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雨yù雪霏霏”,还是“雨yǔ雪霏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教版高一必修2教材选登了《诗经・小雅・采薇》,其中最后一节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2016年2月19日那一期节目中,点评“昔我往者,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时,“雨”的读音出现了分歧。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著名历史学者、北京历史大学历史博士蒙曼认为“雨”应读yǔ,理由是与前面的杨柳对仗,杨柳是名词,那么雨雪相对应应理解为名词。而身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汉语言文学博士后郦波却坚决认为此处“雨”应读yù,理由是从意境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当时应该是“下着大雪”。
到底读什么呢?课文下方“霏霏”的注释是:雪花飞舞的样子;教学参考书中说“雨雪霏霏”描绘的是雪花飘舞的样子。即是说,诗中并无雨景,只有雪景。因此,此处不能读“雨(yǔ)雪霏霏”,应读“雨(yù)雪霏霏”,也即将雨单纯地理解为了“下”之义。
专家们意见不一,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必须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于是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雨”,甲骨文字形,像下雨状。“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雨”的字都与“雨水”有关。本义为下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雨,水从云下也。”显然,这就是“雨”字的最初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雨(yǔ)”的注释是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雨(yù)”的注释为:〈书〉下(雨、雪等)。显然,前者为名词,后者作动词。“雨(yǔ)雪”指雨和雪两种自然景象并存的状态,而“雨(yù)雪”仅指下雪。
上海人民出版社《辞海》2184页明确解释为:一为名词,读作yǔ;二为动词,读作yù,下雨义。
由此看来,单看“雨雪”这个词,两种读音都讲得通,既可指雨和雪,也可指下着雨,下着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确定它的读音,我们少不了要瞻前顾后。
后面有“霏霏”一词,因此要明白雨雪的意思,必须先清楚“霏霏”词义,“霏霏”一~在《辞海》中解释为“形容雨雪之密,雨雪盛貌”。可见霏霏既可形容雨,也可形容雪,而且都是表明雨雪的密和盛,因此此处,雨雪作为名词被霏霏形容是完全符合语法的,因此读作yǔ也无可厚非。
再有,从修辞角度来看,《诗经》是很讲究对偶的。所谓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前面有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后面一句恰好形成对偶句,整句“昔”对“今”,“往”对“来”,“依依”对“霏霏”,相对应的是“杨柳”对“雨雪”。杨柳为名词,相对应的雨雪也应为名词,从这个角度来说,雨必须读作yǔ,与后面的“霏霏”好形成主谓结构。有人说,又有雨又有雪,不合逻辑,根据自然规律,雨和雪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比如自古就有“雨雪交加”这个词,雨雪交加,可见又有密的雨,又有密的雪,更加衬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悲伤与凄凉。而教材中将整句话理解为“雪花飘舞的样子”,这与“霏霏”的本义是偏离的。
还有,从词义角度来看,“雨”的本义是“下雨”,不是“下”,教材认为“雨雪”就是“下雪”,这与“雨”的本义也是相违背的。
最后,从语法角度来看,将“雨”理解为活用词,说是“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下”,这理解就更离谱了,因为照这样理解,那么“雪”应该也活用为动词“下雪”,如果不活用为动词,“雪”为名词,那么后面的“霏霏”就必须为副词,而“霏霏”本身是形容词,因此将“雨”理解为“下”,与后面的“霏霏”就不能搭配了。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此处的“雨”读作yǔ更恰当,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