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之竹文化座谈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之竹文化座谈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次座谈会在成都的望江楼公园举行,这里是中国的十大竹文化公园之一,亭阁相映,竹林蓊郁。与会的设计师就竹子与中国人的关系,以及竹设计、竹品牌在四川乃至中国的现状及发展,包括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继承融合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窗外是茂林修竹,屋内茶香缭绕,在成都特有的闲适氛围中,话题一一展开。

从深层次的特性来看,竹子与我们中国民众有一种共性。竹子有着看似很简单的构造,中间是空心的,却能长得很高大,因为竹子的根系穿透力其实是很强的,生命力很旺盛。中国人身上其实存在一些奴性和劣根性,但是一旦被外族欺负,或者遇到非常艰难的情况的时候,反而很有韧性,比如汶川地震时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共性。

赵学强:我们今天聊天的这个地方叫做成都望江楼公园,是周老师之前做的一个项目,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吗?

周炯焱:这个公园是中国的十大竹文化公园之一,竹子的品种多达300余种,所以今天这个话题在这儿聊是很合适的。这有中国最大的竹,也有最小的竹,最小的竹叫倭竹,取自“倭寇”的意思。望江楼公园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先后在此建起来的,薛涛一生爱竹,她用竹来造纸,能造出十种不同颜色的纸。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在园内栽种众多不同品种的竹子,因此这里的竹子也是非常有名的。望江楼公园是成都市的最早的地标,以前成都的烟、挂面、衣服等的标志,都是从望江楼公园而演绎出来的。

赵学强:所以这个地方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化地标存在的。周炯焱:是的,望江楼有一个很有名的对联,叫做“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从古到今都没有人对得下联,现在下联还是空白的。现在每年成都都会在这里举办竹文化节,会展出各种与竹有关的东西,可能有些东西比较特色,只是我们不大关注,全是老头老太太来看。现在除了外地游客到成都来玩可能会来这里参观一下,成都市民就很少来了,现在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望江楼公园就好像是个市民公园,是老太太跳舞的地方,实际上它是有很大的文化性的,包括竹文化和其他历史文化。

赵学强:我们可以从竹的身上看到中国的人文情愫和竹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四川作为产竹大省,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城市发展等方面,竹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陈秋汐:我讲一下生活中体会比较深的关于竹的内容,从小到大,我感觉生活中的竹制品挺多的,就是整个四川的很多老百姓的家里面都会有很多竹子相关的用品。簸箕、扫把,竹椅等等,所以我感觉竹子不只是文人的东西,它是渗透到老百姓生活中的。竹子可以雅,也可以很生活化,它可以长于山林,也可以长于河泽,还可以长于城市里的花园、屋顶。我感觉从深层次的特性来看,竹子与我们中国民众有一种共性。竹子有着看似很简单的构造,中间是空心的,却能长得很高大,因为竹子的根系穿透力其实是很强的,生命力很旺盛。我们中国民众表面看似比较好说话,因为从清末到民国衰落,中国人身上其实存在一些奴性和劣根性,但是一旦被外族欺负,或者遇到非常艰难的情况的时候,反而很有韧性,比如汶川地震时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共性。这是我的一个小体会。

如果竹子要成为一种可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材料的话,那么它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作为配套,而不是靠设计师来解决这些问题。

赵学强:陈小姐谈到了竹子的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建筑设计方面来说,竹建筑在四川好像很少,广州有一个地方叫十字水生态度假村的,非常棒。四川有类似这样的东西吗?据我了解位于四川宜宾的蜀南竹海也用竹子做了一些东西,但是它不是根据竹子的特性去做的设计,而是根据古典建筑的形态用竹子去拼了很多类似的东西,把它当成材料用,而不是对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周炯焱:实际上竹子对四川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存在。但是为什么缺少竹相关的设计,也没有开发出很好的品牌呢?你看我们四川的传统民居,它的墙最开始都是用竹篱笆做的,然后面上敷泥,再用白灰去抹,还有其他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具都是竹制的。但现在很少很少了。实际上四川有两三个地方是竹工艺品最集中的,一个是宜宾江安,还有青城,还有一个并不出名的乡镇,那里的每家每户都是家庭作坊,加工国内的很多竹包装。比如四川香肠、腊肉的包装盒子,还有很多广州品牌的竹灯罩。

