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安置小区面积与户型套型问题与策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安置小区面积与户型套型问题与策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多学科社会调研、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安置居民的居住现状,针对于安置小区最薄弱面积户型套型问题,主要从建筑与规划设计的专业角度在住宅应对措施这个层面上深入分析,总结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安置小区面积;户型套型;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区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失地农民能否顺利安置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安置人群的居住问题就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价值[1-3]。

2安置小区面积与户型套型问题分析

1、安置小区面积一般受政府及开发商安置政策的影响,安置小区的总面积往往以安置人口的数量来决定,这往往导致当一个拆迁范围过大或是拆迁人口过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安置小区规模很大的情况,这些面积超大的安置小区集聚而建,而安置小区为了体现安置公平性,往往会产生项目在策划和开发上的雷同和相似,在档次、类型、建筑形态、户型等等方面的相似与相同性,而且其集聚形态也导致该区域居住面积过大,缺乏办公等其他建筑形式的统筹安排与布局,并由此产生居民居住安定后产生的就业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大面积的统一建造的安置小区不仅增加了些城市负面影响,也使其本身失去了社区生活多样化的活力。

2、安置小区的套型及户型设计往往受安置政策的公平性影响而局限在单一的户型设计中,同一种面积的户型设计往往仅局限在一到两种户型设计上,并为了提高住房的得房率以及为了降低造价提高建设速度等而使建筑户型的设计存在通风采光等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城内的安置用房,如杭州拱墅区清水公寓为安置居民所提供的安置住房,然外立面类似,但其户型与商品房提供的户型在可选性和舒适性上都相差甚远[4]。

3策略

3.1安置小区面积合理性

解决安置小区面积的合理性问题,需要政府及开发商更为理性及负责的态度对待安置小区的建设,我国学者邹洪、周俭等从多个角度研究表明,我国居住小区规模应该不超过150米的空间范围或4公顷的用地规模,因此,应降低拆迁安置小区的用地规模,形成混合住区,混合住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功能的混合。小规模居住小区的建设有利于将多种职能空间有机地分散在居住空间附近,形成居住空间与其它多种职能空间的混合布局。第二,不同居住群体的混合。减小住区规模也有利于避免同一阶层居民家庭的过度聚集,降低居住分异的程度。第三,建筑景观的混合。减小小区规模即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开发商来开发,以此丰富住区的建筑景观[5]。

3.2户型设计的合理性

3.2.1户型套型具备可选性

安置小区的对象主要是安置居民,对象比较明确,在户型套型设计时可将住宅建成半成品,由建设单位根据住户的需求,对户型内部变化形式,隔断、壁橱的位置、厨卫的装修标准,提出意见供住户挑选,然后安置居民再根据自己的具体要求反馈给建设单位,由施工单位完成后交付住户使用。使住户有充分选择、改造、布置、装饰的自由[6]。

3.2.2户型套型具备灵活可变性

住宅是耐久消费品,为了适应几十年使用周期内对功能要求的变化,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在保证功能和经济的前提下,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人口结构、不同经济状况的消费者的需求[7]。

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和更快的生活节奏要求户型空间的可变性和可改性。可变性实际上萌芽着一种崭新的住宅哲学,不是有什么样的住宅,让住户无可奈何地接受并凑合着住,而是让住宅适应人,尊重人的选择与决策的权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哲学。可变性的原则是房屋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措施,住户可以根据生活的改变调整住宅的功能分区,降低房屋的功能性贬值。可变性的原则体现在户型创新上,要求户型的弹性设计包括两个部分:①户型内部的弹性设计。比如:采用大开间跨度结构,内部房间可以自由隔断随意组合,提高使用率,开发商可在销售时根据客户的需求决定如何分割,住户也可在居住一段时间后根据生活变化调整功能布局进行二次装修;②户型与户型间的弹性设计。设计师在设计上可平面横向变化,如:灵活处理转角的套型分割,或两户打通后可变成一户。或空间上下变化,如复式变化、错接式变化,再如一梯三户,变化后可形成一梯两户等等[8]。

在安置小区问题研究中发现,失地农民安置是个牵涉面极其广泛的社会学问题,有很多相关方面没有展开和深入研究,例如居住空间形态对城市和住区的影响、可变户型的具体设计、公众参与的具体方式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要将安置居民的居住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不单单是建筑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单靠建筑设计师来解决安置居民的居住问题是不可能的,需要政府、社会给予广泛关注,更有力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居住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安置居民居住需求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4结论

总之,研究和解决安置居民的居住问题,需求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面积极参与,需要决策者、管理者、开发商、规划师、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及使用者等的通力协作。

参考文献

[1] 景普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27(6):30-35.

[2] 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1):49-54.

[3] 汪宇明,刘高,施加仓,等.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省区分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137-142.

[4] 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95-99,8.

[5] 赵伟,吴立威,WU Li-wei.宁波市梅墟拆迁安置小区绿化景观工程设计[J].上海建设科技,2005(1):42-42,50.

[6] 吴伟忠.统筹规划妥善安置――华坛山镇姜村移民扶贫安置小区[J].老区建设,2006(2):24-25.

[7] 邓佳.中国铁建援建玉树最大居民小区入住[J].建筑,2012(22):63-63.

[8] 朱延峰.试述建设单位安置小区项目举措[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9):23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