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新疆吐鲁番市黑岩梁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围绕黑岩梁铜金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等展开叙述,分析了该矿矿体地质特征,初步提出了该矿床的成因。
[关键词]成因 地质特征 黑岩梁铜金矿
中图分类号:P5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14-01
1、区域地质特征
区域位于塔里木坂块北缘,南天山晚古生代褶皱带的东段。其北以库米什大断裂为界,与天山中央隆起相隔,南临库米什断陷盆地,区域上以北西西向库米什断裂和克孜勒塔格(伊热达坂)背斜为主体,形成总体近东西向的构造格架。
1.1 地层
区内大面积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泥盆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D1a)和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D2a)。南东出露志留系乌勇布拉克群(Swh)。北东出露中天山元古界星星峡群(Ptx)。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下亚组(D2aa):大面积分布于亦格尔达坂复式背斜两翼。下部以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向上渐变为以碎屑岩为主。
1.2 构造
区域主体构造格架为轴向北西的库米什-亦格尔达坂复式背斜,控制了区内地层、岩性的展布。区内北西向断裂多为一级断裂,控制区内构造沉积环境,该组断裂总体走向290°,倾向北东、倾角60°~80°,具逆冲断层性质,以库米什大断裂为代表。
1.3 侵入岩
区域内发育较大面积的海西早期侵入岩。主要岩性二云母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其次有分布于库米什―伊热达坂背斜南翼及南东转折端的浅灰色闪长岩、片麻状花岗岩、斜长花岗岩、斑状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及辉长岩脉、闪长岩脉、花岗岩脉等。
1.4 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以中-低压、中-高温变质为主。变质程度低级,属(低)绿片岩相。在花岗岩接触带及其外侧由于动热变质作用叠加,变质程度增高。
1.5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1)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工作区属于吐哈盆地南缘重力异常梯度带与库鲁克塔格北缘重力异常梯度带间,处于北西向重力异常梯度带上。
(2)地球化学特征
区域上1/20万铅、铜金属量异常主要发育于下泥盆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和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下泥盆统Cu、Pb、As、Sb、Hg、Au、Mn、Zn具有高背景,中泥盆统具Pb、Zn、Ag、Ba(Cu、Au、Mo)高背景特征。
1.6 区域矿化特征
区域矿产与区内多期构造、岩浆事件相有关,成矿作用亦表现出多矿化元素、多成因类型特征。按照成因类型可分喷流沉积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化、斑岩型铜矿化、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和与基性岩浆岩有关的热液型铁矿化、与花岗岩浆侵入有关的热液型、矽卡岩型钨、钼及稀有金属矿化等。
2、勘查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工区出露地层中泥盆统阿拉塔格下亚组(D2aa),主要岩性为厚层状灰岩、大理岩钙质绢云母石英片岩。灰岩主要分布与矿区中部,厚度0.5-1公里;大理岩分布矿区西南、东南、中部呈带状、不规则状。
2.2 构造
受区域构造影响,测区构造较为强烈,地层中小褶皱比较发育,使地层出露变得比较零乱。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有两组: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北东向断裂主要表现为构造蚀变带和沿断裂分布的石英脉带;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小,仅见有小石英脉体充填。
