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积极心理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积极心理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末,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使人类走向幸福。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博大精深的经典,蕴含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尤其是积极心理学思想。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心经》中的积极心理学。首先回顾了佛教文化中孕育的积极心理学。其次,概述了《心经》与积极心理学的紧密联系。最后,分析了“照见”与积极情绪体验,以及“般若”与积极人格。

关键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积极心理学 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人格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1东方佛教文化是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土壤

佛教关于积极心理的渊源及意义,主要在于其箴言中关于人的苦难和欲望的表述。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久的,强调因果轮回。佛教中的涅也为积极心理学给予了养分。涅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改变我们内心的欲望,其实,当我们用客观的态度来审视我们的欲望时,就会发现许多欲望实际上超过了我们的需要,我们事实上是在为超过需要的欲望在受苦难。当然要真正做到通过改变欲望获得涅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多年的修行。故而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只有具备了涅能力,人才算是达到了圆满。一个人要想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必须克服五个障碍即懒惰、过分焦虑、疑心、恶意和对财富的贪婪,才能使自己变得更沉着耐心和有幸福感。同时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而这个概念和佛教的涅状态有很大的联系。故可以说,佛教文化是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土壤。

2《心经》与积极心理学

《心经》是佛教大乘中,文字最短少且最深奥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般若经的要义。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又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心经》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是一种幸福的智慧。可以说一部《心经》就是一门积极心理学。“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是走出苦海到达涅彼岸的最高智慧。然而般若虽然是佛的智慧,但人人可以拥有,没有种族、阶级、信仰之分。因而般若给我们一个人生坐标,给我们充满智慧的生活和心灵的愉悦。这也就是积极心理学所追求的幸福,积极体验和积极力量。

3“照见”与积极情绪体验

3.1“五蕴皆空”获得积极心境

《心经》中的“五蕴皆空”就是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空的,都是我们的妄心所产生的错觉。“五蕴”指色、受、想、行、识,实质都是心理的作用。《心经》告诉世人要“五蕴皆空”放下尘世的一切杂念和虚幻,才能“度一切苦厄”,达到幸福的彼岸。同样地,对于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积极情绪体验,《心经》早已给出了解答,那就是“照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只有放下内心的虚妄,欲望,杂念等等物质,放空心灵,看空一切名利,抛弃自我的执着,抽离外面的虚幻世界,发掘内心的智慧宝藏,时刻观照自己,就能快乐自在。故《心经》启示我们,放下一切物质的杂念才能获得快乐,“五蕴皆空”才能获得积极情绪。

3.2“无苦集灭道”获得积极情感

《心经》中的“无苦集灭道”即四谛道理。“苦谛者”,是人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价值判断。大凡世间上一切烦恼之事,都叫“苦”;“集谛”是指造成世人痛苦的原因。世人所以苦恼,皆因倾向于以“我相”为出发点,因有“我相”,故执著于妄想,一切争夺欺诈和穷奢极欲无不因之而起。明白了这种业因的来源,自然就会思量逃离苦恼。至于“灭”与“道”二谛,“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的一切根源。“道谛”是指脱离世间因果关系而超入无苦清净的修行方法。人有造罪的业因,所以一定会招来苦果。罪业只能自己消灭,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故如果我们超越了“苦集灭道”的四谛,也就没有了一切苦恼忧愁,也就获得了清净喜悦。从积极心理学上说,“无苦集灭道”的境界就是一种积极情感的升华。

4“般若”与积极人格

4.1“不增不减”获得仁爱与正义

《心经》中的“不增不减”是指佛性遍布一切,众生成佛,并非增加了什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离开众生无佛可成,佛与众生本来就是一体的。因而,佛性人人皆有,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也是平等生仁爱正义。故“不增不减”便会获得仁爱与正义的积极人格品质。

4.2“究竟涅”获得智慧与卓越

“涅磐”即是无漏,就是消灭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说,离开了生老病死的苦,中文也常常翻译成灭度、圆寂,就是指智慧和福德都达到了圆满的成就,达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安乐状态,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究竟涅”即是最后终于得以重生,获得智慧与卓越的积极人格。

4.3“心无挂碍”获得勇气

这个“心”人空法空,寂灭静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一切一切皆为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象,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因而心无挂碍就是内心没有牵挂,没有负担,没有了牵挂与负担就可以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坚强不屈,故而“心无挂碍”也就获得了勇敢的积极人格。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文轩.心经译注[M].上海三联书店,2012.

[3] 曾琦云.般若禅-读懂心经的快乐智慧[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