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在此过程中,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随之应运而生。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高职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也尤为突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对自身的定位还很模糊,发展不完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使自身得到良性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脱离其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17-02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市场经济也一步步走向成熟。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对职业化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出现,顺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教育模式的僵化使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得到全面实现,问题层出不穷。客观现实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从业人员逐渐冷静下来,进行自我反思,以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化解目前的困境。面对这一现实问题,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呼声四起,并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见仁见智的。为了厘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首先要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明确的定位,在对其具体把握中,明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从而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一、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固定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对职业化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也相对较弱。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走向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中国进而步入了工业化的时代。工业化的社会需要大量职业化技术性人才的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使技术性人才供需矛盾逐渐凸现出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是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应运而生。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几十年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余威下,人才培养模式仍残留了那一时期的影响,培养方式较为僵化,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首先,从设置的专业来看,专业自身定位模糊。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与普高教育基本雷同,没有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教学范围大而全,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一部分高职院校保留了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体现出办学层次的高低不同。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就业岗位逐渐增多,专业性也逐步增强,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以及对就业市场的敏感度,这就造成高职技术教育阶段培养的学生在研究能力上不如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技术操作上与中职院校相比,也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就业压力增大。可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进行明确的界定,进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战略,是高职教育突围的关键所在。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全面掌握上存在严重不足。一部分教师来自于普通高等院校,而普高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另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中职院校,实践操作能力较强,而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较低。这种情况体现在教学中,就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开设课程的现象。教师可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在这中间完全是被动的。教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性,没有积极的从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入手,对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人才培养采取消极的态度。这种自我定位的模糊也误导了学生,教师没有职业化的素质,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应该完全摒弃的。

再次,从学生自身来讲,自我定位不清晰。高职教育的生源一部分来自普通高中,一部分来自中职院校,由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还不完善,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最低层次,因此,生源的质量较差,学生文化素质较低,对自我发展方向也比较模糊。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自卑感,与中职院校的学生相比,又存在一定的优越感。这种状况的存在,致使高职学生不愿完全从事技术性的工作,将自身定位在管理岗位,但是,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也缺乏主动性的自我能力的提高,对自身定位的不合理,就业方向不确定,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资源的浪费。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对自身明确的定位,直接阻碍了技术性人才培养的成功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也应该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倾向于培养研究型人才,重在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把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侧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中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对技术性工人的定向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应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也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管理等能力,在培养层次上,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分。在进行专业划分的同时,应以就业为导向,有其针对性;面对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趋势,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自我优势,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学生应对自我有明确的定位,积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按照自身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对高职教育进行科学的定位、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突破自身发展障碍,完成自我革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全方位促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传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阴影下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定向的培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国家按照各行业的需要进行定向输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深入,高等教育的全面扩招,定向培养变成自主择业。这就增大了学生自身的就业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种陈旧的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桎梏。全面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市场不仅是经济的晴雨表, 也是人才培养的试金石。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需要更加职业化的人才来适应就业岗位的不断变化。高职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摆脱固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按照自身发展水平,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应积极的跟随市场的步伐,面对就业市场不断的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随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不断的进行自我革新,调整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征。

第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强调教师单向灌注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实践环节,弱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以学生听、看为主,课程设置上强化知识的掌握,将实践教学简单化处理,加之教学设备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结果导致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成为现代教学方式的典型特征。高职技术教育更应该加强学生自我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实践,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自身能力有明确的界定,增强就业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投入教学过程。科技的革新促使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学手段的革新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整个教学过程,利用教学影像资料,立体化的整体感受,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能深入教学过程,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教学环节,将社会实践中新的成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专业当前的发展动向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熟练的掌握这些实践成果,这对于学生自身职业化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整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任务教学法,在课堂上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同时也获得了团队合作的经验,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这成为今后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按照学校的自身情况加以整合,使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如可以将案例分析法和任务教学法相结合,使学生对具体案例有一定的了解,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理解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使人才培养进入良性的循环过程。

三、结语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培养手段的落后,培养方法的单一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的革新是高职教育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革新成为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视为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主体性的发挥,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达到了最佳的效果,即使结束了在校学习的阶段,通过自主性的学习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体现个人价值。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梦云.职业教育的特征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6):116-119.

[2]黄益中.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A].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C].2002(04).

[3]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41.

[4]李光寒.高等职业教育特性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5]杜仁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路[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