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状况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状况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其语言使用仍然以方言为主,但已认识到普通话与方言不同的功能分工,能够根据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选择语言形式进行交际。他们的语言态度主要取决于两种语言变体的语言功能和人们的情感心理。影响他们语言使用的主要社会因素是进城时间和年龄。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使用;语言态度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断涌入城市上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其语言使用也一直成为社会语言学关注的内容。在普通话为主流语言变体的城市中,这些一直操着方言的学生普通话使用情况如何?他们的语言使用有无差异?造成语言使用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对待普通话与方言的态度有无差异?因此,我们希望就这些问题展开调查,描述这一群体的语言现状,分析影响其语言状况的原因。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选取

我们选取洛阳市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8所学校,按照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分组。为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每个层次都覆盖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比例情况见表 1。

7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法为辅,采用判断抽样法,共发放问卷150份,每组50份,回收问卷130份,有效率为86.7%。问卷的具体内容包括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以及在城市居住时间;学生的语言使用状况;对普通话与方言的态度。

二、调查结果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使用情况

1.普通话与方言的使用率

普通话作为我国学校的教育语言,已经成为学生必需掌握的一种交际工具。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除了在学校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使用普通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后,其语言使用发生了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务工人员子女中使用方言的占51.6%,使用普通话占19.4%,两者都用的占29%。这说明方言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交际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但从中我们看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普通话使用方面的进步。

2.普通话与方言的使用场合

普通话作为一种高变体主要用于公共场所、学校等正式场合。而方言作为一种低变体用于家庭等私密场所。我们按照中小学生的生活场景,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使用的场合分为家庭、学校、社会等三类。学校我们又分出课堂和校园。因为课堂上的交际更为正式,而校园中同学之间的聊天,师生之间的交更为随意。

我们统计显示,务工人员子女普通话使用场合的排序为:课堂上(92%)公共场所(80.6%)校园(75.8%)家里(14.5%)。家乡话使用场合的排序为:家里(87.1%)校园(21%)公共场合(9.7%)课堂(6.5%)。务工人员子女主要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说普通话,在家庭环境中说方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已经掌握了普通话与方言这两种语言变体的功能分工差异。

虽然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家庭中使用方言,但也有少数子女在家庭中开始使用普通话。祝畹瑾指出一个语言变体其使用范围的扩大与使用者对它的评价密切相关[1]。

3.普通话与方言的使用对象

我们从关系私人化程度对交谈对象进行划分:老乡要好同学一般同学老师陌生人。从左往右,关系的私人化程度越低。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关系的私人化程度越大,学生说家乡话的比例越大。与老乡交谈时,家乡话的使用率最高,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家乡话的使用率最低。这与方言具有维系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因此他们努力保持使用固有的语言变体,以显示自己归属于某一个共同体。

普通话的使用对象主要集中在学校,如老师、同学等。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尤其是面对老师时,普通话使用比率最高。社会心理学家罗杰q布朗[2]提出权势量和共聚量来解释人们选择某一变体的原因。师生之间权势量大,因此学生与老师交际要使用高变体――普通话。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态度

徐大明(2005)[3]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关系密切,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考察语言认同,主要从语言态度来进行。语言态度主要是指个人对某一种语言或者方言的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4]。这种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分别从情感、功能两个方面考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普通话与家乡话的语言态度。

1.家乡话更亲切好听

在“好听”和“亲切”这两个指标上,家乡话的评价高于普通话。可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家乡话的情感评价高于普通话。这是因为方言是学生的母语,承担了维系家乡联系和情感表达的功能。

2.普通话更有用

在“有身份”和“容易交流”方面,他们对普通话的评价高于方言。这些农村学生来到城市之后,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交际问题。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打破了方言之间的障碍,方便人们沟通交流。另外作为社会的标准变体,普通话更有权威性,更能体现说话人的身份地位。

三、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使用的因素分析

费什曼等人[5]引入了社会和心理因素,来分析在双语、语际接触、语言格局的社会和情境因素,语言使用的范围、态度、偏见等问题。但后来的研究者更偏重社会因素对语言接触的影响。我们也主要从社会属性来分析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使用的因素,包括进城时间长短、年龄阶段以及性别等。

一是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普通话的使用率越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进城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使用普通话,方言是他们单一的交际语言,进城之后才开始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那么进城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影响其语言使用呢?

我们可以看出,进城时间越长,务工人员子女使用普通话的比率越大,使用方言的比率越小。可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普通话使用受进城生活时间因素的影响。这与我们的研究假设是一致的。

普通话是城市的主流语言,是学校的教育语言。城市的普通话环境对务工人员子女提高普通话使用率和普通话水平都是一个有利因素。陈东芳(2010)[6]对乌鲁木齐市农民工子女的研究也表明在普通话环境中生活的时间越长,普通话使用情况越好。

二是年龄越大,普通话的使用率越低。年龄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一直是语言变异研究关注的内容。孙晓先等人[7]对上海学生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年龄小的学生越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则多倾向于使用方言。我们对比三个年龄段学生的语言使用,结果如下:

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通话的使用比率较高,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方言使用比率较高。这是因为高中阶段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部分是在农村读的小学和初中,一直使用方言,其语言习惯已经很难改变。

另外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他们的语言使用无显著的性别差异。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中小学生还处于性别发展阶段,因此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不太明显。

参考文献:

[1]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4.

[2][5][8]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1.

[3]徐大明.新加坡华社语言调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83.

[4]劲松.语言态度与双语现象.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二辑) [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6]陈东芳.关于乌鲁木齐市农民工子女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沙依巴克区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2010.

[7]孙晓先、蒋冰冰、王颐嘉、乔丽华.上海市学生普通话和上海话使用情况调查[J].长江学术,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