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阅读和写作中提升语文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阅读和写作中提升语文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如何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语文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多数学生语文实际能力并不强,难以适应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学习紧张无暇阅读课外书籍,不能使课外阅读很好地促进课内学习,也是重要原因。”这些见解非常好地表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

阅读本质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那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吸引学生阅读的基础。据了解,不少高中生对我国现代的优秀作品知之甚少,而对于玄幻类、穿越类、爱情类、漫画类的作品却趋之若鹜,究其原因就是这类作者和出版商能把握现在中学生的心理趋向,投其所好,虽不见得对中学生有什么正面的促进作用,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兴趣对现代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引导他们热爱和欣赏高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优秀图书。像《读者》、《中学生》、《意林》、《小小说》、《故事会》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清新隽逸的风格一直在高中学生中拥有众多的读者。据学生说,他们喜欢这些杂志是因为可以换换脑筋,轻松一下。高中学生正处在血气方刚、蓬勃向上的时期,不能低估他们对充满爱国精神的作品,对革命传统教育作品的热爱。1996年《“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展览》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前往参观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被这段浸透先烈鲜血的历史深深打动了,教师如果借此东风,向学生推荐《红岩》等优秀读物,激发对好书的阅读趣味,一定能取得实效。近几年《建国大业》、《长征》、《亮剑》、《十月围城》等众多影视作品备受中学生的喜爱,如果此时能恰到好处地加以引导,推荐给学生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相信也一定可以启发学生对此类作品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不但会加厚文化底蕴,而且会增强使命感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明确阅读中的角色定位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大家共同喜爱的某些篇目,深入阅读,讨论讨论,切实理解其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情趣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以真正获得阅读的真谛。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定时定量地提出要求,像对材料的概括,对中心的把握,对语言的赏析,等等。最后,还要搞好阅读成果的展示与总结。教师要设计多种展示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这样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制订阅读计划,扩大课外阅读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改进,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间大大压缩,语文课在每周的课时也大幅削减,这也间接造成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阅读计划,包括每天或每周用多长时间阅读哪一类书籍,使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一定要指导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合理的利用时间,指导学生学会去见缝插针。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尽量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如《青年文摘》、《读者》、《思维与智慧》、《辽宁青年》、《小小说选刊》等,使他们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较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另外不得不引起语文教师重视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以丰富的内容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在时尚开放的网络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中健康成长。教师要精心指导,时时监督,按时收查读书笔记、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来提高阅读效率。

四、加强指导,精选精品读物,提升阅读品位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学生阅读的资料需是积极健康、催人上进的。回首人类文坛,群星闪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审视当今出版物,鱼目混杂,美丑同在。怎样从这既多又杂的作品中,选出品位高、质量好的书,使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呢?教师要随时了解书籍出版的信息,从中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推荐的读物,一要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二要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见闻,三要强调鉴赏性、趣味性,寓教于乐。特别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取向,防止学生陷入武侠玄幻而不可自拔,防止学生随波逐流而在靡靡文学中迷失自己。一般来讲,大致可按这样的选择顺序:古典诗文文学名著语文报刊社科读物自然科学读物,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充实自己。其实在语文课本的附录中都有推荐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教师要在课堂中适时地加以引导、介绍、推荐,甚至可以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的刊物,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记念刘和珍君》时,就让学生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推荐他们阅读《名人传》;教《林黛玉进贾府》时,让他们阅读《红楼梦》,等等。这样学生能从这些书中扩大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就会主动找书阅读了,有时候不必老师去介绍,他们就能把有关课文的章节内容了解得清清楚楚。另外也可以适时地进行一些阅读作品的心得交流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总之,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既要端正他们的方向,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既要有规矩,又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思考与感悟中,潜移默化,获得思想启迪与教益,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五、读写结合,从写作中积累语言

自古读写一家,“读”为“写”之基础,“写”为“读”之检验。新课标也将写作的一些要求渗透到阅读目标中去。看,只是随意闲翻;读,旨在有所获益;用,即实际应用,其中更多的是指应用于写作。一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可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它往往是探寻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至于摘抄,可建议学生准备阅读记录本以便识记和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就越多,老师可以每星期检查一次,养成习惯就好了。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就是读后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的捷径。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能够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写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并未对此引起重视,重知识、轻作文是普遍现象。即使平时的作文训练也是以对准高考为目标,重审题立意,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语言贫乏,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并非危言耸听。要扭转这一局面,加大作文的密度是其方法之一。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能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吸收他人的新鲜语汇,丰富自身语言;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必将水涨船高,令人刮目相看。长此以往,坚持不懈,一定能够突破原有的写作习惯,在不停的探索历练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即使不能独树一帜、一鸣惊人,也必将会在纷繁飞扬的高考作文中摒弃平庸,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只要以语言积累为轴心,以阅读、写作为手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加之教师适当指点,学生就能在语文能力方面完成质的飞跃,在高考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