2.3 岩浆岩
测区内侵入岩较发育,分布矿区北部,宽1-3公里。主要岩性灰绿色细粒花岗闪长岩及闪长岩脉。
2.4 勘查区物探异常特征
通过物探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及激电测深工作,工作区发现激电视极化率异常3个。
IP1异常:由IP1-1和IP1-2两个异常中心所组成,现分述如下;
IP1-1位于53~61/3―51~61/12之间,异常长500米,宽约200米,东部未闭合,北端尚未闭合,异常一般值在2.5%,其中,ηamax=4.129%,位于59/12号点。IP1-2位于4~32/12―0~28/24之间,长600米左右,宽约300多米,东侧尚未闭合。异常一般值在3.0%以上,其中,ηamax=6.129%,异常中心位于14/20号点。异常总体走向约为10°。
IP2异常:位于2~10/23―4~10/11之间,异常长400米,宽约160米,西部未闭合,异常值2.5%,其中,ηamax=5.759%,异常中心位于4/23号点。根据其异常形态,推断极化地质体为南倾。
IP3异常:位于30―34/7线,异常为等轴状,长宽均约为100米,异常值在2.5%,异常位于闪长岩中,其中,ηamax=3.8339%,异常中心位于30/7号点。异常中心位置发现孔雀石化,推断该异常为铜矿化所引起。
三个异常中,IP3可能为铜矿化体所引起,IP1异常与IP2异常位于岩体接触带附近,推断这两个异常为含硫化物的地质体所引起。
3、矿化蚀变特征
3.1 SP1蚀变带:蚀变带呈分支复合,长400米。平均宽10米,最宽20米、倾向150°-170°、倾角60°-75°,金品位0.08×10-6。主要蚀变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岩化、孔雀石化。蚀变带产于花岗闪长岩和灰岩接触带上,呈侵入接触。
3.2 SP2蚀变带:呈树枝状,长540米,平均宽18米, 倾向120°-160°,倾角50°-60°。主要蚀变褐铁矿化、硅化、碳酸岩化、孔雀石化。品位0.35×10-6。
3.3 SP3蚀变带:呈人字型长220米.宽8米,倾向120°-155°,倾角40°-60°,金品位0.29×10-6.主要蚀变褐铁矿化、硅化、碳酸岩化、孔雀石化。
3.4 SP30号含金蚀变带:该蚀变带在矿区东边,长320米,宽2-20米,倾向310°-330°,倾角70°-75°,圈出1条金矿体。
4、矿体地质特征
4.1 Ⅰ号铜金矿化体:位于矿区中西部,长50米,宽1-5米,倾向70°-80°,倾角60°-85°。铜平均品位0.36%,铜最高品位0.49%;金平均品位0.26×10-6,金最高品位0.67×10-6。主要蚀变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岩化、孔雀石化,产于花岗闪长岩与灰岩的内接触带。
4.2 Ⅱ号铜金矿化体:产于Ⅰ号铜金矿化体南西侧,并与之大致平行。长30米,宽1-2米,倾向70°-80°,倾角60°-75°,铜平均品位0.21%,最高品位0.28%;金平均品位0.12×10-6,最高品位0.18×10-6。主要蚀变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岩化、孔雀石化。
4.3 ①号金矿化体:长约40米,宽1-2米,金品位0.28-2.05×10-6。产于花岗闪长岩与大理岩的外接触带,槽内见硅化、孔雀石化、褐铁矿化。
4.4 ②号金矿化体:长30米。宽1-2米,金品位0.24-0.35×10-6。走向近南北,倾向北西,产于SP2构造蚀变带东段近南北向分支带中。
4.5 30-1号金矿化体:产于SP30蚀变带中,长200米,宽1-6米.金平均品位0.89×10-6。金最高品位1.83×10-6。处于闪长岩和灰岩外接触带,蚀变有褐铁矿化,硅化。施工一个钻孔,见两层矿化体。第一层厚度9.10米,金品位0.14-1.11 ×10-6,平均品位0.4×10-6。赋矿岩石为蚀变灰岩,岩石中褐铁矿(黄铁矿)化、硅化较强。第二层厚度3.37米,金平均品位0.52g/t,最高品位1.32×10-6 。赋矿岩石为石英脉,岩石星点状细脉状黄铁矿化,褐铁矿化。
5、找矿标志
5.1 地层、岩性标志:中泥盆统阿拉塔格下亚组(D2aa)的大理岩、绿泥石片岩、硅质岩层是本区重要的找矿标志。
5.2 围岩蚀变标志:本区矿(化)体地表以强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绢云母化、孔雀石化为特征,是直接找矿标志。
5.3 物、化探异常标志:以铜金为主的化探异常往往指示地表铜金矿(化)体的存在,物探TEM异常的存在,可作为间接的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