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再见,乐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见,乐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5月,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宣布其在华业务被华润集团收购,结束了在中国长达10年的漫长征途。

这家曾在中国开设百余家大型卖场、会员人数达到700万的巨头,一度将中国传统“菜市场”、“小卖部”的业内形态冲击得七零八落,影响了无数顾客的消费习惯。然而在面对中国愈发风云诡谲的市场动态时,逐渐落后于人,最终仅留下一声叹息。

为什么能写进教科书里的“500强经典案例”,却在中国市场遇阻?教科书在中国市场还管用吗?

黄金时代的迟到者

21世纪初无疑是外资百货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

以家乐福、沃尔玛等零售巨头为主的外来企业,用“大卖场”模式,在为国内消费者灌输全新消费观念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统零售业态。

成功案例让无数外企跟风而来。2004年7月,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耗资21亿元收购顶新集团旗下乐购超市50%的股权,并将超市更名为“Tesco乐购”,正式宣告进军中国大型零售业市场。

迟到的Tesco乐购本该奋起直追,但意外的是,其很长时间没有任何作为。

究其原因。当初Tesco选择与顶新集团采用1∶1的双主管架构安排,由自己控制地产取得、店址调研以及设计等权力,而顶新拥有采购和营运权。这一决定让公司出现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直接导致其在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直到2007年Tesco从顶新集团收购了90%的股权,才结束了这场历时三年的内耗。

重整山河的Tesco乐购已经错过了发展最佳时期。此时,其他外资超市早已完成战略布局。家乐福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华东区,沃尔玛集中在以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区,两大巨头在中国市场店铺数量早已破百,不但稳稳占据一线城市,甚至还逐渐深入二、三线市场。

为了抢夺市场,时任Tesco乐购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的陶迩康放言:“5年内开店200家。”

但事实上,此时的Tesco乐购的店铺数量不足90家,相当于每年要以新开22家的速度扩张。为了完成这一目标,Tesco乐购选择暂离北京、上海等巨头林立的市场,转而投向青岛、潍坊等北方二、三线城市,这些市场竞争尚不激烈,能够保证其进行发展。

那段时间,Tesco乐购开始起疯狂选址开业来。但和善于选择成熟社区周边开店的家乐福不同,寄希望以数量来覆盖市场的Tesco乐购在选址上过于盲目,往往没经过市场分析就贸然开张。最典型的是青岛一家开在火车站旁的店,看似人流如织,但没有谁会停留进行大型采购。

除此之外,“大卖场”模式在进入国内市场数年时间后,以往的高端光环早已散去,愈发向传统商超过渡。家乐福、沃尔玛等都刻意减少了家电、服饰类的商品比重,而将顾客日常重复消费率高的日用品、生鲜比例逐渐增大。而Tesco乐购却依然守着原有的格局,通常几千平方米的店,有一半都是电器、进口食品等品类,让寻常消费者望而却步。

这种“精品超市的里子,大卖场的模子”的形式,让Tesco乐购陷入“不断开店,不断关店”的怪圈里。每次新店开张都热闹非凡,没过多久就回归冷清。

本土对手

Tesco乐购的颓势源于和外资商超竞争的全面落败?未必。事实上,更多败因来自本土超市的绞杀。

2009年,永辉、大润发、华润万家……众多大型本土商超开始走向全国。对于这些对手,Tesco乐购起初并不在意,此时的它更执着于和家乐福的缠斗。但不久后,Tesco乐购开始发现局势不妙。

为了在长期被外资商超垄断的百货行业有所作为,本土化商超必须做出更“接地气”的市场策略,以此来切准国内市场顾客需求。

率先出手的是国内商超巨头永辉超市。在分析了行业环境后,永辉调整了商品结构,决定将生鲜经营面积调整到60%以上。这种差异化策略迅速将永辉和巨头们区隔开,外资商超因为自恃身价,往往不会过度重视生鲜类商品,而这一领域恰好又是顾客需求量最高的板块,自然不能错过。

凭借丰富的生鲜品类以及低廉的价格,永辉超市在商超行业杀出一条血路,甚至通过这种模式将势力版图扩张到全国多地。此时的Tesco乐购终于如梦初醒,不再纠缠于和家乐福的争斗,转头大力经营生鲜生意。

