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动态转换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动态转换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采购管理是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关键性环节,采购管理模式合适与否严重影响各类企业价值创造的实现程度。在对企业采购管理内涵与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演进,探究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基本态势,提出从人员考核、集中采购模式采用、采购管理部门相互制衡等视角,实现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动态转换

【关键词】采购管理 模式转换 机制

一、采购管理内涵与目标定位

企业采购管理是指工商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为提供社会最终产品或业务使用而购买生产资料的活动。采购管理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且以营利为目的,由此决定着采购管理面对着采购风险和投入产出问题,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对采购管理活动和过程进行必要的计划、组织与控制。采购与采购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企业采购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没有实施有效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职能,那么可以说企业有采购活动,却没有采购管理。在考虑风险、资金占用、适度规模、及时性和成本等因素的条件下,通过实施科学的采购管理,可以合理选择采购方式、采购品种、采购批量、采购频率和采购地点,可以以有限的资金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为企业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产品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采购管理的目标包括:所获得的物料应该是货真价实的(满足质量方面的要求),数量是符合要求的,并以准确的时间发送至准确的地点,物料必须来源合适的供应商(可靠并及时地履行其承诺的义务的供应商)。同时,与之相适应地、还要获得合适的服务(不仅仅是指采购之前,还包括成交之后),当然价格也必须是合理的。

二、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演进

(1)进货型采购管理模式。这种采购管理模式不具有战略性,与企业发展战略没有必然联系,仅仅根据企业业务经营的需要决定采购活动,大多数采购时间是固定的、例行的。评价采购活动成效的主要指标是进货效率,采购过程也缺乏透明性,采购部门独立采购,其它部门基本不介入采购过程,因此各部门没有广泛的沟通。在采购过程中比较重视对供应商的评价,关心供货能力,在计划经济时期普遍采用。

(2)单独业务型采购管理模式。这种采购管理模式以具体的业务需要为导向,采购管理活动被分解为更细的部分,突出专业采购的特点。这种采购管理模式虽然深化了采购活动,也采用最新采购技术和方法,但是采购管理活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分离,管理者只重视培养采购部门的专门能力,在评价尺度上从保证供应向考核采购成本方面转变,重视采购人员的专业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初期较为流行。

(3)战略支持型采购管理模式。这种采购管理模式认识到采购活动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加强采购管理,积极采用先进的采购技术和方法,强调采购管理对企业竞争战略的支持性。在这种采购管理模式下,通行的做法是让销售人员参与采购活动,加强购销衔接,以采购小组的方式克服专业采购人员个人采购的局限性。这种采购模式十分重视对供应商的选择、激励和控制,采购管理也从单一的购买扩展到收集市场信息等方面,但是采购管理是被动的,要求服从于竞争战略。在这种采购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战略与企业竞争战略完全统合起来,从企业战略的制订阶段就考虑具体的采购管理职能,并将这些职能统合起来。采购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更加密切,专业采购人员与其它专业人员相互学习,在工作上更加有效地协调和配合,采购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建立了固定的沟通体制。此时虽然也重视采购专业人员技能的提高,但不再仅追求“个别部门的效率化”,而是将目标定位在“对企业整体的贡献度”上。目前,中央企业普遍采取的采购管理模式。

(4)外部企业关联型采购管理模式。在这种采购管理模式下,企业采购管理的视野更加开阔,采购活动克服了封闭性和内部性,重视与其它企业的分工和合作。采购管理职能扩展为信息共享、产品开发和后勤管理等新的领域。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简单的交易、单纯的竞争等讨价还价关系转变为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合作关系上。如果双方的合作比较紧密,还进行实时数据传送。对采购管理成效的评价也不再以单一企业利益为标准,而是看待关联企业的相互利益。目前,国外大型企业普遍采取的采购管理模式。

三、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模式基本态势分析

(1)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呈现不断改进的态势。采购与销售是企业价值链中两个重要的战略因素,而中国企业对二者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多数企业都是重视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而忽视对采购环节的管理。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界一直不把采购管理作为企业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忽视了采购管理对企业产销活动的直接贡献。20世纪80年之前基本上以人员直接采购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企业在管理面除了传统MRPⅡ系统所强调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需求,从而发展成为ERP,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随着1999年《国有工业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对保证国有企业采购制度的落实,抵制各种关系网、人情网,保护所有者权益发挥了积极性作用,特别是改变了采购决策一个人说了算,相关负责人员利用在物资采购上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损害企业和国家利益的突出问题。进入21世纪,众多的大型企业如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铝业等采取将集中采购、电子采购、招标采购等先进采购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购管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物料成本,节省的时间,加速了产品的产销效率与安全性,涌现了一批有成功采购管理经验的企业。

