经验,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抽取积极的合理因素,尊重和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心理和美学意味,从而树立起自身的艺术气质和文化标识,已经被很多设计文化强国的经验所揭示。对于空间的认知和实践表达,应该在招贴设计教学中被重视,笔者只是做了一点个人化的工作,希望能够在此方向下继续探求,教学相长,有所收益。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来讲,逐步开展此类课题的研究和研讨,整合教育力量,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教学依据,使传统资源的借鉴和转化不再停留于口头呼吁或者个人灵感的层面。

(作者单位:谢晋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张西昌,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