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业嵌入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业嵌入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求职择业过程“嵌入”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赖于学校、学生所处的社会职业网络与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从职业嵌入视角审视高校人才培养问题,从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文化性嵌入等维度探寻就业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就业质量;职业嵌入;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文化性嵌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23-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工作的优化既对数量有一定的要求,保持适当稳定的就业率,又要体现为质量上的进步性,没有就业质量的就业只能是低效劳动。[1]“就业数量”关注的是“无业者有业”问题,而“就业质量”则体现为“有业者乐业”“乐也者敬业”的职业满意程度。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一直广受关注。多年来,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在高校人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尚存的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毕业生对职场不满意而引发的职业稳定性差问题,以及由毕业生“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引发的资源浪费等问题,十分令人堪忧。

毕业生就业是高等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互相选择、互适匹配的动态过程。由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过程“嵌入”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果仅从高校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显然已经不能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就业质量的提升有赖于学校、学生所处的社会职业网络与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本文从职业嵌入的视角审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文化性嵌入等维度探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的有效路径,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就业质量、职业嵌入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

1.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2]它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状况以及满意程度的综合性概念。[3]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的来源,不仅依靠知识、技能所带来的薪酬,还涉及到工作机会的可获得性,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2.嵌入与职业嵌入

“嵌入”(embeddedness)的概念来自于美国新经济社会学关于经济与社会关系的认识。Granovetter指出,现实中行为主体既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而孤立地行事,也不是完全受社会限制、按社会外在规范行事,而是应在具体、动态的社会关系中追求自身多重目标体系的实现。[4]Feldman和Ng拓展了以上理论,将嵌入研究从工作和组织层面延伸至职业层面,最早提出了职业嵌入(occupational embeddedness)概念 ,并将其界定为促使员工选择并留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各种力量的集合。[5,6]职业嵌入关注职业发展这一宏观层面的因素,即职业发展和终生就业力,它不同于简单的岗位嵌入和社区嵌入。例如,律师、医生、工程师、教授、电工和木匠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不仅可以定位在某一单位的某一岗位,或某一工作区域,完成岗位嵌入、社区嵌入;他们中的许多精英人才,具有职业嵌入的能力,可在行业内灵活变更单位及工作地点,甚至可以在海外的相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职业嵌入对个体素质的要求会更高。[7]

3.职业嵌入、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

高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与经济现象、经济行为一样,也是嵌入到一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之中的。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涉及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学生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政府等众多主体,教育内容不仅包括专业技能教育,更包括就业意识教育,教授方式不仅包括课堂教育,还包括第二课堂、创业实践等互动教学。大学生在与这些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过程中,必然嵌入到这些主体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其价值观、行为方式也会受这些主体的影响。因此,人才培养环节如果忽视了这些主体的作用,将无异于“闭门造车”。因此,以嵌入性的视角分析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问题将会拓展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4]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职业嵌入性问题

1.结构嵌入问题

人的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嵌入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个体嵌入社会网络的资源越多,网络资源就越丰富,个体所接触到的信息数量也就越多,质量也就越高。人际关系网络是个人成长成才获取稀缺资源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不乏知识渊博的教授,积极进取的同学,但其关系网络较为简单。其关系网络中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往往缺乏商业活动背景,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不够,这对大学生职业机会获取、职业认知,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约束性。

2.认知嵌入问题

高校教师是知识的教授者和传播者。高校教师的理念、视野,高校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仅从高校固有的思维和办学经验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往往会导致大学生认知的偏颇性。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的深度与强度,会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求职就业产生显著的影响。

3.文化嵌入问题

大学精神与企业精神虽然都崇尚创新。但二者文化不同:企业运营以利润为导向,而大学是非盈利单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既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过程,也是其所在大学的文化、学生自身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碰撞磨合的过程。历经多年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在步入职场时,既要面临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提升问题,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企业文化的融入问题。

三、职业嵌入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讨

高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应该立足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将职业能力从结构、认知、文化上嵌入人才培养环节,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1.在结构嵌入方面,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资源网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克服学校师生社会资源、实践资源结构的单一性,高校可通过政府资源、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学生家长资源等渠道,建立人才培养网络。如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校外实习、实践,邀请校友回校交流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丰富高校人才培养的网络结构,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模式、服务企业的社会志愿服务模式;还可搭建依托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学研模式”;或者引入技术,建立“校中厂”,形成层次分明、模式多样的服务校企合作、学生成长的实践能力提升模式。[8]

2.在认知嵌入方面,从课程设计动态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角度,以及构建生涯规划体系入手,提升学生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专业能力是学生职业发展的硬条件,职业认知能力是学生求职的软约束。因此,高校专业定位要与社会需求匹配,具有动态调试性。

一是课程设计动态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参与社会服务,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让企业的技改项目和攻关课题成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首选来源,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是嵌入式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模拟单元。构建课程模块时,应认真考虑如下诸因素: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选择与组合;要求的深与浅、繁与简、宽与专;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等。另外,学校可将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历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嵌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9]

以上两种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通过设置职业规划相关课程,还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元素,通过第二课堂开设职业工作坊,开展校外实习、兼职,校企合作项目、校内外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和生涯发展能力。

3.在文化嵌入方面,高校要加强与企业、校友互动,提高教师职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对企业的文化认同感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大学教师由于在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工作,部分教师观念保守,这会成为人才培养的阻力。大学教师应首先加强对社会、对企业的认知,理解职业精神、企业精神,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只有当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排斥安逸、稳定的价值观,真正接纳以变革、创新、挑战为特征的社会形势,才能主动走进企业,接纳企业文化,从而不盲从于大城市、稳定性的工作,继而有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微企业或开展创业活动。

校友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校友资源在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友与大学生具有共同的教育背景、相似的成长经历、共同的感情归属,愿意用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对在校学生进行“反哺”。尤其是身处相同的工作领域的校友,其成功经历对大学生很具参考价值,也会对对大学生的企业文化认同感产生影响。因此,校友在文化嵌入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为了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职业忠诚度与稳定性,高校可提前将企业引入校园,通过企业家授课、企业家讲座、企业冠名校园活动,学生志愿参加企业的宣传活动等形式,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促进校企文化融合,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网络中各主体的互动参与。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职业嵌入过程中,既需要注意嵌入的主体范围,即社会、学校、企业、个人的活动,还需关注嵌入的层次性,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到底是嵌入岗位,嵌入企业,还是嵌入行业。另外,高校须防止嵌入过度导致的路径依赖问题,以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总之,职业嵌入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当前人才培养的环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育高校毕业生的终身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l]刘范一,张荣烈,孙宁华. 高职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三维分析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2,(21):4-7.

[2]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

[3]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07,(03):71-74.

[4]Granovetter M. Economic institutions as social construction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J]. Acta sociological,1992,35(1): 3-11.

[5]Feldman D C, Ng T W H. Careers: Mobility, embeddedness, and succes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33(3): 350-377.

[6]Ng T W H, Feldman D C. Organizational embeddedness and occupational embeddedness across career stage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7, 70(2): 336-351.

[7]施丹, 段笑晗, 陈典. 职业嵌入研究述评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35(8): 54-62.

[8]张胜洪. 高职嵌入式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2): 84-87.

[9]崔祥民, 周慧. 基于嵌入性视角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3, 26(12):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