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言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学习为基础的学科,应该以其语言魅力召唤着我们。而集中、系统且深入地感受语言魅力的场所就是学校,关键阵地就是语文课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标准中还指出,7-9(第四学段)的学生及普通高中的学生应力求做到“清楚、连贯、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使语言不仅有说服力还具有感染力。”想要实践这一课程理念,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言语训练,而直接且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语文教师的言语熏陶。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语不同于语言。语言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而言语则是个体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规则的灵活运用,呈现为运动的状态。有美的语音,有丰富的词汇,有严密的语法规则,不等于说,教师就会正确的课堂教学言语。言语是外显的,知识、情感、思维等是内隐的,我们通常能够通过聆听教师的课堂言语是否多样化来感受其知识容量的多少以及感知其内心思想感情的变化和生命思维体验的传达。个人的言语经验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是难以穷举的。但是,成功的教师言语经验大抵具备以下四个共同点:
一、知识:言语的源泉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教师课堂教学言语是引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航标、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简而言之,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首先要开口说话,其次,教师的言语是充实的而非空洞的,起码应起到传达知识的作用。
有这样的课堂教学现象:学生自答、互动、争论,教师则“微笑”地站在讲台边,听学生夸夸其谈。课堂气氛好,学生活跃。阶段性采用此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但假设你跟踪该班学生,会惊异地发现学生永远停留在有限的学习层面,再也不能拓展和深入。学生绞尽脑汁却无话可说的时候,他们开始游离主题地聊天。自主学习讨论后的结论也变得无效。
是谁造成这些“天才”的学生进入如此窘境?大概我们应该从语文教师身上找找原因吧。语文课堂首先需要有教师课堂言语,不能把话语权全部让给学生,其次,语文教师课堂言语中必须突显出教师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有资本自主学习。王荣生先生在《“语文学科知识”概论》中提出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的标准。该标准强调了捍卫语文教师专业尊严的基础就是“知识”。只有从侃侃而谈的课堂言语中我们的学子不断汲取教师的知识,才能获得“发展”,否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实行的教学手段只是形式而已。即使教学看似办得如火如荼,那也只能愧疚地说,我们的教育者在给我们的学子吃空心汤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乏会听到这样的言论:为了考试,语文课讲讲词语,背背诗歌,那是最“实惠”的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上我们是要讲词语,词语怎么讲?语文教师对着学生恶狠狠地吼着:“今明两天把第一单元的词语背出来,默写不过关的罚抄。”这是在教词语吗?这样的课堂言语等于没有,反而让学生惧怕语文课。即使在教师的之下,学生把生词记住了,那也只是机械的短时记忆。
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词语“瑕不掩瑜”“闻名遐迩”和“自顾不暇”时,对学生混淆的三个“瑕”“遐”“暇”字,教师课堂上作了如下解释:
“同学们,中国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先看‘瑕’字,左边的王就是玉字,可证明‘瑕’和玉有关,是指玉上的斑点。因此,如果一个字是王字部首,可考虑这个字的本义和玉有关。再看‘遐’字,从u(辶),u表示走路,证明遐的本义和走路有关,是远的意思。再看‘暇’字,从日,表光线,时间的意思,证明暇的本义与时间有关,是空闲的意思。同学们需明白,虽然一个字有许多意义,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是环绕着一个中心,字形和意义密不可分。希望以后同学们把以上讲的三个词写准确,并且以后学习词语可深知意义来记忆字形。”
这位教师如此讲授几个汉字的书写,明白透彻,非是为了书写词语而讲词语,言语中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学生耳濡目染,亩得到真正的发展。
课堂上,画龙点睛的言语,激发学生领略人类文化的胜地奇观而流连忘返;娓娓动听的话语,会在学生心灵中播下真理的种子,结出智慧的果实;发人深省的言语,会让学生在山重水复时柳暗花明;含蓄隽永的话语,会使学生如嚼槟榔回味久远,妙趣横生,终生受益。但o论哪种形式的言语,都应该传达着吸引学生的知识,至少应该流露出知识取向,唯有这种有根底的能力,才最靠得住,最宝贵。否则一切只是空壳。
二、情感:言语的血肉
托尔斯泰曾经对言语的感化力量作过精彩评价,他认为言语不仅能够把思想概念,而且还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表达出来。他还把人大脑里的一切比成成千上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的头脑里回响起来。正是这种富有感召力的言语一经教师弹拨,就在学生心头引起强烈回响,使师生情感的脉搏合着一个节拍跳动。教师用震撼自己心灵的言语去撼动心灵,用生命去点燃生命,用灵魂去唤起灵魂,用智慧培植智慧。难怪听优秀教师于漪讲《茶花赋》深感震撼,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浑然一体。教师以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叩动学生的心扉。学生以对祖国的赞颂,同教师紧密呼应。台上台下,师生都在颂扬祖国的山山水水、水水山山。此时此刻,我们听课的人,也入迷了,心醉了,不知不觉地熔化在热爱祖国的崇高的感情之中。
语文课堂上的即时即景情景交融的言语感染力,既可以调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学生从老师的话语中受到启发。
有一位教师在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有如下导入:
