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乡的老铁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乡的老铁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

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燕赵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每一件优秀的作品不仅是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更是内涵丰厚的精神大餐。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他们肩负着承接过去和开拓未来的使命,是掌握着传统文化精髓的“活化石”。

“非遗”传承人系列报道,搜集、整理、拍摄了

河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传承人,

探索他们用执着演绎的人生,了解他们用生命传承的中华文化。

“叮叮叮……当当当……”响亮的金属敲打声此起彼伏,耀眼的铁花随之四溅开来,映着屋子里被炉火熏得黑漆漆的墙壁仿若“星光乍现”。一名老汉,手里握着铁锤,有节奏地击打着一块通红的钢片,炉中火苗吐着长舌,一蹿一蹿的。一时间,敲打之声与火苗的律动,汇成了一支锻铁舞奏曲。最后,随着“滋”的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一把菜刀模子便锻造成功。

如今,打铁的场景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已逐渐淡忘,但在安新县端村镇却时常可以听到叮当叮当的清脆打铁声。端村镇大部分在白洋淀北岸,邻着白洋淀的开阔水面,村中有水、有桥,颇有江南风韵。在这里有一间祖传六代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的“赵家烘炉”,烘炉的主人叫赵小铲,今年60岁,老伴刘大新今年63岁。俗话说,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赵师傅自18岁拿起这把铁锤时起就再没放下,而老伴赵大新自从嫁到赵家拉起这个大风箱,炽热的炉火也就生生不息红火至今。40多年里老两口相濡以沫,一锤锤地敲打出了巧夺天工的各种家什,淀边不曾熄灭的炉火寒来暑往给过往的渔家送去平安。

打铁是自人类进入铁器时期就开始产生的一种原始锻造工艺。农耕社会的生产工具和人们的生活用品都离不开打铁铺锻造的产品。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师傅的铁匠铺可以说在淀区是颇有名气的。一间不算大的屋子里堆满了打铁用的工具,中间一个大火炉,炉边架一大号风箱,置有铁砧、木凳,这些都是打铁最基本的设备。每当老两口挥汗如雨地干得起劲时,总有乡邻在窗外驻足观看,当一件家什完成时还不时伴有喝彩叫好的吆喝声。

在社会进入现代化的时代,工业化的加工制造可以说无所不能,或许也只有在经济条件稍差或是交通条件不甚方便的乡间一隅,才能找到这些传递着传统文化密码、演绎着千百年来祖先智慧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