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馆藏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馆藏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艺术,为后人留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对于这些文物的收藏与研究,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青铜器就是中国文明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博物馆作为保存、陈列、研究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的机构,具有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双重社会功能,担负着发现、收集、研究文化遗存并最终服务于全民社会教育的重任,馆藏青铜器是博物馆收藏的一个重要单元。

青铜器是合金金属,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最初人们发现的是天然铜块,并用以锻打成小件工具和装饰品,后来人们才逐步发明了冶炼技术。天然铜和早期冶炼的铜一般比较纯,颜色为紫红色,这种红铜质地软,熔点高,溶液黏性大,不宜制作容器。后来人们发现,在冶铜时掺入一定比例的锡或铅,不仅可大大降低其熔点,而且还可增强其硬度,由此便产生了青铜。这种合金青铜熔点低,溶液流动好,便于制作容器,而且合金铜的光泽度和耐腐蚀性均大大优于红铜。

文物出土前往往在地下埋藏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由于文物在地下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受地下水和土壤中各种化合物的侵蚀,有的因墓穴的塌陷、地层变化、挤压撞击等因素的影响,也有的文物在出土后在转运和展出中被损坏,为了保证文物展出的完好效果,都要对有损文物进行修复保护。青铜器修复应严格遵守文物修复原则,根据每件文物的破损程度制订相应的修复方案。

一、文物修复

本人修复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窃曲纹附耳三足鼎盖,鼎盖高5.8cm,直径30cm,盖已断裂,而且器物已经变形,有残缺。按照文物的修复要求,要对它进行整形、焊接、配块、做旧,把它修复成为一件完好无损的器物,还它的历史真面目。

青铜器的整形方法,要根据器物的腐蚀糟朽的程度、铜性、造型特点、变形程度以及器物材质的延展性、弹性、可塑性等诸因素,来确定每一件器物的整形方案。

青铜器窃曲文附耳三足鼎盖器形为圆形,根据器型和变形的程度,决定采取绳捆、钳夹的整形方法把器物变形的部位复原过来。

青铜器窃曲纹附耳三足鼎盖的焊接工作是采用一点一点往下焊接的方法,就是从裂缝顶部开始往下局部对齐一点焊一点。这样焊接就可以把裂缝局部细小的变形部位整过来。

补缺配块工作首先需要翻制模具,模具翻制要根据具体的需要来决定模具的翻制方法。青铜器窃曲纹附耳三足鼎盖上窃曲纹是有规律的环成一圈,花纹一致,翻模只需在缺块旁,找一个与缺块周围花纹清楚且纹饰一致的地方翻制模具,然后进行浇注、配块,配块做成后,就开始往原件上粘接,对齐花纹。

做旧,是青铜器修复技术性较强的工序,一件文物修复是否能达到逼真的效果,做旧效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青铜器窃曲纹附耳三足鼎盖的表面是熟旧,盖内是生旧这两种做旧的方法是不同的。首先,用酒精稀释后的漆皮汁和所需做旧的各色颜料,调成做旧所需的黏稠漆泥,用小刀将漆泥填抹在焊接、粘接、配块时留下的凹陷处,将凹陷处填平,然后用漆皮汁往焊接和补块上涂刷,给做地子底色做好准备。因鼎盖的表面有光泽,俗称“熟旧”,所以采用硝基外用磁漆调和各色颜料做旧。根据旧色的不同,调和各色颜料用毛笔涂抹在做旧处,使其达到与周边旧色相吻合的效果。之后,用漆皮汁调和黄土面在上面做上一点土锈,这时鼎盖表面的做旧就完成了。鼎盖的内部是生旧,做旧时采用漆皮汁调和各色颜料做旧。先做高锈,就是青铜器上各种颜色不同,高低不同的锈,高锈做成后,进行随色做旧,达到锈真的效果,做旧就结束了。 br>

剑,是古代手持或佩带,适用于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之兵器。剑是由身和茎两部分组成。剑身中突起处称“脊”,脊两侧坡状称“从”,锋刃部谓“锷”,茎端为“首”,身与茎之间是护手用的“格”。

越王剑就是为了文物展出效果而进行修复工作。越王剑长64.2厘米、宽4.6厘米、格宽5厘米。此剑在剑身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一道裂缝。

越王剑身上的裂缝就是在靠近格的地方。在修复前通过对剑身裂缝处的仔细观察,发现此处曾经修复过,因焊接不牢,而产生了断裂,在修复中发现,剑身断裂处曾是破碎的几块碎块焊接而成型的,这次修复裂缝,需对以前的剑身碎块进行重新整形对齐焊接牢固,然后再对缺损不齐处用锡块焊接补齐,最后,用各色做旧颜料对剑身进行做旧复原。通过修复让游客在观看展品时无法发现越王剑有损伤过的痕迹,保证了展览所需要的展出效果。

二、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中因文物种类繁多,无论是传世品或考古掘品,都分别在大气中、水中或地下历经各种不同环境。藏品保存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文物本身的质地,更取决于它所经历的环境。

文物保护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对已损文物的抢救,二是要做好预防,即创造一个良好的收藏环境。文物的收藏环境,应有益于文物的保存,让文物在修复、陈列、研究、鉴定、运输中各个环节里,使文物都处于一个适宜的环境中,维持一个使文物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防止文物的损坏,把保护工作做在文物损坏之前,摆脱文物修复工作者的被动局面。

文物保护要对文物的生存时间、空气、温度、湿度等诸多因素进行考虑,它们对文物安全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时间:指文物的年代。年代越早其损坏的可能性就越大。空气:指存放文物周围环境。空气是否新鲜,文物周围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受污染的空气会对文物产生直接的危害。温度、湿度:指文物所保存的对温度、湿度的控制。温、湿度的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文物产生变化。

青铜器是铜、锡、铅三元合金体。它的最佳保存温度是21℃±2℃。湿度是35%以下。如在潮湿、盐、碱或含氯离子环境中极易产生强烈的电化学腐蚀。青铜器在不同的环境里受到的侵蚀不同,因而所产生的锈色也不同。绿色锈蚀:青铜器在地下受到含有碳酸盐的水分侵蚀而生成的盐基式碳酸铜。蓝色锈蚀:青铜器在较为干燥环境中,受氧气、碳酸和水汽的作用而生成的一种盐基式碳酸铜。红色锈蚀:青铜器受氧化作用而生成的氧化亚铜。黑色锈蚀:青铜器在地下生成的一种氧化铜。对青铜器影响最大的锈蚀就是氯离子的存在。也就是被文物界称为“青铜病”氯化亚铜。它为淡绿色粉状锈,它能在青铜器中不断扩大、深入,直到器物溃烂,所以,对文物保存的好坏,对其相适应的温、湿度的控制是文物保护中的重中之重。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尤其是一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体现了某一时期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这就需要文物修复工作者对它进行有效的修复与保护。文物修复保护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文物进行修复与保护的方法,使中华悠久历史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