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专业化;个人应对系统

自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提出职业倦怠(Job burnout)概念以来,广大学者对职业倦怠现象的研究热情始终未减。如今,职业倦怠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职业倦怠多发生于医护人员、教师、警察等助人性质职业的从业者当中。

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特征。其中,情绪耗竭是核心特征,指教师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减退;去个性化指教师对学生态度冷淡,不愿与学生接触,甚至刻意回避学生;成就感降低意味着教师体会到工作不胜任及无成效的感觉。职业倦怠对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国内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种调查数据比较一致地显示,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困境,但现有研究鲜有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具有整个教师群体的同质性,又担负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据国外研究者对心理咨询师进行的持续调查表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蔡静文(2008)也发现,当前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存在这样的心理景况:在工作环境中倍感人际孤独,无归属感;在工作过程中感到千头万绪难开展,无价值感;在专业发展上常感左右为难,前途渺茫。这些结论给了我们警示:有必要及早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支教师队伍新军的生存状况。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易感性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

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常规内容。心理健康课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感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非显性的,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成效无法进行即时的直接量化评估。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还经常得不到领导和其他教师的理解。“课堂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对学生升学考试有什么帮助呢?”至今还有不少教师持有这样的观念。

心理咨询是一个长期的心灵之旅,倾听、共情、耐心,需要咨询师付出许多的智慧与精力。当然,能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获得解脱,作为咨询师,一种职业自豪感会油然而生。然而,现实中的很多学生问题是由整个大环境造成的,没有得到家长、学校的配合,单从学生入手难有实效,这样一来,心理咨询的效果就难免显得苍白,这对心理咨询教师的积极性及热情是一个很大挑战。而且,作为学生安全工作的守门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要承担起八小时之外的咨询义务,打破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在工作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付出却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或者得到更多的只是负面的反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

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的初衷理应是为了让他们专职承担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承担的职责远不止于此,他们还身兼班主任、办公室职员及各科处助手等职务,奔波忙碌于各种琐杂事务;还有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思品、政治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的安排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分散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心从事本职工作的精力,另一方面,导致他们在自身定位及职责上产生困惑。

心理咨询十分重视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对于来访学生来说,只有感觉到与咨询师处于平等关系中,才容易获得被理解与关怀的体验,才愿意袒露心扉。而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又兼任行政管理人员或者班主任时,他们与学生的关系就容易陷入单向强制的模式,造成学生有问题不愿求助于咨询师,或者在咨询过程中存在有意的防御,从而对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障碍。如何游刃于这些难以相容的角色之间,成为了摆在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前的大难题,有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苦恼。只有摆正角色,才能获得角色规范,正确履行角色所承担的职能。长期处于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所适从或者事倍功半,容易体验到无力感,对工作的热情不断消磨,对学生的态度也逐渐冷淡。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性

1.影响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

职业倦怠的教师经常带着不良情绪投入工作中,容易引发工作效能下降和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的紧张,还可能导致自尊水平下降、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不良后果又反过来强化了职业倦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相关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不仅是心理层面上的问题,还会给教师的身体健康造成消极不良的影响,具体的症状可表现为失眠、头痛、神经衰弱、内分泌功能紊乱和胃肠疾病等。而且,职业倦怠引发的消极情绪还可能伴随着个体泛化到家庭生活中,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2.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在给自身健康及家庭幸福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还会危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说其他教师的职业倦怠是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效能,那么对于一个倦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他所带给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

1.提升专业化水平

专业人员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目前还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政工干部和各学科教师兼任的现象,本应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要承担各种各样的额外角色。归根结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受到非专业的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模糊与冲突以及工作难以取得实效进而引发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而,必须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为突破口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确立专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等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的开展以及各项具体工作实施的背后都有着心理学专业理论与知识的支撑。心理咨询也是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是简单的说教或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以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专门的知识结构以及心理咨询的操作技能为依据的。因此,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必须是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受过良好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训练,具备独立开展心理咨询能力者方能准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要把好入门关。

(2)完善配套设施,明确职责与任务分配

学校管理者应从真正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努力为学校配齐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如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与团体辅导室、购置学生心理测评软件、征订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创办心理健康网站等,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同时,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清晰的角色与身份,明确其心理健康课与心理咨询的任务要求,取消其他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冲突的任务安排,为他们提供专心从事本职工作的空间。职责清楚、任务明确,可以有效地淡化角色模糊与冲突,为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提供重要保证。

(3)强化在职培训,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入职之后还必须接受长期的在职培训以获得持续提升。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较新的课程,在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还缺乏规范与标准,广大教师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必须在研讨、培训与进修中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胜任力,以避免心理健康课走向随意化、形式化的误区。同时,心理咨询是一门需要经验及灵活技巧的学问,只有咨询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接受督导、反思、再学习,才能尽快实现心理咨询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学校里往往是孤军奋战,没有本专业的同行,没有教研组。因此,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多走出校园参与各种培训进修至关重要。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PDS学校是一种很好的模式,由师范院校或者教育学院与各中小学校合作,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再社会化的过程,定期组织教师的教研和业务培训活动。

2.增强个人应对系统

由于职业本身的特性,职业倦怠的应对,除了创设有利的外部工作环境,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应对系统。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经常扮演着“垃圾桶”的角色,不厌其烦地接受来访学生倾吐的苦闷及不良情绪。接触了太多心理阴暗面,如何及时将这些心理垃圾排解,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衡量一个咨询师水平的重要标志。能否摆脱不良情绪的积压,或者说“变废为宝”,真正将心理垃圾转化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养料,还取决于个人的应对系统。个人应对系统可以从个体心理与社会支持两个层面进行考察。

(1)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建立合理的期望。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是由于复杂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单从学生个体入手难以取得实效,教师也无法越俎代庖,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对心理健康工作的效果抱有一个合理的期望,给自己确定一个恰当的目标,尽力去做但无需苛求自己,这样才不至于因工作成效慢或成效小就丧失热情和信心。其次,注意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工作之余,不是无聊地打发时间,而是多积极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样可以起到愉悦身心、调节情绪的作用。

(2)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首先,家庭与朋友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社会联系。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懂得营造亲密的家庭氛围与保持良好友谊的重要意义。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强有力的支持与动力源,同时,增强自身的开放性,扩大社会交往兴趣,维持稳定的朋友圈子,也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与工作压力的缓解。其次,与同僚的交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重要社会支持。由于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性与保密原则,一些棘手的咨询案例只宜在同僚之间探讨解决。同僚交流,可以启发思维,获得灵感,发现不足,共同进步。同时,同僚共同参与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团体辅导或者相应的训练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减压与提升效能感,缓解职业倦怠。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