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轼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俗世浮华功名利益,古往今来多少人难以释怀。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旷达又一次叩响我灵魂深处那扇不为人知的大门,被世俗熏染的功利之心在他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前相形见绌。给心灵一个宁静的栖息地,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走进苏轼解读他别样的人生,我们会有怎样的启示?
捧读经典,不难发现,挫折可以打败一个人,同样也会成就一个人。“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被贬黄州,“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郁愤需要宣泄,苏轼这颗受伤的心灵在自然山水、在历史的过往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的支点――那些建立赫赫战功的英雄们还不都像那滚滚东逝的河水,被历史的浪涛淘洗净尽!
历史有时就像爱开玩笑的顽童,就在苏轼被贬的黄州,有一个“赤鼻矶”,借着谐音,苏轼开始在这里找到情感抒发的寄托。一山坡,一河水,在苏轼看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此大气。一个原本不起眼的地方,因了苏轼的有意,山,厚重起来,水,摇曳生辉。在这里,人们记住了赤壁;在这里,人们驻足聆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忘掉个人的荣辱谈何容易?曾经的理想又该安置何处?置此宏大的古战场,政治失意的苏轼想起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周瑜。再看自己,21岁考中进士也算少年得志,也曾想“致君尧舜”,“澄清天下”,而此时已是人到中年,仕途失意,可以想见他心情是何等的暗淡。因而对周瑜的描写倾尽笔墨,其用意不言自明:满腹经纶、满怀惆怅的苏子,是多么的羡慕这个少年英雄啊!
早生华发的遗憾和伤感不会让苏轼长久消沉,人,不过“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惟“江月”才是永恒。江月熨平他的不平,熨帖那颗受伤的心,也使他从人生的失意中摆脱了出来。自然的宽慰,原来竟也能如此豁达!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时我曾想,一个内心怎样澄澈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空灵的夜晚?此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遭致贬谪、困窘无以自适的苏轼,看不出他的悲观,听不到他的怨气,他的生命乃至灵魂已超然物外,超出这让他纠结的人生。内心,如此平静;心胸,如此豁达!能做到如此的,能有几人?
双重炼狱后的苏轼,犹如涅的凤凰。他在后半生纵情山水、玩赏水月中,最后将佛、道、儒融为一体,在山水中完成了心灵的蜕变,归于平和安静。他喜欢交友,在与黄庭坚、佛印乃至普通百姓的交往中留下了许多趣闻逸事;他亲自下厨,烹饪出东坡肉、东坡鱼;他自己酿酒,改造茶具;他做了地方官,建苏堤,立儋州学府,成为一个为百姓造福的好官。其间,还创作了大量作品。据《海外集》统计:苏轼居琼期间共写诗174首,散文129篇,赋5篇,颂18篇,铭4篇。平均近两天写一篇(首),并且质量上乘。试想,假如没有苏轼一次次的被贬,也没有苏轼一次次的超脱,还会有苏轼后来的成就吗?我以为“每一次政治灾难带给苏轼的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心灵世界的一次又一次的被开发”(林语堂《坡传》),也相信“正是由于被贬职,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留传千古的旷世之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余秋雨《东坡突围》)。
此时,我仿佛听到了苏轼笑侃“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想起电影《孔子》中南子这样评价孔子:“世人也许很容易理解到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也许我们都会有苏轼一样痛苦的经历,但未必会有苏轼在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旷达胸怀。
再读苏轼,给我启示,喜怒哀乐,坦然笑对。要摒弃功利世俗,不攀名逐利,否则,就是对苏轼以及他的作品的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