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汉语中缀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汉语中缀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对目前语言学界分歧很大的中缀问题进行了综合与分析,着重从中缀的定义以及中缀确定的标准对一些观点进行了评价,我们认为不能轻易下结论说现代汉语存在着中缀

关键词:现代汉语;中缀;黏着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25-01

中缀在现代汉语中争议颇多,就连它的基本概念都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李荣嵩认为中缀“通常指插在一个词中间的辅助成分(虚词素)。”陈光磊先生的看法与《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对词缀的解释相左。马庆珠先生研讨过关于词缀的诸家学说, 认为:“语义虚实很难用来作为判定词缀的必要条件, 相反地倒是意义实在也不妨碍一个语素成为词缀。” 中缀既然是词缀的一种,对词缀的这种认识也同样适用于中缀。

祝鸿杰对中缀的认识与《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相一致。刘叔新先生也认为,“按一般道理来说, 中缀一如前缀、后缀, 性质上属于构词法形态, 是凭之派生出另一个词的手段。”大部分学者也同意《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

在现代汉语中缀问题上, 大致地存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汉语里有中缀, 一种则倾向于否定这种观点。

前者可以赵元任、李荣嵩、陈光磊等人为代表, 后者可以刘叔新先生、周荐先生等人为代表。另外,很多著作都是避而不谈, 似乎也表明汉语里没有中缀。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认为,“汉语里中缀很少。”“糊里糊涂”里的“里”,“看得见”里的“得”等。这些中缀, 是根据语素的自由和粘着分出来的。赵元任先生认为中缀是“两头粘着。”

李荣嵩的《中缀试探》批评了任学良的可疑做法, 排除了“不溜丢”的“不”和“三”“四”等成为中缀的可能性。但是, 李荣嵩又这样看待中缀:“我们肯定汉语有中缀, 不过只有‘得’、‘不’这两种成分是中缀。

陈光磊先生认为, “下列语素都属于词缀中的中缀: 里(糊里糊涂)、得、不、一(看一看, 想一想)”。刘叔新先生认为,“被发现有中缀的语言, 非常之少。要断定现代汉语存在中缀或类似中缀的单位, 似须十分审慎。”刘先生具体细致地分析了四种意义上的轻声“里”,“古里古怪(以A里AB表示这种结构)”等词中的“里”具有如下的功能:(1)衬音,造成均衡对称的四字格形式;(2)作为B不重叠的补偿形式出现, 在表示加重性质程度上弥补单只重叠的不足, 同时使词的贬义随之而得到增强;(3)由于第二项中的构形补偿功能及自身的位置, 成了其后重叠成分A的标记,也成了和B 相呼应的、类似B 的重现形式的特殊替代性标记。刘叔新先生认为,在表面形式上, 这里的“里”仿佛是在词根A和词根B之间,符合于中缀区别于前缀、后缀的特殊位置要求。但是从功能实质上看, 它基本上是构形法形态, 并非凭以造成另一个词的词缀。如若把它看成中缀或类似于中缀的单位, 那就势必要承认A 里AB 是不同于AB 的另一个词。总之, 刘叔新先生认为, 不管何种形式中的“里”都不是中缀。

以上各学者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也同意在《现代汉语中缀研究》文章中郭凤杰的提法,她认为中缀这种现象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是: 必须弄清在现代汉语中“构形形态”和“构词形态”分别指的是什么。构形形态指词进入一个句法结构时, 有时会发生一些形式变化,例如重叠现象,“研究”重叠后变为“研究研究”, 是指动词、形容词的形式和语法意义都不相同的形态变化。语法意义是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构词形态是指构词的词形变化, 例如加词缀,“凿”可单独构成动词, 加词缀“子”就构成另一个词“凿子”成为名词。

在分析了这两个概念之后, 刘叔新对于“里”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古里古怪”“糊里糊涂”(以A 里AB 表示这种结构) 与AB 相比在形式上起了变化, 但语法意义却未起变化, 而AB 在变成A 里AB 这种形式之后, 词义并未引起变化, 笔者认为AB 与A 里AB 是构词的词形变化,“糊涂”与“糊里糊涂”的用法会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 我们可以说“很糊涂”, 却不能说“很糊里糊涂”, 由于加入中缀“里”, 词形发生变化, 用法随之变化。

通过以上简单的综合与分析,我们同意周荐的最终结论。他认为, 现代汉语中是否存在中缀的现象, 尚须慎重考虑。因为如果有中缀, 这中缀应该是成类的现象, 而不大可能只是个别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的前后缀绝大部分是从巍晋时代起就已产生了的, 那之后, 各代续有增加, 以至今日。而中缀在巍晋时代绝未出现, 却在后来突兀地产生了, 而且只是个别的情况, 因此, 这“中缀(指‘得’、‘不’, 笔者注) ”的词缀资格是颇值得怀疑的。再说, 中缀既是词缀之一类, 也就当然有着标明所附着的词的语法意义的作用。但从“打得倒”、“打不倒”的情形看,“得”、“不”的作用似乎主要是引出后边的成分以对其前边的成分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在词汇意义上表明肯定和否定。再进一步说,“打得倒”可以换说成“打得死”、“打得跑”等,“打不倒”也可以换说成“打不死”、“打不跑”等。由于以上的种种理由, 周荐先生认为不宜轻率地下结论说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中缀现象。中缀这个复杂而且争议颇多的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元任、吕叔湘.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