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雨(yǔ)雪霏霏”还是“雨(yù)雪霏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日,在学习《诗经・采薇(节选)》时发生了一点小插曲。全诗是这样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孩子们都读得很认真,有的甚至摇头晃脑起来。突然,一个女孩举起了手,说:“老师,‘雨雪霏霏’的‘雨’应该读yù,我姐姐说的。她说她们老师讲的应该读yù,不应该读yǔ。”孩子们也议论了起来,有的说读yù,有的说读yǔ。一分钟过后,大家都不说话了,全都盯着我,很明显等着我的“正确答案”。
说实话,六年前我也上过这首诗,也查过很多资料,但到底读yǔ还是读yù已经记不清楚了。“查字典吧。”我对大家说。对凡是有争议的字音字义,我们都是查字典之后讨论解决的。
教室里是快速翻字典的声音。很快有孩子举起了手。“雨”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雨,yǔ,从云层中降落的水滴:~水。雨,yù,下(雨、雪):~雪。有的孩子说应该读yǔ,因为雨雪霏霏的意思是雨和雪漫天飞舞;有的孩子说应该读yù,因为这里是说下雨了、下雪了才能漫天飞舞啊,而且字典上也有“雨雪”这个词。几番激烈的争论后,他们的目光又投向我。孩子们能这样争论是好事,说明他们是在积极思考。我说:“我也不知道读什么。这样吧,今天晚上大家回家查找资料,找到能说服大家的理由,好吗?”
回到家以后,我也赶紧打开电脑,百度一下。嗬,六千多条结果!我认真拜读了很多信息,绝大部分认为是读yù的,原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在先秦诗歌单元也选入了这首诗,课本对“雨雪霏霏”这一词条的注释是:“雪下得很大。雨雪,下雪。霏霏,大雪纷飞的样子”,还专门为“雨”字注音[yù]。不仅教材这样注释,而且绝大多数《诗经》选本或注译本也是这样注解的:雨(旧读yù)雪:下雪。雨,动词。(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第930页,商务印书馆,2002)。也有认为读yǔ更恰当的。我赞成这种观点,理由有三:
一、古诗讲究对仗工整、严谨
中国的古典诗词之所以有如此神韵,能传诵千古而不衰,即在于它语句结构对仗严整。从上下文的结构上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今昔对比,形成对偶,二者相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该相同或相似。“杨柳依依”,整体为主谓结构,局部的“杨柳”是并列结构,就是指两种树木――杨树与柳树。同理,相对应的“雨雪霏霏”也应该如此,也就是说雨雪也是并列结构, 指雨和雪两种自然现象,“霏霏”作谓语,描述雨和雪下的景象。如果把“雨”理解为动词,则上下文在结构和词性上就不相对称了。即便这里的“杨柳”指的就是一种事物――柳树(《毛传》:“杨柳,蒲柳也”),那“雨雪”也应该指的是一种事物――雪,但把“雨”作为动词“下”的意思去理解,也与上句中的“杨柳”对仗不工整。
二、诗歌讲究平仄押韵
从古代诗歌的音韵来看,古代诗歌很讲究音调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专为演唱的诗歌。而《诗经》中的诗本身就是为演唱而出现的,实际上就是歌诗,所以就更要讲究音韵的和谐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上文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其音调虽为“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但整体读来,并没出现那种有突兀、尖涩之感的去声。那么,为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韵律也不应该出现去声(yù)。
三、“杨柳”和“雨雪”属于偏义复词
在古代汉语中存在一种叫做“偏义复词”的复音词,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本文中的“杨柳”、“雨雪”就是这样的偏义复词,分别是指柳树和大雪,“杨”和“雨”虽然是实词,但意义消失了。因此,“雨”在句中作名词,读为[yǔ]。“杨柳”和“雨雪”只是在古汉语某些特定的语境下作为偏义复词,但还有很多偏义复词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合成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例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国家”――只指国而不指家;“质量”――只指质而不指量;“人物”――只指人而不指物……一般都是强调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意义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