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相关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相关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在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东部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对进一步认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内外部环境具有更深层次的指导作用。并为推进和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字:承接;产业转移;相关分析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皖江示范区为安徽发展带来的"金字招牌"的品牌效益日益明显,安徽省在长三角区域的良好形象逐步确立,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快速提升。进一步认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内外部环境,将对示范区明确方向、发挥创新示范效应、推动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达10348.5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70%。2013年上半年,皖江示范区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初步核算,上半年生产总值(不含金安、舒城)553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464.8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725.8亿元,增长9.2%。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1 促进东部产业转出的因素

2.1.1政策性引导

鉴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日益拉大,国家近些年来陆续实施了旨在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政策逐渐向中西部倾斜。同时国家在政策导向上,鼓励东部地区产业升级,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2.1.2资源要素短缺及价格上升

经济发展进程中,资源要素供需存在着生产地与需求地的差异矛盾。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区,东部各省市内对资源要素的需求远远大于自身的供给能力。随着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的短缺及价格的上升使得东部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价格呈"高进低出"态势,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产业转移。

2.1.3生产条件导致企业成本上升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东部地区土地利用空间有限,地价上升及土地资源的匮乏给企业布局和集聚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限制。目前东部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环境改善成为东部地区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高环保门槛压缩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空间,迫使部分企业外迁。

2.1.4人力资源短缺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税的逐步减免,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民工的过低待遇和一些歧视行为使得大量农民工返乡。农业比较利益的提升必然促成农民在务农和打工之间重新进行选择,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使得企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内地进行搬迁。

2.1.5市场扩张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食品、纺织、一般机械等低加工型的劳动密集产业的产品需求的份额减少,而家电设备、交通通讯设备、电脑及其软件、医疗及保健产品、住房等需求份额迅速增长。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反映出来,并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压力。

2.2 制约产业转出的因素

2.2.1产业集群下的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费用等,能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强化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东部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发展成熟后会产生强大的极化效应,产业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大大提高。

2.2.2转出地政府的阻碍

地方政府既是利益追求者,又是利益协调与监督者,而且还是许多利益获取规则的制定者。企业从地区的转出不仅可能会产生资金流失,生产能力下降,政府财政税收收入与当地失业率增加等直接影响,而且可能会影响产业结构、地区竞争力等间接的远期影响。出于上述忧虑,立足自身利益,转出地政府可能会阻碍产业从本地向外转移。

2.2.3产业的省内转移

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地区内的经济发展程度也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在沿海城市的产业因各种因素不得不转移的时候,企业会首先考虑省内转移,而不是跨省市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具体原因体现在:同省市的政策保持着一致性,减少了转移企业长距离转移的预期不确定性,规避了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其次,省内欠发达地区也同样具有土地资源充足、人力资本便宜等优势,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区域地方政府为带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会通过改善交通环境等措施鼓励企业的省内转移。

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3.1 科学处理承接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培育优势产业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虽然可以带动相关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但承接产业转移只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关键是要提升产业结构,而要提升产业结构还在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示范区建设应特别注重科学承接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要把承接的质量与承接的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3.2 优化产业布局,防止无序竞争及重复建设

鉴于皖江城市带各开发区在成本、资源和区位等方面的相似性, 建立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的协调机制,优化产业布局,避免恶性竞争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招商引资活动中,注重效益, 实现资源的集约使用, 避免与其他开发区优势产业争夺资源;在新兴产业规划中,注重竞争和合作, 极力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通过协调机制的建立, 最终实现皖江城市带各开发区合作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3.3 统一环保与发展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面对环境保护的巨大考验,皖江城市带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严格执行承接产业准入制度,转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要求,避免产业转移中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扩散,严禁落后生产能力转入。二、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转移产业集约发展,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及时处理污染物。三、合理布局有关产业, 尽可能减小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3.4 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承接地和转出地的沟通协调, 建立区域合作长效机制。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原则,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区域合作,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扩大交流圈,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辐射带动安徽省其他地区发展,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皖江各市通过在合作交流中吸纳这些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和高新技术,有助于推动皖江城市带自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此外,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区域内合作,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增强区域整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车."雁行形态"理论研究评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88-92.

[2]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121-243.

[3] 汪斌.东亚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和21世纪的新产业发展模式[J].亚太经济,1998,(7):1-5.

[4]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1,(10):91-96.

[5] 赵张耀,汪斌.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12-19.

[6] 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2003(4):11- 15.

作者简介:唐宏骏,1990年4月,男,安徽池州人,13级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转移,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