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幼师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幼师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平果 531400)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旨在促进大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语文能力的提高。文章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率,通过教学活动激活经典文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的幼师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幼师人才;人文性;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20-02

大学语文课作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具有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等特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文学常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并具有鉴赏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幼师人才奠定基础。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一、小说的教学设计

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说:“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小说通过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因此,高校要重视小说的教学设计,要通过小说的阅读与鉴赏,培养大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从文学故事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传统的小说教学设计大致流程如下所示: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精析段落人物刻画环境描写艺术结构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时显得比较单调,缺乏互动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化的小说教学设计流程大致如下所示:教师线上布置任务资料搜集学生多元探究(自主探究、团队协作、任务呈现)任务展示任务评议(自评、他评、师评)成果展示资源保存。信息化的小说教学设计,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女生,感情细腻丰富,课外喜欢阅读小说。针对2014级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喜欢阅读网络小说的大学生占76.45%、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类小说的大学生占19.63%、不看小说的大学生占3.92%。可见,网络小说是高职女生的主要阅读类型,而在网络小说中又以阅读言情小说为主。言情小说多以“金钱+帅哥+平凡的女主=幸福美满的婚姻”为模式,未能给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高校要重视引导,让大学生爱读、多读、会读经典名著类小说,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在信息化的小说阅读教学中,高校教师要注重改变大学生阅读小说求新、求奇的心态,让大学生真正领悟经典名著类小说的深刻内涵。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倡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多元探究,让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及团队合作,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会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广泛搜索文字、图片、视频等相关的学习资料,会阅读到许多拓展型阅读材料,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经典小说中人物的悲喜命运、情节的一波三折、主题的深刻独到。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多元探究、成果展示,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经典小说的精髓,促使大学生在探究与交流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人物的个性特征,认知小说的叙述方式,进而掌握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性格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小说阅读与鉴赏教学更加高效。例如,教学老舍的《断魂枪》时,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多元探究,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沙子龙断魂于空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孙老者断魂于虽有学武激情却学武艺不得、作者断魂于“国术”的未来,《断魂枪》实际上充满着文化嬗变的悲凉感。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地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

二、散文的教学设计

散文总是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它以“形散而神不散”为最大的特点,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选材灵活多变。散文的语言平实无华、简洁优美、自然真诚,传达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叙说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北岛在《失败之书》中写道:“散文与漂泊之间,按时髦说法,有一种互文关系:散文是在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书写。”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调查可知,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哲理散文知之甚少,而一些散文家运用复杂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到见解,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部分大学生更无从体悟。因此,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大学生从作者抒发的情感入手,感悟其中的真意,提高大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1)以音乐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在学习郭凤的散文《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时,为了唤起大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的感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搜集蟋蟀叫声、潺潺的溪水声、啾啾的小鸟声、雨打竹林声等让学生欣赏,还有学生从网络上找来轻音乐《Summer's Eve on a Mountain Lake》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将大家带入一美丽多彩的自然世界,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蟋蟀勤奋用功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建立电视散文资源库。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拓展课外学习空间,比如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丰富的电视散文资源库,让大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习语文。电视散文既有电视语言的特点,又包含散文艺术,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真情实感,深受大学生喜爱。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散文,让散文变得有声有色,意蕴绵长。例如电视散文《我与地坛》,导演用蒙太奇、长镜头等剪辑手法对文字进行艺术表现,作者在地坛所领悟到的生命的思考、命运的坚守、母爱的无私,展现得淋漓尽致。音乐的穿插使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内在情感。解说者用沉郁沧桑的语言诉说着往事,古园虽老旧,但生命生生不息,母爱深沉感人。这样的电视散文通过景物抒感,让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母爱的感知逐步加深,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深度。

三、诗歌的教学设计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经过岁月的洗礼,唐代成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出现李白、杜甫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以后,一大批新诗诞生,诗歌的传统在中国大地绵延不绝。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也喜欢诗歌,但普遍认为自己的生活离诗歌比较远。对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教学部13级4个班级的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文学基础知识薄弱,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时常无从下手。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激发阅读诗歌的兴趣尤为重要。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诗歌教学形式。传统教学形式注重教师的“教”,强调学生的“学”,教学效率往往不高。而信息技术的引入,丰富了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新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打破传统课堂一言堂的现状,激发大学生用新方式进行诗歌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诗歌教学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需要高职大学生多次诵读、品味,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诗歌的教学重难点在于意与情。意即意象,诗歌多以内涵丰富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情即情感,诗人多通过景物来抒感。例如,教学《蒹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电子词典了解生僻字的含义,明白诗歌的大概意思。同时,教师要在网络上搜集材料,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图片、文字、音乐(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动画,将悦耳悠扬的音乐美、意境朦胧的画面美、赋兴运用的韵味美融为一体,使大学生在学习《蒹葭》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追求心中理想的执着信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戏剧的教学设计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史诗的作者从对事迹的观照中创造出具体的形象,而戏剧则满足于描绘行动的内在动机,意志的动向以及内心的反应。”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独特魅力,戏剧中的冲突是浓缩了的生活。尤其是戏剧中的人物性格冲突、情节冲突、利益冲突,都是对生活的浓缩和总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对于戏剧冲突的理解还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大学生理解戏剧冲突是学习戏剧的关键所在。

(1)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戏剧教学。戏剧一般都比较长,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话富有哲理,并且多用优美的比喻,因而有时比较难懂。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让学生对剧情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描写来分析罗密欧与朱叶的性格特点,并在网上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该剧的戏剧冲突。最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理解,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2)利用信息技术储存课本剧。教师的简单讲解,有时并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戏剧表演。在表演之前,要让大学生通过了解戏剧的基本内容,熟读剧本中的台词,理解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及情绪变化。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戏剧表演,既能加深对戏剧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为以后工作进行团队协作打下基础。在大学生表演的同时,教师要将表演的课本剧用摄像机等电子设备记录下来,并将拍摄的视频进行筛选和分类,建立课本剧资源共享平台。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找出表演的不足,从而提高戏剧鉴赏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五、结束语

大学语文课作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具有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等特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文学常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并具有鉴赏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幼师人才奠定基础。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以现代教育技术革新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JGY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筠(1984-),女,湖南吉首人,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从事高等职业文科教育研究和民俗学研究;李静(1969-),女,广西陆川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李源清(1978-),男,广西河池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教学部行政秘书,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方琼.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2]徐梅,屠锦红.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J].语文学刊,2009(01). [3]王少波.如何有效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J].语文建设,2013(07). [4]王爱红.高职语文信息化教学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3). [5]李莉.依托信息化平台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05).

[6]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