(2)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水平与国外优势企业差距明显。对于目前国内业对供应商资格审核比较热衷的质量认证,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在考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他们发现采购企业为确保所采购物资的质量,要求供应厂家取得ISO认证并以此作为采购条件。其结果是,很多供应商都取得了ISO认证。但这并不表明其产品质量高或者经营管理好,有些企业在接受审查之前努力改善经营管理,通过认证后又恢复旧态。而国外的优势企业如通用集团在采购管理的目标中从战略的角度提出,采购在新产品引入、产品改进和减小开支计划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开发来自供应商的、基于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的信息;积极参与公司计划,以制订并改进采购系统,并且使采购谈判达到最佳;在与供应商的关系方面保持最高专业标准的目标。我国企业由于在发展阶段、水平的限制,采购管理难以发挥上述作用。很多大型企业在对待供应商的态度上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往往提出标准后让供应商去做,按照标准进行评估,供应商一旦表现不好就进行处罚。做的稍好一些的企业会提出整改意见要求供应商自己去改善,与通用集团与供应商的战略联盟关系相比,有一定差距,难以形成稳固的战略联盟关系。

四、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模式转换的主要措施

(1)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供应商给采购员“好处费”无非是想提高价格或在质量、效率方面打折扣,如果采购人员参与这些腐败行为,也许具体情节不为人知,却不能不体现在它的业务绩效上。如果对采购人员有绩效考核这个“紧箍咒”,采购腐败的机会成本就会小得多。所以,绩效考核是减少采购腐败主观因素的法宝。严格的招聘与选拔过程本身就是采购人员的竞争过程,合理的考评体系也能激励采购人员之间的竞争。在对采购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问题上,跨国公司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其中的精髓是量化业务目标和等级评价。业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采购成本是否降低;采购质量是否提高;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是否得到有效地控制;供应商的服务是否增值;采购是否有效地支持了其他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采购管理水平和技能是否得到提高;这些具体的指标还一一量化,把相同指标进行不同人员之间的横向对比,再对不同时期纵向对比,就得到业务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这些硬性指标完成评估之后,企业可以把采购人员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或给以晋升、奖励、或维持现状,或给以警告或辞退。这些绩效考核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集中采购机制推行。在以往的企业采购模式下,企业内各个子公司,或者制造部门各自进行采购决策,企业处于一种分散型采购模式之下,致使采购量难以达到批量规模,采购成本居高不下。来自企业内部的需求信息是从各个部门(或子公司)分别发出的,每个部门各取其需、种类繁多,企业所面对的供应商也分别对应于各个零乱的需求,因而,企业无从开展供应商关系管理,更无从控制采购成本。在这种采购模式下,采购流程相对简单,灵活性较大,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各制造部门进行独立采购,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容易形成不同的采购政策,甚至在与同一供应商进行交易时会出现不同的交易条件。集中采购模式下,企业组织结构较分散采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子公司、制造部门没有了自己独立的采购部门,它们要向企业唯一的集中采购部门提出自己的采购需求,集中采购部门通过对各种需求的集合和统一,生成一个大的采购订单,进行统一采购。然而集中采购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它缺乏灵活性,尤其是在公司内部信息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集中采购能否满足各个部门对物料及时性的要求,以及集中采购的物料能否满足各部门对物料要求的具体标准,尚难以确定,只有在企业实现高度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集中采购才能发挥其优势。其次,采购权限的集中,使升级的采购部门拥有更大的权限,这时能否杜绝以往传统采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再出现“灰色采购”,这有赖于公司监督机制的完善。集中采购模式代表了企业采购模式改革的大方向。

(3)采购管理部门间的相互制衡。采购部门应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根据采购性质和任务明确各岗位的工作描述,确定采购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决策民主、权力受控的采购运行机制。首先有效控制采购决策权,建立权力受控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对重大采购活动进行集体、民主决策。其次有效控制采购管理权,将采购计划权、招标询价权、市场采购权、验收结算权等采购管理权的职权主体分离。采购计划权由采购单位掌握,采购管理部负责对采购计划实施审批权,招标询价权由采购管理部门掌握。市场采购权由采购业务部门掌握,验收结算权由采购单位及财务部门掌握。各环节责任明确,互不干预,相互制衡。只有把过于集中的采购权力分散化,权力受控,才能有效地遏制采购中的腐败。开展企业采购效能监察,让监督部门全程参与到采购活动中的阳光采购。事前监督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发动群众参与监督,从群众中和市场上聘请特邀监察员,对企业采购行为进行公开民主评议和监督举报,对民主评议不合格的采购人员和供应商进行处理,发现违纪违法问题及时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公诸于众。需要指出,监督部门的参与,只是对采购工作进行全过程严格监督,而不是代替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如果监督代替了管理,不仅造成管不了、管不好,还将导致监督对象错位,变成自己监督自己,使监督重新回到失控状态。监督与管理必须分工明确、权责清晰,严格按法规和程序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管理得当,监督到位。

20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众多中国企业开始引入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经验,在采购管理中对相关环节、部门、人员推行有量化指标的考核,但缺乏纵向与横向的制衡,使量化的考核无法真正落实。进入新世纪,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在采购管理中实行有量化、有制衡的管理,以期以最优的性价比与效率,实现优质低价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艳春.基于ERP的采购管理机制变革研究[J].企业经济,2009,(10).

[2]刘洪涛.供应链集成下的企业物资采购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4).

[3]李璞.采购管理中的主要环节及其有效控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