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IT职场难以“老有所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IT职场难以“老有所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位在华为工作了11年的老员工本以为这辈子都要交给华为了。尽管在华为工作很累、压力很大,但华为收入高,更重要的是华为有一个很好的做事平台,他以在华为工作而自豪。但现在,他要在华为做到退休的梦想破灭了。原因就是近期华为对近万名老员工实行先辞职再重新上岗的大调整。

此次调整针对的是包括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工作满8年的华为老员工,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一般的看法是,华为此举意在规避即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华为不想和老员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采取了买断工龄的做法。

而华为方面的解释是华为想通过此次调整保持企业的活力。据悉,华为早年实行“全员持股”计划,高持股带来的高收益让一些老员工坐拥丰厚期权收益,而少了进取之心,也让一些新员工感到不公。2006年7月,华为在内部刊物上刊登了题为《天道酬勤》的专稿中谈到: “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这是危险的。”这篇文章中,就提到华为正在酝酿人力资源和薪酬体系的改革。

华为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企业,有一点就可以证明: 在所有的领域,华为都不是最先投入的,但结果往往是做得最好的。员工失去斗志,是任正非最怕看到的。华为想通过此次大调整,让每位员工感觉到,在华为就不可能有“混饭吃”的那一天。

从华为企业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这样的调整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身处其中的员工会感到不平和受伤。其实,员工被迫离开,总有一种悲情之感。回想2004年初联想大裁员时,员工中也弥漫着凄凉的氛围。不过,相比其他国内企业,华为给员工的待遇算是“高标准”的了。

华为的补偿标准优厚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所有自愿离职的员工将获得华为相应的补偿,经济补偿税前总额=(N+1)×员工月补偿工资标准(税前)。N为员工在华为连续工作的工作年限。同时,离职员工保留所持有公司的虚拟受限股资格,还有继续在华为工作的选择。

相比很多外企,华为也算是“慷慨”的。我的一位曾在日企工作的朋友,工作满9年的合同期一到,该企业就不再和她签约了。因为很多日企都有规定,工作满10年以上,就要签永久性合同。但事实上,有这样规定的企业,多数人很难通过10年“关口”。而且,我的这位朋友没有获得公司的任何补偿。国内企业在辞退员工时能给补偿的也很少,一般会拖到合同到期,不补偿分文让员工走人。

有人会认为华为不该采取这样的高成本的激进做法,如有人说,可以把老员工的薪酬降到老员工难以接受,让他自动走人。但这样消极的做法不会是华为的风格,也不符合华为调整的目的。

事实上,国内也有不少老牌国有企业有过这样的做法。只是华为的这次人力资源变革放在了一个敏感时期――新劳动法实施前夕,所以更加引人关注和争议。

但是,放在全球竞争的产业背景下,像华为这样拒绝“终身雇用”的做法就无可厚非了。曾经奉行“终身雇佣制”的IBM,早在1992年就取消了“终身雇佣制”; 原来一些实行“员工终身制”的日本企业,也在竞争压力下取消了这样的规定。

而且,现在裁员、减员已经成为IT业竞争常态。不仅经营不善的企业裁员,就是像IBM、惠普等业绩增长都处于上升时期的企业也不断有裁员计划。一是减少成本压力,保持竞争力――IT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 二是为了维持利润的增长――满足投资者的高胃口。如近两三年来,IBM等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缩减欧美员工数而把更多的岗位转到成本更低的地区。

不过,华为此次拿老员工“开刀”,却触及到了IT职场上老员工何去何从的问题,也让很多IT人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归属在哪里。

有资料显示,以往各公司的裁员行动中,老员工都是最大的受害者,员工年龄越大,被裁的概率也就越高。原因很简单,企业为这些员工支付的成本比年轻员工要高得多。很多国际大公司近年惯行的政策是,每年裁掉一些老员工,然后再雇用相对年轻的和成本低的员工。对裁员很慎重的日本企业也是如此。

哪家企业不希望自己的员工队伍充满活力呢?所以,很多老板在谈到自己企业时,会把“队伍年轻化”作为“炫耀”企业竞争实力的资本。

有资料显示,不仅国内IT企业不愿雇佣老员工,国外同类企业也一样。所以,常听到一些IT“老人”的感慨: 真羡慕那些越老越值钱的行业。

我曾经在年初写的《IT人必备IT 心态》一文中提出了“IT业的特性决定了IT从业者必须抱有求变而不该是求稳的心态”这个观点。现在我还是给所有IT老员工一个建议: 调整心态。

一是如果你想在IT行业持续做下去,就得保持工作的激情而不能有求安稳的想法。二是彻底放弃在一个企业干到退休的想法,由主人翁的心态(如果你有的话)转变为职业心态(也就是打工心态),相应地,由忠于公司转变为忠于职责。

我记得,亲历2004年联想大裁员的员工,曾发出了“公司不是家”的感叹。本来,公司就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