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关联标记的偏误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关联标记的偏误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汉语中句子有单句复句之分。复句是指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分句的句子。跟单句相比,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或是因果,或是并列,或是转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掌握好复句有利于汉语的准确表达,复句的组合离不开关系词语的联结。汉语中的关系词语多种多样,联结不同的语义关系,本文基于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汉语学习者关联词使用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关联词语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 教学方法

复句有不同的分类类型,邢福义本的《现代汉语》根据分局之间关系的不同把分句分为因果类分句、并列类分句和转折类分句。每一类分句下再进行细分。关联词语的习得既与词汇相关,又与语法相关,语法的习得是建立在词汇习得的基础上。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关联词语的使用并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导致了汉语学习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出现使用过于单一以及初级学习者使用中的一些偏误现象。

一.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

在汉语学习者的词汇系统中,通过使用频率的观察发现,和汉语母语者相比,一些关联词的用法存在使用过多或者使用过少的情况,使用过多可能存在泛化或所掌握的范围小,使用过少可能是使用者对该词的用法掌握不够熟练。这里引用邢红兵《中介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对比分析》中有关中介语词汇的数据,统计的数据来自其收录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其中汉语词中连词的数量为302,而中介语中连词的数量只有141,不及汉语词的一半多。再据其词的平均使用次数来看,汉语词中连词平均使用次数为89.42,而中介语中连词平均使用次数为106.21,这就说明连词的使用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泛用情况。

通过对HSK语料库的调查发现,找出了三种类型复句关系的代表性关联词,也就是汉语母语者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学习者对于关联词语的使用存在着不平衡性,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因为、所以、但是、虽然、如果、而且等,出现频率较低的有:以便、接着、尽管、既然、就是说等。

由此可以看出高频词中,口语词占优势,使用频率较高;书面语词使用频率低或者没有使用。赵金强调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既会“说的汉语”也会“看的汉语”,既可以进行口头言语的表达,也可以进行书面语言的表达。

二.关联词语使用的常见错误

1.关联词的搭配

一些关联词语经常搭配使用,同时出现,比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也可以只出现其中一个。不管关联词语是否出现在句子中,其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是不会改变的。搞清楚各种复句关系是关联词语使用的基础,汉语学习者这关联词的使用中,经常出现混搭现象,即因果关系搭配转折关系,递进关系搭配让步关系等。如:

(1)如果我在这儿刚刚得了胃病,所以不能随便吃东西。

(2)不但水、空气、土等以外,声音也许对多种动植物生长有影响。

(3)因为我学习努力,但我的成绩不好,差一点没上好高中。

例(1)句中,表假设的“如果”和表因果的“所以”搭配,例(2)句中表递进的“不但”和表追补的“……以外”搭配,例三句中表因果的“因为”和表转折的“但”搭配,都属于混搭现象,关联词的混搭会导致句子的分句间的语义关系混乱,影响句子的准确表达。

2.关联词语的漏用

由于学习者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以及对汉语关联词语掌握的不够熟练,对于关联词语的使用远不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使用的频繁。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来说,汉语中得关联词多于英语中的关联词,且意义多样,使用复杂,不利于汉语学习者的掌握。如:

(4)中国也(因为)有工作的关系来过两次。

(5)但是,在国家大事上,(如果)发生了这种事情,那就很麻烦了。

汉语学习者书面表达时使用的词汇系统在丰富性、语体特征两个方面都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在书面表达中,大量使用口语词汇,书面语词汇表达不丰富。汉语学习者的书面语表达倾向于简单陈述罗列所要表达的内容,忽略了上下文之间的语义关系,缺少用来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而关联词语作为书面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内容。

3.关联词语的多余

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为使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或者因为对关联词语意义用法的不准确掌握,在有些不存在因果、并列和转折的复句中,强加进去了表联结关系的关联词语,导致意义表达混乱不准确。

(6)我愿意爸爸幸福,所以能找到对象。

(7)他终于生气了,批评我们的打扫卫生不好,所以常常把东西丢掉了。

在这两句话中,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我愿意爸爸幸福”并不是“能找到对象”的原因,“常常把东西丢掉”也不是“卫生打扫的不好”的结果。

4.忽略关联标记联结内容的语法性质

有些关联词语联结的两个小句都要求是谓词性的,即小句的述谓性是基本条件,一些汉语学习者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如:

