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查清食物中毒的原因,防止食物中毒的再次发生。方法 通过本次食物中毒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结果 本次因食物中毒住院患者15例,对其中9例患者采集了粪便、肛拭及呕吐物样本共11份进行实验室致病菌检测,10份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经流行病学调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原则》判定是一起由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具体中毒食物不明。

关键词: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调查

2015年7月12日上11时眉山市人民医院陆续接诊15例来自某酒店疑食物中毒就诊患者,经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为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1 流行病学资料

1.1事发经过 2015年7月11日两个团队入住某酒店。第一个团队为成都市绿岛国际爱儿坊幼儿园毕业班学生及家长共114人在酒店开展毕业亲子活动,12时,该团队106人与其他散客共计218人在酒店西餐厅进食自助午餐;19时,亲子活动队114人在该酒店中餐厅集体晚餐。当晚该团队114人中有数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首发病例出现在当晚22时,患者因症状不严重,未引起重视,未及时报告。12日早餐时该团队发现多人出现类似症状,才报告酒店方。7月12日10时,酒店方将排查出的13名病例送至眉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第二个团队7人于7月11日下午入住酒店,18时在西餐厅进食自助晚餐。其中2人于12日6时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症状,由酒店方送至眉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

1.2患者临床表现 两个团队共15例就诊患者症状多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痛以上腹或脐周阵发性痛为主,腹泻物多为黄色水样便、头晕,少数有畏寒及发热症状。

1.3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对15例就诊患者个案调查,均有共同饮食盐边牛肉(凉拌)和海鲜史,发病时间集中在7月11日22时~12日10时,潜伏期(距离晚餐)3~15h。男性2例(包括男童1例),女性13例。年龄6~60岁,其中10岁以下患者1例,30~50岁患者13例,60岁患者1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1.4卫生学调查

1.4.1食品加工场所及食品: 本次就餐食品均由酒店自行采购、烹饪,菜品有农家土鸡脚、老醋蛰头、盐边牛肉(凉拌)、豆干拌花仁、泡椒鲜竹笋、养生小木耳、粗粮炖土鸡金沙玉米虾、烧汁牛仔骨、香汤煮肥牛、蒜蓉蒸扇贝、藿香江团、菠萝咕肉、湖南小炒肉、京葱捞仔鸡、三色蒸水蛋、银杏山药炒木耳、上汤浸芥菜、扬州炒饭、红糖锅盔配时令水果,饮用水为光相水厂的自来水。

1.4.2酒店工作人员近期身体健康,无胃肠道不适。

2 实验室检测

2.1临床实验室检测 市医院实验室对15例住院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及大便常规检测,其中3例见中性粒细胞增高;大便常规均见白细胞增多,2例偶见红细胞。

2.2留样食品检测 12日13点仁寿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接到通知后到该酒店现场采样,由于该酒店11日当餐剩余食物和所有食品用具已全部清理了,故无法采集到当餐剩余食物样本和用具,只采集到该酒店7种留样菜品:老醋蛰头、盐边牛肉(凉拌)、豆干拌花仁、泡椒鲜竹笋、养生小木耳、家土鸡脚、蒜蓉蒸扇贝,经实验室进行相关致病菌检测,均未检出致病菌。

2.3患者样本检测

2.3.1样本采集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初步怀疑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对其中9例未用药就诊患者采集到水样大便样本4份、肛拭5份、呕吐物2份,共计11份样本。

2.3.2检验项目 对11份样本分别进行了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O157、蜡样芽孢杆菌等致病菌检测。

2.3.3检测方法 按《霍乱防治手册》第6版、GB4789.7-2013、GB4789.4.10-2010、GB4789.5-2012、GB/T4789.6.14-2003等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2.3.4细菌培养分离结果 11份患者标本(水样大便样本4份、肛拭5份、呕吐物2份)除1份呕吐物外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 讨论与分析

食物中毒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污染了的食品或是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引起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状[1-2]。本次中毒事件中的15例患者,经个案调查,均有共同进餐史,临床表现一致,发病时间呈同源一次暴发分布时间曲线,在患者密切接触者中无人传人的现象,且与年龄、性别无关,从而排除了传染病暴发的可能。在患者大便样、肛拭子样、呕吐物样中均检出了副溶血性弧菌,结合中毒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确认此次食物中毒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所致的食物中毒[3]。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海水中,易直接或间接通过海产品污染食品,被污染食品超过10℃以上或室温放置存放就开始繁殖,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随食物进入人体肠道,在肠道生长繁殖,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引起食物中毒,其产生的耐热性溶血毒素也引起食物中毒,人群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患病[4]。

本次中毒事件发生后,因酒店对当日当餐食品及加工用具全部处理,无法采集到可凝物,提示中毒原因为酒店在加工海鲜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内陆城市,因海产品带菌或交叉污染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也逐渐增多。7~10月是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中毒食物以凉菜和未加热彻底的熟肉食品为主,因此对潜在危险食品应因尽可能临近时供应时制作,要在4h内快速将危险食品冷却,于低温保藏。各级医疗机构在接收可凝食物中毒患者时要在就治前作好患者样本的采集和保留,为实验室查找病因提供保障,并同时按相关要求及时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报告,为监督执法部门和疾控中心调查、正确处置和控制疫情羸得时间,保证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孙健.2003~2007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9):3702-3703.

[2]何冬梅,朱海明,马聪,等.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12):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S].1996.

[4]王晓燕,李剑森,邓小玲,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国际流行病杂志,2012,39(6):42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