“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秋天的怀念》,文中写了一位双腿瘫痪的儿子,脾气暴怒无常。他的母亲常躲在儿子看不到的地方,静静地看他,默默地流泪。等儿子平静下来后,母亲悄悄地走到儿子身边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走走。’儿子总拒绝说:‘不,我不去。’他狠命地捶打那两条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抓住儿子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又是那么一天,儿子独坐在屋里看窗外的落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又是那句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母亲央求般说。出人意料,儿子居然答应了,问:‘什么时候?’母亲欣喜若狂。母子俩决定明天去看,去‘仿膳’,然而,母亲没有如愿以偿,她大口大口地吐血,永远离开自己的儿子。这篇文章,让我感动不已,潸然泪下之余,我不禁思考,是什么让那位儿子从暴怒无常到愿意出去走走这样质的转变呢?今天,我有幸读到作者史铁生的另外一篇作品,从该文中,我找到曾迫切想知道却悬而未决的问题的答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我与地坛》,走进史铁生的内心,感受他复杂难言的苦难以及他面对苦难,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生命认识。”
这段导入很精彩,以作者的一篇文章导另一篇文章,两者内在有着本质的联系。教师在导入言语时,语气委婉而细腻,娓娓道来,让学生感觉到如此的生活化,好像在说道自己的母亲,这是一种情感的倾泻,是一种完全的投入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在这样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化言语面前,有谁会不动容呢?特别是教师在导入中提出的有关文章的思考,极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本文的精髓,动情点找得恰到好处。
当然,在此我们必须申明,此处所讲的情感,不仅指语文教师所具备的细化的具体的情感,更加指的是一种对母语的热爱,在课堂教学时,不带有为了考试而教学的功利性。否则,哪怕教学声情并茂,也就谈不上有情感,反而觉得庸俗。
三、思想:言语的灵魂
教师言语中透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果说教师的知识学问是滋养学生的原料,那么教师的思想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教师的思想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甚至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学生海绵似的吸收着教师言语中传达的知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学问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学生可能会食古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长此以往,可能会成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此时,需要教师给予思想性、智慧性的言语关照。可能教师的一句思想性的言语,鞭辟入里,把学生脑袋的有些杂乱的知识统领起来,启发学生的心灵,开辟学生的思想,让其豁然贯通。否则,即使读破五车,也无所得。学生应该在教师充满智慧的言语中去笼罩知识、透视知识、运用知识。
如在为学生讲解对“粉黛”一词的疑惑时,有一位语文教师顺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粉黛’倾国倾城,颠倒众生,但纵观中华历代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受历朝历代众多文人墨客们高度赞扬的美却在于‘不施粉黛’,这又为何呢?”
如此言语,让学生从简单的词汇含义理解升华至对中华传统美学的体悟。这一语道破了该教师高于学生的思想智慧。
四、艺术:言语的提升
纵观中学的所有语文教师,也不乏存在着这样的教师――博学、多情、善思。但每每听这样老师的个别几堂课,也无法感受到该教师的知识、情感和思维。细细思忖,是由于教师没能好好斟酌自己的课堂言语,随性使用,使课堂不能完美呈现。
比如,《边城》是美和诗意的结晶,作品中展现出湘西这一特定的地方的人物美、环境美、人情美、人性美。而这些美都浓缩在文章的言语中。在教授《边城》时,教师必须好好斟酌自己的课堂言语,否则会配不上该课文。有位教师在教授此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边城》。”虽然不能说开门见山就一定不佳,但似乎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课上该教师分析透彻,鉴赏点也选的很独到,让学生象海绵一样吸收了很多知识,从老对此文鞭辟入里的解读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同时学了这课后,还留给学生很多思维空间。但是总觉得该教师站在门内望“风景”,没有融入到大自然怀抱去感受“风景”,似乎缺少点什么。
之后听了上海市陆行中学梁茜老师上的《边城》,该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文学史上有两座城,你不能不进入,一个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另一个就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钱钟书说沈从文:‘不要以为他总是温文典雅。骨子里很硬。’这一点,在上节课介绍沈从文五六十年代的经历时,大家能感受到。沈从文是柔弱中显出湖南人的倔强,谦和中透出土家汉的自信。鲁迅赞誉沈从文为‘新文学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位自称为‘乡下人’怀有一腔赤子之心的作家所营造的《边城》,感受他那如星斗般璀璨的文字的魅力。”相比之下,这样的教师言语更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委婉地传达知识,更利于情感的宣泄和思维的碰撞。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口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海燕.文化转型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5]陈岚.浅议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6]熊瑛.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