赵学强:我知道青城有家工厂是给宜家代工的,宜家所有的竹灯都是他们做的,但是工厂没有自有品牌,一直到最近才刚刚开始做自己的品牌,进行推广。那边的竹工厂特别多,并且竹制品的品类很丰富,但大部分还是在给老外代工的。四川一直没有竹品牌,据我调查有这样几个核心的原因,第一,四川没有外运码头,同样的东西在四川生产,成本和与重庆相比要贵15%,因为重庆有码头,所以现在成都拼命地在打造码头,其实就是解决贸易物流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成都错过几个打造品牌核心的时期。你看近几年,福建的品牌特别多,原因在哪儿呢?是因为当时广州接外贸订单的时候,福建接不到,他们只有做内需。所以在广州人拼命做代工的时候,他们就做了大量的事情,涌现出很多品牌。对四川来说,打造品牌可能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要走。至于竹建筑,我同意周老师说的,原来有很多竹篱笆做的房子,但是后来被混凝土占据了。我听说华先生最近做了一个与竹子有关的设计,是吧?

华翔:是这样的,这个项目在东区,是跟西双版纳的环保组织共同来做的一个环保的空间。设计时主要围绕环保和成本来考虑,于是在材料方面主要运用了夯土和竹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就是成都包括整个四川的竹加工工艺是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的。首先是工厂加工不出来我们想要的设计形态,其次消防问题。因为我在这个空间里面用到很多竹子,包括楼梯,扶手等等,但是消防这块通不过。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第一托关系,第二把竹子放在防火的透明涂料里煮,煮了几天,然后再送检,通过。但是假如我们希望大面积地在空间里使用竹子的话,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因为目前竹材的耐用性和防火性其实是达不到要求的。如果竹子要成为一种可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材料的话,那么它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作为配套,而不是靠设计师来解决这些问题。

赵学强:目前在全世界,比如说在德国、日本、印度,包括泰国有非常多的竹建筑、竹制品、竹产品,其设计和运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中国好像很少。大家觉得在未来我们的工作中,或者是实践当中,有没有可能也去做类似的一些关于竹材的探索?王虎:去年我在峨嵋山呆了一段时间,他们那有个开发区,是围绕彝族文化来做。其间也是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竹材易蛀、防火方面的问题。最后我们做了一个临水搭建的几百平米的竹楼,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竹子不但可以作为材料来使用,而且竹子的形态也具有很好的设计参考价值。我们搭建出竹楼之后,在做栏杆时,取竹子之形,用PVC管做出竹节的造型,一节一节地插,最后出来的效果也很漂亮。虽然是替代的,但是游客不会说“材料替代”的漂亮,而是说“竹的形”很漂亮。其实竹子在很多地方都有运用,很多餐饮店后面有一排小竹,用竹子来营造“雅”,有竹则雅、无竹难居。一阵风吹过来,蛙鸣、水声,加上风吹竹林的声音,营造出的空间意境是非常到位的。

赵学强:刚才各位提到了一些关于竹子的看法,其实对于竹子的情怀可能自古以来就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面去了,而且我们的生活经常与竹发生关系。比如我今天中午吃的汤里面就有竹子,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园子里也有很多竹子,我坐的椅子也是竹子做的。那从大的层面来讲,我们如何将竹文化与形式更好地结合起来?各位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或者好的理解?

张华锋:我们曾经有一个项目是设计人民大会堂的四川厅,当时很纠结,到底哪些元素能代表四川的特色?其中有芙蓉花、竹子,还有熊猫等。我们习惯于赋予某种植物一定的抽象意义,举例来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看起来很雍容华贵。但是竹子出身寒门,生命力强,在即使很恶劣的环境下都可以生长,所以可能在一些人们的心目中竹子代表一种清贫。当时关于材料选择方面存在有很大争议,但是最后还是把竹子舍弃了。我想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和它在国人心目中的印象中有点清贫,而非雍容华贵。因为有很多人的心态是追求雍容华贵的。陈秋汐:其实在文人意识里,竹子虽然看似清贫,但是它也有非常清高、高雅的气质,所以才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

赵学强:竹贵在有节,节就是气质、气节,所以竹被比喻为谦谦君子。刚才大家说的,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不管竹子代表清贫也好,或者贵在有节也好,因为中国文化具有很深远的发展历史,所以人们对竹子的看法具有多样性。从当下来说,竹子是目前公认的比较环保的材料,受到很多崇尚环保人士的喜爱。但是我们今天也听到一些负面的声音,说它没有红木、楠木名贵,或者没有黄花梨更具有皇室的气息。在各位的设计过程中,你们怎么去定义这个材料,或者我们根据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怎样的文化气质?

