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音乐剧走过的30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音乐剧走过的30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音乐剧的第一个十年

中国音乐剧事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起步的。在这第一个十年中,有三次重要的艺术活动。

第一次是1981年12月,由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北京联合举办的全国歌剧座谈会。这是“”后全国歌剧界的第一次聚会,大会给每一位发言者的时间都十分有限,却给了我和肖曼两人分享整整一个单元(半天)的时间,每人两个小时。肖曼讲述了她考察法国戏剧的情况,我的发言题目则是“美国音乐剧考察报告”。

1980年3月至1981年3月,我用整整一年时间在美国考察西方音乐剧,“啃”了两本书,观看了28部音乐剧,转录了66部音乐剧的音乐,陆续在国内艺术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两个小时的发言只是我的考察和感受的一小部分。我的发言给歌剧界的同仁们带来了许多新的信息。粉碎“”后,歌剧界把过去的经典作品一一复排上演,也创作了一批新的歌剧作品,但是总觉得过去的一元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歌剧的发展需求。通过对音乐剧的了解,大家觉得有了一个新的可供借鉴的模式。这次全国歌剧座谈会,是中国音乐戏剧走向多元化的开端。

1984年6月,由文化部艺术局和中国歌剧研究会在北京联合举办的第二次全国歌剧座谈会。座谈会期间演出了8部音乐戏剧作品,除了经典歌剧《白毛女》和《江姐》外,还演出了两部原创音乐剧,一部是湖南省湘潭市歌剧团的《蜻蜓》,一部是前线歌舞团的《芳草心》。音乐剧《芳草心》在全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许多艺术院团纷纷学演,主题歌《小草》唱遍全国。我认为,《芳草心》是第一部具有全国影响的中国原创音乐剧。

1988年5月,由第十三届“上海之春”音乐节组委会主办,上海市文化局艺术创作中心、《歌剧》杂志编辑部联合承办了全国第一次音乐剧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戏剧工作者,就我国音乐剧发展的现状、创作实践以及中国音乐剧自身的特点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大家有了一个普遍的共识:继承传统不因袭,借鉴西方不照搬,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

90年代初,我应邀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的1990年卷《中国音乐年鉴》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音乐剧的第一个+年”的文章。通过与多家专业艺术院团进行联系,在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共收到42部原创音乐剧的信息。

在这42部原创音乐剧中,时间最早的是1980年湖南省湘潭市歌剧团创作演出的《现在的年轻人》:同年,中央歌剧院和湘潭市歌剧团合作修改并在北京演出了这部作品。除了湘潭市歌剧团、中央歌剧院外,最早从事原创音乐剧排演的还有辽宁歌剧院、上海歌剧院、前线歌舞团等专业院团。湖南省一直是中国歌剧和音乐剧的“绿洲”,在上述42部原创音乐剧中湖南就有13部!其间,福建泉州歌剧团创作演出的侨乡音乐剧,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1987年5月了日,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美国奥尼尔戏剧中心联合主办、中央歌剧院在北京演出了美国音乐剧《乐器推销员》。这是在中国演出的第一部全中文版的西方音乐剧。次日,另一部全中文版的美国音乐剧《异想天开》也由中央歌剧院在北京推出。1988年6月,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级演出的毕业剧目是全中文版的美国音乐剧《窈窕淑女》。这些早期演出的西方音乐剧剧目,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产生广泛的全国影响。

我们的音乐戏剧工作者在中国音乐剧事业起步探索和开始实践的第一个十年中,头脑是清醒的,目标是明确的。我所收集的42部原创音乐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大多数是现实题材,反映了新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当时许多艺术门类都热衷于历史题材,历代皇朝皇帝皇室故事充斥舞台屏幕,而我们的原创音乐剧却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和普通百姓,难能可贵。在艺术上,这些剧目力求通俗性、喜剧性、抒情性和哲理性。《芳草心》、《友谊和爱情的传说》、《明月照山乡》等七个剧目演出场次超过百场:其中河南省歌舞团学演辽宁歌剧院原创音乐剧《茉莉啊,茉莉》演出了300多场。沈阳话剧团的《搭错车》更是演出逾千场。

世纪交替的二十年

1990至2010年这二十年,中国音乐剧艺术教育风生水起。

90年代初,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成立,做了不少介绍和普及工作,同时着手探索原创剧目,先后制作了原创音乐剧《秧歌浪漫曲》和《日出》(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虽然演出场次不多,市场影响不大,但在民族艺术传统和外来艺术形式的结合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第一个十年中,原创剧目频频上演的地区和院团,有些渐渐淡出了,有些虽然有原创剧目,但也数量很少且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各类艺术节的演出中也有少量的音乐剧,但高质量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目不多。中国音乐剧的原创剧目进入了一个徘徊沉寂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后期,随着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浮躁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音乐剧也未能幸免。一些剧目,向大型晚会、电影大片看齐,动辄几千万的大投资,明星大腕领衔的大队伍,高科技用尽的大场面,演绎着普通观众看不懂的虚幻的大故事,一张戏票680、880、1280元,甚至更贵,一些十分“惊人”、却不“感人”的剧目,离平民百姓渐行渐远。

