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山县壮族会鼓传承与发展对策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山县壮族会鼓传承与发展对策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广西马山县是“中国会鼓之乡”,是壮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壮族会鼓是广西马山县一个独具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现象,具有上千年的历史。通过加强对马山县壮族会鼓传承发展的现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广西壮族人民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乐器的传承现状及其对当地文化发展造成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关注壮族人民地区的文化发展,从而增强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壮族会鼓;传承;发展;产业化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的整体实力标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竞争力彰显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导向力、创造力和推动力。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通过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激发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丰富,意义特别重大。

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全球视野下,人类文化遗产和优质自然生态资源被重新纳入一个新的价值过程,民族文化遗产不再仅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精神价值存在,而是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具有动态的价值增量。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马山壮族会鼓,也在这文化经济一体化之下,具有了动态的价值增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之下,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文化产业也在国家的鼓励之中蓬勃发展。我国的历史发展和地理概括,让我国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合理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了当今时代的召唤。

一、马山县壮族会鼓传承情况

广西马山县是“中国会鼓之乡”,是壮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通过加强对马山县壮族会鼓传承与发展的现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广西壮族人民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乐器的传承现状及其对当地文化发展造成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关注壮族人民地区的文化发展,从而增强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居住着壮、汉、瑶、苗等9个民族,其中壮族占总人口的80%。“会鼓”是壮话牛皮鼓的音译,意指用牛皮作鼓面制作而成的鼓。广西马山县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明清,因敲起来气势磅礴、热血沸腾,渐渐成了民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经过申报,2008年11月10日,马山县壮族会鼓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0月30日,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审组评估,正式授予马山县"中国会鼓之乡"称号,成为我国一朵日益绚丽的民间民族文化艺术奇葩!

马山壮族会鼓原始古朴,多用樟树、榕树、枫树等原木挖空制成。目前留存的会鼓中最大的直径150厘米,最小的也在50厘米以上,其声音宏亮、浑圆、厚重。

马山壮族赛鼓活动场面激烈,鼓点以混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打法穿插,再配以清脆响亮的锣、钹声,整个场面鼓声雷动,震耳欲聋,撼动四面八方,激动人心。历史上,擂鼓便成为马山当地群众主要娱乐方式。当时处于偏僻的集市,每至街日都要擂鼓开市,擂鼓作乐之L盛行。据《隆山县志》记载:“击鼓之习,相传已久,今犹未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为自由娱乐期,每村每屯,男丁三五成群,作赛鼓之乐。”这种比赛的娱乐,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经久弥新,长盛不衰。

据考,会鼓源自壮族“守月鼓”。起初,人们一是借鼓声壮村威;二是借鼓声驱邪镇妖保佑平安;三是借鼓通神祈福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敲打会鼓需要协调配合,需要精气神的高度统一。鼓点节奏和谐合拍,击打动作整齐划一,面部表情形神兼备。

近几年来,马山县委、县政府为会鼓传承做了不懈努力目前马山壮族会鼓有三个传承基地,民间有十多支表演队伍。

二、马山壮族会鼓传承中主要问题

(一)会鼓和会鼓文化的信息资料缺失,宣传形式有待于拓展

在马山县的会鼓和会鼓文化发展中,有明显的原始材料、文化信息缺失问题,如会鼓的起源、相关名词、近代的发展状况、近展的促进人和传承人、制作工艺、代表意义等等。这需要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不断的补充完善,编订出一份关于会鼓和会鼓文化明确的材料。会鼓是一种有自己鼓谱的艺术表演,但会鼓的鼓谱多为身为农民的演奏者记在心头,以一代传一代的形式留存,仅有少量的鼓谱被记录在纸张上。所以会鼓表演曲目的名称、数目都是无法统计的。同时会鼓的演奏方式也是由演奏者手把手相传,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要想将会鼓和会鼓文化推广、深入到人们生活当中,统计鼓谱、曲目,编写教材、演奏方式、制作方式的保存这些细节需要不断地完善。同时,在马山县会鼓文化宣传上,仍是以人们口口相传和当地电视台宣传为主,远远达不到在信息化时代里大面积宣传的目的。从而使得,马山壮族会鼓的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这也导致了对于会鼓文化的保护产生了很大的问题。

( 二)会鼓表演形式单一,表演素质有待提升

在马山县的会鼓表演中,主为团队群体表演。因会鼓的体积较为庞大,不易搬动,对会鼓表演形式有了要求和限制,无法如陕西腰鼓一般灵动的表演。并且因为会鼓表演的主创人员多为农民,他们在创作的曲目上保留了农村文化的粗犷与淳朴,但是在创新性与观赏性方面稍逊一筹。从主创人员的认识角度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鼓表演多限于与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相配,没有尝试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马山县现今有十多支个人会鼓表演队,承接周边县镇的商业表演,但是表演队的人员因为多为农民和闲散人员,表演的能力良莠不齐,并不能把会鼓表演中的出彩之处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广大群众眼前,这对会鼓的宣传起不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反之可能会引起不好的影响效果。

(三)产业化程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