华翔:刚才大家说这个,我突然想到另外一种也是非常能够代表中国的东西,中国功夫,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为什么中国功夫到现在发展得或许还不如跆拳道?就是因为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赋予它太多文化的东西,比如打八卦掌的时候必须要把它和八卦联系在一起。其实武术最早是为了最快时间击倒对方,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强壮。所以在国外,他们的设计师用竹子做设计的时候,更多地是看重材料的本性,而我们则考虑太多文化性的东西。不仅是我们,包括我们面对的客户,都会带着一种崇敬或者说是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这种崇敬的心态去看待竹子,这会很大地束缚我们的思维。有一句话叫:东方重礼,西方重人。其实西方的现代设计更多地讲求人的舒适性,讲究人体工程学,而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代的家具,我们更多讲求的是“正襟危坐”,或者说一种礼仪。老外讲究的是设计之美,比如我们看一些奢侈品品牌,可能它用的不是牛皮,而是仿皮,但是后者的价格会超过前者。而中国人选择衣服、家具等等的时候,更加看重的是材质而不是设计。就像刚才说的,不管再怎么做,如果这个东西是竹制的,或者藤编的,那肯定是卖不过红木的,因为材质的价位摆在这,红木多少钱,竹子才多少钱。如果想要把竹子这种材料更好地发扬光大,那么设计师要更多地考虑设计的价值。如果只是一味地在空间里还原竹子的形态,那么它永远是一个廉价的装饰品,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

赵学强:西方的设计师也好,建筑师也好,是把材料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中国人看到竹子就联想到雅致、谦谦君子、气节、卓而不凡、正直等词汇,其实这些也是好的。就是说西方的设计满足了眼睛的愉悦,而中国人对待竹子的时候,除了眼睛的愉悦,还享受心的愉悦。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更深层次的考虑,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去表达,让竹子既养心,也养眼。有人曾经说产品不会传播,而故事可以。历史上有许多钟情于竹子的文人雅士,包括现代的一些爱竹的人,他们对竹子或者竹子衍生品的钟爱其实是代表了一种文化,或者说高尚的方向,这种由他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不是也可以对受众产生影响?比如我的办公室里只种竹子,没种过别的,我感觉到的是我每天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可以给我的创作带来很多的灵感。我们身边有很多与竹有关的人和物品,是不是也在传达着类似这样的信息。还有我们的设计师怎么把这样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商品,我觉得这算不算是未来在设计上我们可以探讨的一个方向?

王虎:我们曾经设计过一个小别墅,业主非常喜欢竹子,记得客户告诉我说,再过几年你到我家里来,会发现竹子有变化,颜色从半青到雅黄,这个竹子会变得独一无二,充满人文气息。也就是说竹子在色变的过程中,会受到空间中的人的影响,结合并融入他自身的一些气息。就像玩玉石时间长色变的道理一样的。这是他当时教我的一句话。

陈秋汐:你们激发我对竹子有一个新的认识,对于任何材料,作为设计师你怎么用它、理解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很重要。像西方的和日本的设计师,他们的理解很透彻,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然后借由材料达到目的,从而进入每个观者的心里。我个人觉得要研究在材料属性的背后,你要表达什么,这样才会让川内也好、国家也好,利用竹做出能与世界审美接轨的设计。传统的方法只是运用了材料表面的功能,没有用到内核,内核是什么,就你赋予它的价值,你要去寻找这个内核,材料只是工具。

赵学强: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任何工具有它的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尽可能地把它的优点放大,做到极致,而文化其实是我们去表述的一种工具或者手段,它是为我们的设计服务、为设计加分的,你想说的是这样一个意思吗?

陈秋汐:对,还可以更宽泛一点。比如这个玉我戴了几年,色泽完全变了,变得很润、很透。竹子也是一样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力的,关键看你怎么赋予它适合的价值。

当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这种所谓形似的符号的时候,至少它会在市场上起到一个作用,就是影响更多的人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我们去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并不是要把他们的设计带回到国内来,而是把他们几百年来对美学空间、对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学到手,这样才能全面而理性地把我们的传统进行传承和创新。

赵学强:下面我们进入另外一个话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地增长,我们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开始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思考。这几年我们看到设计师们在设计中用到了很多的中国文化,当然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的作品出现了大量的元素和符号的堆彻,更多的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各位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

