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祛疣胶囊治疗扁平疣150例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祛疣胶囊治疗扁平疣150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祛疣胶囊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将210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应用我院自制祛疣胶囊口服;对照组60例应用病毒灵、清热解毒口服液内服,病毒唑肌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5.3%,有效率为95.9%;对照组治愈率为11.7%,有效率为56.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祛疣胶囊;扁平疣;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75.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c)-054-02

扁平疣是青少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好发于颜面、手背,为淡褐色或正常皮色,米粒至高粱米或扁豆大小的扁平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但由于本病生长在颜面部位,影响美观,给更多青少年患者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和损伤。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气血失和,营卫不固,邪毒侵袭,凝聚肌肤而致。西医认为本病是病毒存在于脊层细胞中,促使细胞增生,形成疣状损害。目前国内很少有专门治疗本病的药物,临床有人曾应用抗病毒药物口服、肌注、肽丁胺软膏外涂、物理治疗等方法治疗本病,疗效均未能令人满意。我院2005年10月~2008年5月,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精心提炼,严密组方,自行研制了祛疣胶囊,治疗扁平疣15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治愈128例,治愈率为85.3%,有效144例,有效率为95.9%。并设对照组60例进行观察,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0月~2008年5月,门诊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并有治疗要求的扁平疣患者,共收治210例,按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150例,对照组60例。

1.1.1 观察组病例总数150例 ,其中,男性61例,女性89例,年龄最大35岁,最小5岁,15~30岁119例,占79.3%,病程最长15年,最短2周。中医分型:热毒蕴结型86例,热蕴络瘀型64例。

1.1.2 对照组病例总数6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最大33岁,最小6岁,15~30岁43例,占71.6%,病程最长12年,最短3周。

1.2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2.1 诊断标准破损呈米粒至高粱米大小扁平丘疹,褐色或正常皮色。多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有自家接种特点。可见同形反应。好发于青少年。

1.2.2 证候分类热毒蕴结型:皮疹淡红,数目较多,伴口干不欲饮,身热,大便不畅,尿黄,舌质红,苔白或腻,脉滑数。热蕴络瘀型:病程较长,皮疹黄褐或暗红,可有烦渴,舌暗红,苔薄白,脉沉。

1.2.3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破损完全消退,无新皮疹出现。好转:皮疹较前变平,消退30%以上或有个别新皮疹出现。未愈:皮疹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1.3 观察方法

1.3.1 观察组以口服祛疣胶囊治疗观察,每日3次,每次6粒,1周为1个疗程,连服3周停止服药,进行观察。处方来源:为我院皮肤科协定处方,由我院制剂室制成胶囊,每粒约含生药0.5 g。

1.3.2 对照组以口服病毒灵,清热解毒口服液,肌肉注射病毒唑,连续常规量用药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周停止用药,进行观察。

2 结果

2.1 观察组

病例150例,1个疗程治愈12例,占9.3%,2个疗程治愈47例,占36.7%,3个疗程治愈69例,占53.9%,共治愈128例,好转16例,未愈6例,治愈率为85.3%,有效率为95.9%。中医辨证分型中,热毒蕴结型86例,治愈83例(治愈率为96.5%);热蕴络瘀型64例,治愈45例(有效率为70.3%)。

2.2 对照组

病例60例,经1~3个疗程治疗,治愈7例,好转27例,未愈26例。治愈率为11.7%,有效率为56.8%。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P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表2 热毒蕴结型与热蕴络瘀型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扁平疣中医认为属于热毒凝结肌肤而致,西医认为本病是病毒引起的细胞组织增生。祛疣胶囊采用清热解毒与祛瘀散结相结合,同时选用临床上抗病毒效果较强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栀子等,标本同治,故能收到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祛疣胶囊具有以下特点:疗效可靠,治愈率高,复发率极低,无毒副作用;药物来源广泛,服用方便,价格低廉,适应广泛。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能消除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组织增生(赘生物),是祛疣胶囊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张志礼.实用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5-116.

[2]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414-41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5.

(收稿日期:200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