在音乐剧界,还出现了一些观点上的争论。比如,有人强调中国音乐剧应该先“描红”,有人认为中国音乐剧应该重“原创”。所谓“描红”,是指要发展中国音乐剧,应该先学习西方音乐剧经典,吸取经验,熟悉规律,以利原创。强调应该重“原创”,是指要接民族艺术传统的地气,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我认为,“描红”和“原创”都没错。“描红”是手段,“原创”是目的。手段和目的并不是矛盾的对立面。高质量地演出西方音乐剧经典,和高质量地创作自己的音乐剧剧目,同样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艺术劳动。

在中国音乐剧事业的理论、创作、演出、营销、教学等诸多环节中,教学是发展得最好的。1992年,在原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关心支持下,武汉市艺术学校创办了第一个中专音乐剧表演班,开了中国音乐剧教育的先河。1995年,北京舞蹈学院创办了第一个音乐剧表演本科班:中央戏剧学院创办了第一个音乐剧表演导演大专班;此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等艺术院校,相继开展了音乐剧教育。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开展音乐剧教育的艺术院校已有四十多所。

音乐剧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全新的专业。在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体制,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科研活动等方面,上述院校音乐剧专业的教师们,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一批爱岗敬业的青年教师,培养了一批多能一专的演员,为迎接中国音乐剧的繁荣发展储备了艺术人才。

20年来,我国艺术院校的音乐剧专业,排演了一批西方音乐剧名著,原创了众多优秀的教学剧目,无论是在“描红”方面,还是“原创”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Y年,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成立了第一个下设专业机构——音乐剧教学专业委员会。在文化部艺术司指导下,中国音乐剧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于200Y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2年主办了五届“中国音乐剧教学和创作研讨会”,对推动中国音乐剧的教学和创作,对促进中外音乐剧艺术的交流,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近几年中国音乐剧事业的喜人局面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音乐剧艺术。文化部艺术司领导亲自参与和指导历届中国音乐剧教学和创作研讨会从筹备到开会的全过程。

上海市投资建设了一座专门演出音乐剧的上海文化广场大剧院,2012年正式落成,2013年春,就举办了中国原创音乐剧展演和音乐剧艺术高端论坛。《歌剧》杂志开辟了“音乐剧苑”专栏,至今已经刊出五十余篇文章。

广东省东莞市提出了以音乐剧艺术为中心的文化立市理念,提出了创建“音乐剧之都”的口号,建立了原创音乐剧基地,至今已经举办了3届“东莞市音乐剧艺术节”,扶植了6部原创音乐剧。

今年5月,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和北京京都文化投资公司合作创建的“西城原创音乐剧基地”正式落成,这是一个集原创音乐剧的创作、排练、读剧、演出以及培训、图书资料、版权交易、衍生产品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

全国许多一二线城市纷纷着手原创音乐剧的制作和演出。近几年来,中国音乐剧事业出现了井喷式的蓬勃发展局面。

引进原版和制作中文版西方经典音乐剧并举,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原创音乐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从上海大剧院引进法国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以来,京沪和各地演出公司逐渐引进了一些原版剧团到国内巡回演出。近几年来,这样的引进活动日益频繁和密集。仅在2012年一年内,我就观看了3部原版音乐剧:在武汉观看了法国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上海观看了法国原版音乐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在东莞观看了韩国原版音乐剧《图兰朵》,都非常精彩。这是我在从事音乐剧艺术3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原版音乐剧盛宴。我相信,生活在北京上海的观众有机会欣赏更多的原版音乐剧演出。

近年来,制作中文版西方音乐剧的活动也十分活跃。影响最大的是《妈妈咪呀!》和《猫》。从剧本和唱词的翻译,到演员的遴选和培训,再到排练和演出,并不像人们一般理解中的“描红”那么简单,包含着全体演职人员的再创作。

近几年来,在专业艺术院团体制改革正在进行过程中,在旧的体制已经解体,新的体制尚未成熟的当下,音乐剧演出的日趋繁荣,正在成为我国舞台艺术新的增长点。

三宝团队已经在原创音乐剧领域奋斗多年,制作了多部音乐剧,继《三毛流浪记》后,又上演了《钢的琴》。这两部作品,在创作和演出质量上,与以往的剧目相比,都上了一个台阶,特别是在讲述故事方面有十分明显的进步。

李盾团队在组织国际主创团队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2013年4月首演的原创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第一轮全国巡回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李盾团队的原创音乐剧之路,开启了新的前景。

2009年,上海戏剧学院率先创建了第一个戏曲音乐剧本科班。今年夏天,这个班毕业剧目是糅合了黄梅戏元素的原创音乐剧《昨夜冰河》(原名《长河》)。无独有偶,今年上半年,北京也成功地推出了一部原创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我深信,像《爷们儿》、《昨夜冰河》、《贵妇还乡》那样,执著坚持融合中西文化智慧的探索,终有一天,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今年5月,我观看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的原创音乐剧《楼兰》,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的原创音乐剧《大红灯笼》;当时在北京有两部阿凡提题材的原创音乐剧,我观看了的那部叫《纳斯尔丁·阿凡提》:另一部叫《魔幻阿凡提》的,我没能看到,也错失了观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原创音乐剧《岳云》的机会。

今年,仅在我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武汉,就有两部原创音乐剧已经启动,一部是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制作、国际团队合作主创的童话音乐剧《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一部是武汉市艺术学校的校园音乐剧《迷藏》。

短时期内,涌现出这么多引进的、原创的音乐剧,能不能说,中国音乐剧事业的繁荣,已经出现了一缕曙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