周炯焱:我今早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很短的段子,一个人去问大师,说我这个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我怎么教他都没用——我觉得这个孩子就像这些设计师,内心想学好,但是还未转变过来。后来谈到以身作则的时候,大师问他用过复印机没有,他说用过,大师又问如果复印错了,你是改复印稿,还是在电脑里面改原稿?他说我当然改原稿——所以就设计行业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把中国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东西传给你的下一代。如果不好好对待,那么以后的人就只看得到“错误的复印稿”,越来越错。所以,我觉得从我们的媒体、设计师、教育部门到政府都重视,我们一起去做,它就会越做越好。

张华锋:刚才赵老师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现在我们中国的设计师只注重形,而不注重神,或者是比较具像的表达方式,我觉得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看到首先大家是认可中国传统的,这很重要。我们成长起来以后,去趿收一些外界的东西,再结合我们的传统文化,百花齐放,有什么不好呢?赵学强:其实别说这些孩子,我们从业20多年了,自己前面也是画了很多符号。但是在设计中慢慢地使用所谓的符号,通过浅表、具像性的了解之后,逐渐受到它的影响,开始深刻地理解它的文化内核。我想,当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这种所谓形似的符号的时候,至少它会在市场上起到一个作用,就是影响更多的人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这是不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首先要有,浅一点,差一点没关系,我们毕竟开始往这个方向使劲了。我还注意到另外一个情况,就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在不断地交融,我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人,可能左手拿的是咖啡杯,右手拿的是普洱茶,一前一后喝到肚子里去。那么在这种文明进程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师面临另外一种责任,就是如何把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从而设计出一个新的属于当代人的中国设计?

陈秋汐:研究当下的生活方式。在空间的设计中,我会跟客户沟通,定一个调性去表达客户想要诉求的东西。这个调性是某些传承也好,某些意境也好,都是围绕当下的生活方式,而且是真实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和当下的审美、客户的审美结合起来的。赵学强:又契入到设计上最重要的一个话题了,设计来源于生活,超越于生活,其实一切设计都为生活方式服务。中国人现在的生活方式其实已经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可能大多数人处于一种迷茫期、混沌期。我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形成属于自己的一个状态?

王虎:前段时间我加入了一个课题叫做:中国建筑与德,也就是研究中国的古建筑和道德的关系。写这篇论文,我现在结不了稿,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的文化水平不够。我们中国的文化有很多内在的东西,包括梁、栋等等这种造型,虽然那个形式我们看着也漂亮,但是它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支撑点在哪?我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身修养如果达不到一定厚度,那么就算借鉴和吸取别人的优点之后,想把我们的中式文化进行升华,却发现我们的肚子是空的,厚度不够。记得以前看过一篇论文,面对一副很好的山水画,很多人别说到“看山非山”的境界了,只是看画表其意都不理解,那么何谈去升华和运用呢?所以要想把现代和传统相结合,首先得理解传统文化,之后我们的心态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变化。

华翔:中式文化讲顺势而为,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设计行业的发展。我们现在处于发展的阶段,或者说是初级阶段。我始终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且理性地传承中国文化。拿中医和西医来举例,古时候有李时珍,华佗等名医,但是他们也会遇到瓶颈。所以现在很多大公司借助西药的病理学到分子学等等知识,回过头对我们的草药进行研究,去掉它不好的成分,把好的保留下来。我想设计也是这样的,我们去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并不是要把他们的设计带回到国内来,而是把他们几百年来对美学空间、对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学到手,这样才能全面而理性地把我们的传统进行传承和创新。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要多学、多看、多问,我相信实现所谓的民族振兴只是时间问题。在八九十年代,很多客户不懂美式、欧式或者新古典;但是现在他们有些人去过的国家比我们多,他们分的清楚什么是美式什么是法式,包括18世纪的法式和19世纪的法式有什么区别,等等。这种进步对设计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因为我们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做设计。当这个社会的需求在不断提升的时候,反过来对我们设计人来说也是一种促进,这应该是一种共同的进步。经济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文化的繁荣就是必然的。

赵学强:说得非常好。刚才华翔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我朋友院子里的一片竹林,不管刮多大的风竹子都不会倒,很柔顺,风过之后继续茂盛生长,这就是顺势。就像吃饭,肚子饿的时候我先吃肥肉,然后我想尝一下冰淇淋,也想尝尝洋快餐,吃了一圈,最后发现还是自己家的饭好,还是妈妈煮的东西最美味。我们回头来看看今天所讨论的这些内容,其实我们是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所以文化的回归是必然之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非常多璀璨的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一直在持续地影响我们,也会逐渐自然地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