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数学的应用,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关键词]

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应用能力;人教版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学科,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诸多数学问题,可以说,数学来自于生活,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过于强调数学定理与公式的地位,割裂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致使学生难以把握知识与实践间的纽带,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更不善于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呼唤数学的生活价值,期待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此进行探讨。

一、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应用兴趣

生活无处不数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蕴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生缺少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创设生动的数学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搭建起一座数学与生活相通的桥梁。首先,应引导学生开启“慧眼”,主动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故事创设导入情境的方式,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学习开始时,教师讲述这样一个事例,“昨天晚上老师路过菜市场的时候,听到一位阿姨在和蔬菜摊主还价,豆角一块五一斤,阿姨想买三斤,让摊主给她算便宜些,五块钱三斤给她算了,摊主不语”。事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还未能反应过来,但略加思考后,学生便明确了事例的重点,教室里出现了清脆的笑声,此时教师可请学生进行解释。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阿姨想买三斤豆角,一共是四块五,如果算五块,还多花了钱”,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成功导入了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教师也可以再接再厉,对学生的意识进行引导,“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平时也要多多观察,多多发现,将有趣的数学故事分享给大家”。

其次,应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于生活的教学引导,万变不离其宗,数学思想涵盖甚广,并且简洁精辟,诸如转化、分类、数形结合、整体思想等均可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不知该从何入手推导其面积公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一内容与之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做对比,学生发现似乎可将圆沿半径剪开拼接成长方形进行计算,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验证猜想,经过试验,学生发现拼接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即为圆周长的一半,宽则是圆的半径,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在这一公式推导过程中,运用了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可侧重于数学思想的深化,“同学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会遇到不知所措的情况,这种情形下,不要过于担忧,仔细回想已有知识经验,将新问题划分为一个个小的部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通过类似总结,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其数学应用兴趣也得到有效激发。

二、巧妙设置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在学生数学应用兴趣得到激发后,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体会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逐步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规则形体体积计算方法,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情境拓展,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钥匙、马铃薯、橡皮泥等,让学生思考一下如何计算此类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交流。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一些设想,如将烧杯内装入足以覆盖物体的水,将物体浸入水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即为物体的体积;而橡皮泥、马铃薯这类物品可将其分割成规则的小块,比如说每一块一立方厘米,边角位置达到半块的算作一整块,不足的则舍去,然后数一共有多少块得到物体体积。在这一讨论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教师应对其表示肯定,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方案是否可行。而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像纸页这类物体无法采用分割法与转化法,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到与分割法相对应的叠加方式,即将大小、规格相同的纸页叠在一起,构成一个长方体,测量其长、宽、高,计算体积再除以纸页数,即可得到一页纸的体积。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处于领路人的位置,学生依靠所学知识经验自主解决生活情境问题,数学应用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与此同时,教师应合理设置课后练习题目,尽量以生活问题为背景,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测,计算教室的面积,可以多人协作,记点测量,而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按照比例绘制一张家里的平面图,在其中标注每个房间的长、宽以及总面积。这种有趣的作业形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将数学意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实例是丰富多彩的,在学生对此产生兴趣,有了意识后,教师可考虑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小数混合运算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预习,寻找一个与新内容相关的生活小例子,在课堂上交流。学生积极响应,在课堂上展示了多样化的例子,包括药品说明书、超市购物单等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题目,例如药品服用说明中提到一日600至900mg,分3到4次服用,小儿遵医嘱或依照体重6至8mg/公斤给药,药品规格为200mg×50片,学生经过分析发现服用量最少的情况下一次吃一片,一天吃三次,而最多一次1.5片,依据不同病人的身体状况合理用药,不仅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其行为能力与思维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可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简单统计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如小区内居民的水利用情况、小区内树木绿化情况、学校周边的商店分布情况等等,学生需要自己设置问卷、查阅资料、奔走调查,而后制成统计图与统计表,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势必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而面对这些问题时,他们将用数学思想去考虑,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现数学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此外,还可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实现数学的工具作用,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学习时给出这样一组数据:我国机动车年污染物排放量可达4709.8万吨,其中,一氧化碳占72%,碳氢化合物占8.5%,颗粒物占14.8%,其余为氮氧化物,问学生可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学生经过计算,得到每一种污染物的具体排放量,教师则可展示如此庞大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多么巨大的伤害,可结合图片与视频短片展示雾霾、酸雨、臭氧层空洞等严重环境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进而树立节能环保的理念,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地球大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应用的习惯,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能力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郭会兴.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5(9).

[2]祝相宇.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的探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25).

[3]赵爱兵.浅谈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