很快,时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的金秀恩宣布Tesco乐购的生鲜比例上调到40%,并且将直接从签约农户处进货,以此降低成本确保商品低价。

然而,尽管Tesco乐购做出调整,但销售业绩并非如金秀恩所预期般一路上涨,依然不见任何起色。

对中国生鲜市场的不熟悉,决定了Tesco乐购无法在这一领域中获得成功。在永辉超市中,韭菜、菠菜等蔬菜捆成小捆卖,洋葱、青椒等也是两两捆在一起,这样足以确保蔬菜的搭配和新鲜;而在Tesco乐购里,蔬菜却是单个堆放,尽管方便顾客逐一挑选,但同时也遗留下无数被挑剩而无人问津的“残次品”,每天堆积如山的滞销商品让成本在无形中大幅度增加。

这种“不接地气”的行为还有很多。

发家广东的华润万家以现场制作熟食品为主要盈利点,通常熟食区占到了整个超市的20%左右。金秀恩也照样画虎,把熟食区域搬进了Tesco乐购的店铺里。

在Tesco乐购的熟食区中,寿司到披萨应有尽有,站在柜台后面的厨师身穿白衣,面带微笑,十分专业。相比之下,华润万家的店里就显得“低端”很多:工作人员大声吆喝、油锅里的热油滋滋作响,顾客要侧身行走,否则会碰到刚出炉还滴着油的烤鸭――这里更像一个农贸市场。

但意外的是,华润万家的人气明显高过Tesco乐购。事实上,尽管将商品从户外搬进了室内,但消费者观念中仍然喜欢传统热闹的购物氛围,这样才更有消费的欲望。显然,华润万家更棋高一着。

本土超市带领超市行业向各种侧重点不同的“升级版菜市场”发展,瓜分掉了外资超市的市场,2013年,Tesco乐购的市场份额降到了2%,而华润万家的份额是6.8%。

折戟电商

外企的竞争和本土企业的冲击,让Tesco乐购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而电商的出现,则给予了它败走中国市场的最后一刀。

年轻人消费行为的转变,让线上零售业越来越火爆,这让线下发展不利的Tesco乐购看到了希望。2013年,Tesco乐购自建线上平台,进军线上市场。

这是Tesco乐购第二次“触电”。早在2011年其就曾入驻过天猫商城,但由于产品不具吸引力和价格无优势等原因,仅半年时间就折戟而归。

为了不再重蹈覆辙,金秀恩砸重金建立了仓储物流系统,并将大量实体店商品逐一摆放上去,以期望能获得成功。

事实上,此时的线上零售市场尚停留在以百货用品为主的阶段,这本来属于Tesco乐购的强项。如果能将英国进口日用品成功搬移至电商平台,和国产日用品拉开差异化的话,乐购未尝不能获得成功。

但此时的Tesco乐购却犯下了致命错误:过度偏重商品而轻视了服务态度。其不但没有将优势商品融入进电商平台,甚至当顾客在网上咨询某款产品特性时,往往需要等待数小时才能得到答复,而一旦再提出问题,则又需要漫长的等待。另外Tesco乐购也没有将线上商品价格实现优惠化,通常线上线下商品价格相近,甚至一次性购满500元才承诺送货上门。

显然,Tesco乐购并不懂得电商的玩法。和其他商超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线上平台相比,乐购电商建立1年时间来,业务收入仅只占到整体营收的5%,且没有盈利,截至2013年底其内地业务亏损约9.7亿元。

线下的失败以及电商的受挫,让英国Tesco开始对中国市场越发失望。2014年5月,Tesco与华润创业集团以220亿港元完成了股权交易,包括135家“Tesco乐购”超市在内的业务及部分现金,仅仅换取了合资公司20%股权,而交易完成后,“Tesco乐购”将更名为“华润万家”。

这笔交易意味着Tesco这个全球第三大零售商,正式挥手作别中国这个最具增长潜力的消费市场,而曾经影响无数家庭消费习惯的“Tesco乐购”,也将不复存在。剩下的,仅有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