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教导的健康发展概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徐美玲
所谓同伴侵害是个体遭受同伴攻击的经历,表现为身体的、语言的、财富的、关系的,有意识、公开化是其特点,研究发现:在我国,幼儿阶段同伴侵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儿童抑郁、孤独、焦虑、体诉、自杀念头的出现,使儿童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乃至有忧郁症、孤独症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由于不良心理问题导致身体不适的生理现象,如头疼、恶心、头晕等躯体化症状与害羞、胆小、孤独不合群等退缩症状。[3]自我歧视是儿童将外部歧视内化后产生的对自己的不公平态度及行为。对控制者来说,最不希望伴侣具有认识自我的力量和勇气,因为这种个人意识是独立的前提,有分离倾向。然而,一旦被控制,儿童认识自我的方式只能是从外到内:儿童的观点、好恶,通常不是建立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而是从别人那里获得,儿童习惯了忽视或否认自己的智慧,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儿童不根据亲身体验来完善自我,而是根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判来扮演自己。结果出现逆向的儿童人格创建,即“逆向创造自我”。[4]儿童会成功地抛弃自我,而且还特别愿意按照别人尤其是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所以,来自外部的歧视被儿童内化后便产生自我歧视。自我歧视的儿童表现出胆小、敏感、抑郁、焦虑、情绪波动、退缩、懦弱、自卑、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等心理与行为特征。歧视建立在失去了平等与正义的基础之上,对人有异化作用,不仅影响到儿童的理性发展,而且影响到儿童的德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同时,歧视还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种主要因素。康德曾言:启蒙就是通过人们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而摆脱蒙昧和被监护的状态,这种蒙昧和被监护的状态来自人们缺乏运用自己理性的勇气和决心。[5]而歧视的存在,与启蒙背道而驰,不仅影响到儿童现在的生活,而且会对儿童随后教育产生深远影响。鲁迅就曾指出:儿时不把孩子当人看,长大后也成不了人。因此,需要对儿童教育中的歧视现象予以高度重视。
儿童教育中歧视的原因分析
歧视虽然复杂,但从歧视产生过程,依然可以找到原因。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态度上的消极与行动上的偏离,民主作风的缺失,是歧视出现并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歧视首先源自认识上模糊。歧视总是与无知(ignorance)、偏狭(intolerance)联系在一起。尽管儿童有其共性,但每一个儿童都是具体的、特殊的,需要师长认真观察、仔细研究,才能准确认识,熟悉儿童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并与这个世界交往,以此了解儿童并与儿童建立联系。正如陶行知所言: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6]儿童教育中的歧视,主要是由于师长对儿童的认识不到位所致,这是儿童教育中歧视存在的认识上的原因。其次,儿童教育中的歧视,还源自认识上的不到位所产生的消极态度与行为。儿童是成长阶段的人,需要成人的关心与爱护,但是这种关心与爱护由于措施不当,往往转变为“错误的保护”,即控制。过分约束儿童的身体活动,抑制儿童探究本能的释放,引发儿童逆反、霸道、自私等情感问题。同时,对儿童的控制还源自师长的急功近利,为了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的,强化所谓的“关键期”,过分开发儿童的潜力,结果却是目的没有达成,反而导致儿童好奇心的丧失与探索精神的萎缩。对控制者而言,为了存在,我必须是对的;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么儿童必须是错误的。[7]结果使儿童背叛了自我,而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研究发现:发生在儿童中的冲突行为不是由儿童自主而是由教师强行干预而被解决,诱发了儿童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为了获得教师“好孩子”的认可,儿童放弃了自主面对社交难题、解决人际冲突的机会,而将其交与教师,以避免冲突和惩罚,以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孩子”。[8]这种带有控制色彩的教育与管理行为,既是教师对儿童歧视的体现,又是导致儿童同伴之间歧视与自我歧视的直接原因。最后,缺乏民主作风,是儿童教育中歧视现象的根本原因。爱是教育的基础,但是,爱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的爱具有不同性质与作用。如“打是疼,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在这种爱之下,爱者成为控制者,被爱者成为顺从者。爱成为控制的借口,而不能产生自由行为。卢梭就曾控诉:恐吓和打骂……不是他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这样一来,他首先获得的观念,就是统治和奴役的观念。他还不会说话,就支配人了;还不会行动,就在服从人了。人们就是这样很早地把这些情绪灌入他幼小的心灵,以后却又推说那是天性使然;努力把孩子教坏之后,却又抱怨他怎么变坏了。然后把这个人造的、不自然的孩子交到一位老师手里,由这位老师来完成他业已形成的认为的种子的发展。教师教给他一切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教他如何生活和如何使自己幸福。最后,当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却丧失理性、身心柔弱的儿童被投入社会,暴露其愚笨、骄傲和种种恶习时,他就变成了我们悲叹人类的痛苦和堕落的基础。[9]由于不理解或不考虑儿童,出现目的很好,但结果却极不好的情况。今日的家长与教师是昨日的儿童,即是在这种缺乏民主的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于是将这种不民主的做法带到儿童教育之中,使得儿童教育中的歧视得以循环。
消解儿童教育中的歧视,使儿童健康成长
