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尝试和做法。

关键词 化学教学 问题 思考 探究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中要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教学场,给思考创设良好的情境

思维从问题开始,学习的发生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创设情景问题,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从而有效汲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精心设计问题引入,吊起学生的胃口。例如在开始胶体这一章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入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小轿车开始进入我们的普通家庭,同学们都知道汽车发动机仓里有一个电池用来启动汽车,普通轿车用的是铅蓄电池,使用过程中由于电解质溶液的挥发,如果不及时补充汽车就会启动不了,而高档轿车都使用的一种免维护胶体蓄电池则没有这个后顾之忧,同学们想知道这种胶体蓄电池为什么可以免维护吗?学习了胶体的知识后我们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教学中经常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时尚用品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作为素材,设计出让学生渴望知道的悬念,诱导学生由疑问到思考,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所学的课题“入境”。

又如,在高三复习铜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来启动学生的思维:2004年6月,我国西安市一西汉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锺,考古学家发现里面有液体晃动,经开封查验后从中导出52斤西汉美酒,专家们认为,西汉古酒清澈透明、酒香浓郁,是迄今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是中国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请学生根据这则新闻材料思考:①西汉古酒会是什么颜色?②这酒还能喝吗?学生们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经过思维发散,纷纷回答:由于漫长的时间铜离子会溶入古酒中,这酒很可能是呈绿色,再联想到重金属离子能使蛋白质变性,学生们都认为古酒是不能再饮用了。这样不知不觉就复习了铜离子的颜色、毒性等知识,然后我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集中思维将铜元素的其他性质一一回忆、例举出来,取得了良好的复习效果,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愿望。

二、要让学生的思考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问题情境设置好之后,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作为课堂导向的教师不能自问自答,也不能问得太多、太深,否则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就会无所适从而消化不良。对学生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思维障碍要及时加以合理引导,否则思考过程就会中断。

在进行“氢氧化铝的性质”教学时,我向学生提问:“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在医疗上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哪一种治疗胃溃疡的效果好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找不到思路,思考处于僵持状态,于是我又将问题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①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与胃酸反应的原理是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③什么是胃溃疡?根据反应原理服用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对胃溃疡患者的影响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阶梯式的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使他们能够明确思考的方向、学会思考的方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鼓励思考,给学生的思考结果以积极的评价

要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敢于思考、敢于质疑。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尽可能地创设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问题情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加思考、都会思考,尊重认真思考的学生,对给出正确的思考结果的学生给予充分鼓励,使他们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从而保持不懈的学习动力,而对思考结果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学生也不能一概否定,请他们重新再想一想,鼓励并告诉他们:只要肯动脑筋思考就是好学生,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而在于能够善于发现新的问题。

一次实验课上,我问学生:如何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用盐酸来鉴别”,一个学生脱口而出道,话音刚落便引来其他学生的一阵笑声,听到笑声,这个学生也意识到自己回答“错误”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看到这情形我并没有马上评价他的想法对错,而是鼓励他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是你得告诉我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接着我就要求所有学生都来思考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们便有的埋头沉思,有的动手做实验在观察气泡产生的速率,有的则一脸茫然……“老师我发现了”,又是刚才这个学生,由于兴奋脸涨得通红,“用盐酸可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试管温度升高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试管温度降低”。我赞许地向他点点头说:“你说得完全正确,而这一点平时恰恰都被我们忽略了。” 接着其他同学也都验证了这个现象,我便继续提问道:“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象的呢?”学生们经过短暂思考后马上得到了正确答案: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是吸热反应。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如果经常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对持续性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动力。

四、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

单纯的模仿与记忆不是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探索、思考,求得问题解决,并获取知识,形成观点,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一次进行浓硝酸与铜反应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得到干燥的二氧化氮气体,我采用浓硫酸做干燥剂,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反应很快开始,二氧化氮气体也顺利产生了。“老师,你的装置是否有问题?二氧化氮经过浓硫酸后不见了。”一个学生问道,我定睛一看,确实如此,集气瓶中一点颜色也没有,我不禁楞住了,神情有点尴尬,但我很快就镇定下来,心里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机会。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经过认真思考后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反应装置漏气,有的说二氧化氮与浓硫酸反应了,有的说二氧化氮溶于浓硫酸中。接着我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去验证这三种情况。第一组学生利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对反应装置的各个结合处进行了检查,试纸不变色,空气中也没闻到刺激性气味,排除了第一种可能,第二组同学从氧化还原的角度,理论上排除了浓硫酸与二氧化氮反应的可能,这时第三组传来了欢呼声,一个同学将浓硫酸注入水中稀释时,溶液变成了黄色,烧杯中产生了无色气体,气体很快又变为红棕色,往烧杯中投入铜片后,铜片表面产生气泡,溶液也变成了蓝色,“二氧化氮气体能够溶解于浓硫酸中,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氮气体”大家兴奋地记下了这个通过自己探究而得出的结论。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让课堂充满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结束语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才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