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建筑空间与人类行为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建筑空间与人类行为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启示生长在浮躁社会环境中的新一代建筑系学生明确建筑意图为目的,将人对空间的需求、空间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和设计师怎样将空间语言明确的表达作为探讨的话题,用现象学的方法举例论证了空间设计需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得出建筑师对未来空间的构思是要与时俱进的、因地制宜的、基于人类行为学心理学而再创的艺术。

关键词:心理学;行为学;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

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人聚居,你就能发现使用空间的支配规则,这些规则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既反映了我们心里最深层的需要,又反映了人类的特点。现在,我们使用的空间大多数都是由建筑师,规划师,室内设计师等设计的,他们力求给建筑物赋予某种能够表达的灵魂,而将“建筑”与“建筑物”区分开来。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colas Pevsner),一位多产的建筑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中,他不仅对这两者作出了明确的划分,且极端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自行车是一个建筑物,林肯纪念堂是一个建筑。”也就是说建筑物只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标志、传意、象征功能时,才是一项艺术作品。它立足于人的心理,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支点上与人类活动互相转化,这时,建筑和城市的空间便成为了一种可以容纳、分解、促进、颂扬人类行为的容器,而非仅仅是提供实用功能。

1 个人行为与空间

建筑师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是建立在“人是在一定的建筑环境中活动的”基础上的,着重于对建筑环境和人之间的总体把握。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涉及到心理学及环境科学的新的分支领域――环境心理学。建筑本身是静止的,但建筑设计是以人为本的,人类才是环境中的主体,是活动着的、包含外显和内隐两方面积极活动的因素。然而我们常常在关注“功能”的过程中忘记了活动这一重要的设计依据,忽略了人的行为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说,行为是功能的升华,对行为的分析研究超越了对功能的一般化分析,这包含更多的个体性格,如职业,年龄,性别,个性等。

1.1空间的可给予特性

对自然因素的需求是个人行为对空间的最基本需求,对地理因素,生理因素等自然因素层面的考虑是创建一个合理舒适的空间的必要条件。一个好用的建筑空间,是基于对自然因素的贴合的,是基于气候,地形,日照等等自然条件等场所条件进行建造的。同时,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于环境也有不同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人们对其生活方式和居住空间营造的认同感,人们对文化的共识常常可以形成建筑风格,这才形成了建筑的地域性差异和建筑时代感。要做到让空间支持人们的行为与生活,首先要主动的去接受和适应人们的生活。再次,基于欲求的个人行为对空间的需求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的同时,伴随着人们越来越愿意在自己的领地中展示自己的特点成为了现今对空间设计最突出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空间使用者愿望与其他人产生的距离,个人的使用习性、偏好和性格表达等等。然而个人的欲求是受原始欲望驱动的主观行为,探讨人的心理,创造一个能够引发并有助于人格化的空间才能使建筑空间具有可识别性、标识性。这要求建筑师应尽可能的与处在建造环境中的人进行沟通,总结建造空间中的使用者对空间的需求,将空间塑造成能够使人在其中产生愉快的自觉的媒介。

1.2 建筑空间下的行为设置

在日常生活中,人有“潜意识方式”,虽然到现在为止,那些建筑师元老们也没能做到没有误差的调查人们对建筑的期望,但人们的行为的确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并且这些潜意识下的规律可以通过对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导,建筑实际上“潜在的”启示了我们的行为。这便是建筑空间对个人行为的影响。首先,由于建筑的功能倾向不同,因此人们在其间的使用方式也是大相径庭的,以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为例,居住建筑是面向少数人或者私人的,人们对这里的要求是舒适,温馨,私密,自我放松,愉悦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如图一)人们需要有“回家”的感觉,有一小块属于个人的领地。而公共建筑迎接的却是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的不同人群,更要求完善的无障碍设计,紧急疏散设施,良好的集体环境,使用者需要明确的通过导向到达目的地,并保

图1 证交谈、对峙、陪伴、存在等人际关系的妥善实施。这就是为什么公共建筑的大门总是清晰易找,而大家不言的从这里有秩序的进出。再如人们进入菜市场,紧张匆忙的心情随之而生,进入公园则顿时感到精神放松,坐在教堂里势必要低声轻语。因此合理的建造空间,可以使人们理解并有序使用这些设施,避免不安、拥挤、资源浪费等一些不被预期的情况。第二,不同的服务对象在使用建筑空间时,个人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老人、幼儿与成人,这三类人根据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在同样空间中的回应也不尽相同。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等这些人最基本的构成因素,也为建筑师的设计加大了难度。例如:孩子们对空间的要求往往带有些娱乐性和神秘色彩,这些特点极大的满足了孩子们对新事物的探求欲望,但是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充足的阳光,舒适的休息座椅可能是他们更关心的。设计者在工作中要了解使用人的要求及研究其行为模式,而在许多其他场合下,设计人不也是充当着住户、顾客、读者、游人等角色吗?适时的将自己作为使用者的一员,利用身临其境的换位思考模式来进行设计,往往可以达到较好的为使用对象服务的效果。