(8)我既太太又学生。

(9)老师既好班主任又好精读老师。

这里“既……又……”联结的两个成分都缺少谓词“是”,缺乏陈述性,因此这类句子难以接受。

5.关联词语的使用不符合各分句之间的关系

(10)我知道如此,因为这不只是我所等待的好机会,而也是他人的。

(11)不但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经常都可以从报章上看到各种意见。

(12)如果我们要或不要都会遇到挫折,挫折离不开我们。

在(11)句中,本该用表并列的“而且”,却用成了表转折的“而”,(12)句表让步关系的“无论”用成了表转折的“但是”,(13)句中,表让步的“不管”用成了表假设的“如果”。这种偏误的出现或者是由于对于上下两个要表达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弄清楚,导致关联词语的使用错误,或者是由于对所使用的关联词语的联结关系理解出现偏误,导致使用时出现内容与形式不相符的现象。

三.关系词语的教学方法

1.同义词辨析

分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不同的关联词语联结,表示相同的语义关系,也就是说,有些关联词语可以替换使用,使文章用词更加丰富。但是,意义相近的关联词语在语气、语法意义、程度等方面又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就需要进行同义辨析。同义辨析的方法可以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中丰富多样的关联标记有进一步的认识,便于他们在口语、书面语中的使用,使得语言表达更准确,衔接更严密,更符合中文习惯。

例如,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中,“但是”、“只是”和“不过”意义相近,但是它们强调的重点和使用的范围不同:

(13)他虽然个子小,但是力气却很大。

(14)这件衣服大小、样式都合适,只是贵了一点。

(15)他身体一直不太好,不过现在好多了。

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但是”出现的频率达到6338次,“不过”出现了1459次,而“只是”只有790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表转折关系的句子中,三种常见的转折关系词语出现频率的严重不平衡。汉语学习者多用“但是”来表达,但是在汉语中,并不一定所以具有转折关系的句子都能用“但是”来衔接,即使能够使用“但是”衔接,也会使句子显得不够准确,不够地道。如在例(14)中,“只是”换成“但是”就显得不是很合适。“但是”表转折,转折的程度较深,强调的重点在“但是”之后的部分。“只是”表轻微转折,强调重点在“只是”之前的部分。“不过”表转折程度再请于“只是”,是对前面所说情况进行补充说明。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关联词语的同义辨析,同义词一直都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进行词汇教学中,可以把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关联词语进行替换、辨析,以免使汉语学习者对于关联词语的使用过于单一。

2.固定搭配教学

关联词语一般来说包括四类,句间连词、关联副词、助词以及超词形式。这四类都属于虚词的范畴,我们知道虚词由于其意义的虚化和抽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难点之一。真实的语境和情景下的虚词教学是虚词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情景的设计是虚词教学过程的重点。语境包括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和背景语境。在关联词语的教学中,情景和上下文语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16)你一定要带上伞,由于天上有很多乌云。

(17)因为我经常来这里,因此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在(16)中,“由于”是表原因的,在句中“天上有很多乌云”是“要带上伞”的原因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样的说法却不能被汉语母语者所接受,因为“由于”一般放在第一个分句,且常与“所以”和“因此”配合使用,而且“由于”一般用于书面语中,但在这句话中,前分句带有口语色彩,后分句使用了带有书面语色彩的“由于”。例(17)中,应该告诉学生“因为”只能和“所以”搭配使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由于”的解释为“表示原因或理由”。《新汉英词典》中解释为because of,thanks to,owing to。如果只根据其意义和词典解释来向学生转述,所以学生才会造出如上述例(16)中的句子。同时还可能和与它相近的“因为”混淆,造出如例(17)中的句子。

3.分类归纳法

邢福义版的《现代汉语》把复句关系归纳为三类:因果类、并列类和转折类。各种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了进行情景分析,同义辨析,替换说明法之外,在汉语学习者对关系词语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掌握之后,辅以类别的归纳总结,有助于学习者关系词语框架的构建,对各种关联词语分类有更清晰的认识,使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既能明确关系词语在句中的衔接作用,又能使关联标记使用更加丰富,更加符合汉语习惯。

参考文献

[1]方绪军.影响汉语虚词习得难度的若干因素[J].对外汉语研究,2002(4).

[2]邢红兵.中介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对比分析[J].对外汉语研究,2009(5).

[3]赵金铭.“说的汉语”和“看的汉语”[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邢福义,汪国盛.现代汉语[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彭小川,李守纪,王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M].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