歧视现象如此普遍且严重,引起了国际社会与立法机构的重视。联合国大会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缔约国应当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儿童得到保护,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或惩罚;应充分培养儿童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在和平、尊严、宽容、自由、平等的精神下,抚养他们成长,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亦规定:专门学校的教职员工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得歧视、厌弃;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是,法律禁止不意味着现实中歧视的消失。歧视形成于人生初期,并被家庭、学校、社会所强化,需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助于消解儿童教育中的歧视。首先,认识儿童及儿童教育的性质及作用,担负起儿童教育的使命。儿童是人,人是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特质是自由,只有当儿童在对象性活动中自由且充分发挥出其内在的主观性和创造力,才能实现对自己自由本质的占有。因此,儿童是新时代的开拓者而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是创造者而不是继承人,儿童生活是成长、建设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享乐与消耗。培养儿童的精神,需要儿童教育承担这种使命。但是,在目前,儿童教育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学前儿童教育尚未被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其二,大量不合格的教师在承担着儿童教育的职责。陶行知指出:六岁以前的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末,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算为事倍功半。如果说小学教育是建国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承认幼年生活教育之重要,是普及幼稚园之出发点。[10]儿童教育的性质如此,作用至大,需要担负起自己的使命,这是消除歧视的前提条件。儿童教育要实现自己的使命,需要合格的教师,能够认识到儿童教育重要性并能够承担这种使命。只有认识儿童的需要、兴味、情感,才不会漠视儿童,才可避免歧视观念;只有认识到儿童的能力、特长、个性,才会避免歧视的态度;只有将儿童及儿童教育的使命认识清楚,才会对儿童准确定位,避免歧视行为的出现。因此,实现儿童教育的使命,需要儿童教师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教学艺术,还需熟悉儿童。作为专业的学习者,不仅指教师要经常学习、更新专业知识,而且要认识、了解、熟悉儿童。由于儿童处于快速成长时期,需要教师予以持续的关注。儿童阶段教育教学是以教者亦学的方式进行的:一方面,教师认识到先前已经习得的知识;另一方面,当教师观察初学者如何好奇地领会教师传授的知识时,他们也能发现不确定性和正误;当教师以开放而谦虚地转换教与学的位置时,他们的学习就真正开始了。教师的学习根植于对学生求知欲的参与以及求知的全过程。儿童童真的求知之路经常充满有意义的提示和问题,这些提示与问题都可能是教师从未注意过的。“教员首先要学习如何教,但他们是通过传授在教的过程中重新习得的东西,才学会如何教授的。”[11]教师要成为儿童的一员,不失其赤子之心;融入儿童之中,发现儿童的力量和创造力,积极创造条件,将其解放出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这是消解儿童教育中歧视现象的关键。最后,创建民主自由氛围,是消解儿童教育中歧视的根本。自由的人未必能走得很高很远,但不自由的人一定走不高也走不远。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之于儿童发展犹如水之于鱼的关系。卢梭指出:“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力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可用于儿童的基本原理。小孩与成人相比显得柔弱的原因,不在于他的力量不足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在于成人剥夺了儿童运用自己力量的权利而且使儿童的力量不足以满足自己的需要。”[12]正是由于此,爱因斯坦断言:没有儿童的自由,“就不会有莎士比亚、歌德、牛顿、法拉第、巴斯德和李斯特。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发明,并且创造出文化价值。”[13]所谓“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14]教师对学生爱应该基于平等、恭敬的基础之上,是生产性的爱。生产性的爱包含了待人接物的全部优点,即关怀、责任、尊重、理解。生产性的爱表现为平等,这就是友爱。它在保持个人的完整意识和独立意识的条件下,实现了人与他人、与所有人、与自然的结合。对儿童成长而言,师长的爱须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因为惟有尊重,方有平等。“平等地对待儿童是培育儿童也是培育中国民主,我们应当知道民国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就没有人下人。人中人是要从孩中孩造就出来的。”[15]创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实施儿童教育,才能消解儿童教育中的歧视,才可能打破儿童教育中的歧视循环。叔本华说:每个小孩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天才,而每个天才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孩子。这两者的相似首先显现为明显突出的天真和淳朴———这是真正天才的一个基本特征;……事实上,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就是因为他把儿童期所特有的、占据优势的感觉系统和认知活动,以某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持久不断地保持终生。[16]天才是人们向往的,但让儿童成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则是教育可以做到的,这首先需要消解儿童教育中的歧视,全面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良好氛围辅以适当的教育教育教学方式,使儿童沿着自己及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促进儿童发展的同时,实现儿童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