2.空间角色

好的建筑师不仅可以使用空间的游戏法则使个人得到满足,甚至可以将建筑看作是一盘有把握获胜的棋子,他们动用一些深远的谋略使人们在其中获得各种感受,如愿意交谈或隐藏自己,用他们对心理学、社会学、科学等知识使关注点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即人与人的关系。

2.1空间关系学

设想一下两人对立,或是在进行一次谈判,这时,这两个人正处于“互动对峙”,他们正在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所处的状态,很显然人们可能很希望这种对峙发生在面对面的的桌子前,而如果你给了他们一个舒服的双人沙发让他们并肩坐下,任谁都会顿时感觉别扭。而两个朋友一起聊天,喝咖啡,享受阳光时,他们会更愿意座的近一些,坐在相邻的桌子两端或并排位置上,他们之间长时间的友谊会将彼此观察这一希望变淡,代替之的是用同样的角度来看待所处的情形,我们称这种“陪伴模式”的人际关系为“合作”。最后,我们更加需要设计一种普通的角色关系――“共存”。当两个大学生在图书馆内同一张桌子前坐下,或是两个不认识的人同时在候诊室里等候,这些人之间就产生了“共存”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最完善的解释为一种互动空间安排,尽可能的减少接触而采用对角线方式将两人分离。我们常常向某个已经坐在桌子前的人发问:“这里有人坐吗?”同时指着斜对面明显是空着的座位。当此人勉强回答:“没有人。”的时候,表明他接受了入侵。这意味着空间的新占据者会尽可能的寻找能够保持他们与其他占据者之间最大距离的座位。建筑空间关系这一门学问看似有很多规则,却是由人类生活自身产生的,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感受过,每日身处其中,从感受和观察中思考是获得这门学问最直接的方法。

3.表达语言和感知语言

空间是具体的,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含义丰富的建筑语言表达它。但这语言却是隐晦的,模糊的,它不像文字或电影那样直接清晰,建筑的语汇甚至通过拍摄照片的方式来表达都不那么尽如人意。这就是我们学习建筑的人为什么要作出模型给其他人看,为什么想要评价一幢建筑时,如果没有亲自体验就相当于没有话语权。

3.1建筑师语言

实际上,空间参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式有些不易言表,这便是很多人不能明确的说出在某个特定空间下的感受的原因,人们往往不能在没有学习过”建筑师语言”的前提下,准确地衡量一个空间的设计质量,这使得建筑师常常对他们的客户提出的设计要求感到无法正确理解,或者客户叙述得过于具象(我喜欢某家餐厅的吧台设计等..)使得作品不得不遭遇抄袭的尴尬。

无论建筑师,设计师,景观师或者是室内设计师,都要去探索”普通人语言”。这些语言也许不光是指人们说出来的,而是在人类的行为活动中发现的。这些人们对空间的回应才是我们在今后的设计当中值得关注的学问,也是走进一家新建筑中,用来评价建筑空间传达信息的重要标准。这要求我们在设计中尽可能细致的考虑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年龄层等诸多的使用者习惯,曾经,有使用者称对建筑师的感觉是:“他们可以将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设计中想象的生活截然分开。”现在,我们该为减少这样的评价而做出努力。

结语:

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空间创意层出不穷,建筑行业飞速崛起,而我们当下要做的,不是“好做建筑”,是“做好建筑”。建筑不是建筑师个人的纪念碑,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晶和实施对象。我们作为即将步入工作的建筑学院学生,应能够使空间的表达不拘泥于形式,看清一个环境下的优点和缺点,充满对未来的构思。我们并不指望建筑能够完美,只是希望可以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减少武断的建筑。

参考文献:

[1] 孙 莞,基于个人行为对建筑空间设计研究[C]。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02):18-23。

[2] 周增现,当代科学语义下基于个体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C]。天津大学,2012(07):45-46。

[3] 胡仁茂,大空间建筑设计研究[C]。同济大学,2006(09):38-41。

[4] 曹灿景,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设计[J]。科技信息,2009(11):23-25。

[5] 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绢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