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各省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统计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各省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统计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系统地研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城市管理者确定和决策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文章致力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并根据所构建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对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定和统计研究。

[关键词]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作者简介]刘子真,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统计系教师,湖南 长沙410075;李晓松,供职于北京邮电大学宣传部,北京100876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026-05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进入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的时期,这种举世瞩目的发展,在物质形态上带来了经济财富的迅速增长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为了研究和评价居民生活质量,首先需要有一种标准,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背景,建立能评价与研究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然后选择科学的方法在统一尺度下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生活质量的定义及指标体系的结构

生活质量(Qnality Of Life,QOL)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ogbern,1933),当时作为一个社会学指标使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探讨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活的物质层面,还包括非物质层面,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质量研究理论。文章将生活质量定义为:在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上,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包括居民对自身及其社会环境的认同感。

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非常关键,当前,经济物质因素在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质基础应该是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重点,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数据的可取性,最后选取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三大类指标作为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图1):

经济方面主要包括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两个一级指标。其中居民收入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总收入、平均劳动报酬、人均GDP四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具体评价。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不仅决定着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还制约着人力资本的投资,最终又会影响到收入水平本身的提高。居民消费中包括人均消费性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水平3个二级指标。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是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生活需求满足程度如何,最终就是看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

社会方面主要包括人民生活、城市建设、教育状况、卫生状况和社会服务保障5个指标类。人民生活指标主要包括居民家庭平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市建设指标包括各地区建设总规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用水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8个基本指标。教育状况指标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数、小学每十万人在校生数、初中每十万人在校生数、高中每十万人在校生数、高等学校每十万人在校生数、教育经费6项指标。卫生状况指标包括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数两个指标。社会服务保障指标包括失业率、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社区服务单位个数、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项二级指标。

能源与环境方面主要包括人均水资源量、无害化处理能力、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5个二级指标,良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既是生活质量本身的内容。又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有效保证,同时也为提高后代人的生活质量创立了条件。

三、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

(一)数据准备

文章在实证分析中采用的指标体系数据全部为2007年的统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

在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所使用的47个指标中,大部分指标为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反映的情况越好;也有部分指标为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反映的情况越差。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价前,必须对逆向指标进行反向转化,以确保全部分析变量的正向性。

(二)综合评价方法

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时,可以在保持原始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消除其间的重复信息,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在加权计算生活质量的综合得分时,其权重由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避免了主观化处理带来的人为干扰因素。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对样品是相似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相关(相似)关系,但在这里,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观测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大小把变量(或样品)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或样品)之间的相关性(或相似性)较高,但不同组内的变量相关性(或相似性)较低。

在因子载荷矩阵中各行元素的平方和即共同度,表示每个指标被各个因素所解释的变异数的总和,而各列元素的平方和则表示每个因子对方差的解释能力,即方差贡献率。方差贡献率大,则说明该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多。对于每个变量都有若干个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对各个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属客观赋权),就得到每个变量的综合得分。

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往往希望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变量,以期望对问题有比较全面、完整的把握和认识。多变量、大样本的数据无疑会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采集的工作量和问题分析的复杂性,而由于构成文章中居民生活评价指标体系的47个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而综合指标之间彼此不相关,即各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叠,因子分析法可以将多个实测指标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而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对生活质量的数据处理采用二阶段因子分析,首先进行因子分析,生成各地区因子得分,再以第一阶段因子得分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生成各地区的综合得分Z=0.56163z1+0.23487z2+0.12322z3。其中:

表1就是我国各省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综合排名。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排在后6位的分别是黑龙江,贵州,宁夏,甘肃,,海南。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去上海北京工作生活,而农民工也比较喜欢选择广东浙江这些地方去打工,这

说明我们的排名和实际是相符的。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1名的北京得分达到了18点多,而最后一名的海南得分是8点多,其中分差之大也说明了这些省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能源拥有不协调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对象间的相关程度进行类别的聚合。在聚类分析中。通常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分为Q型聚类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两大类。Q型聚类分析是对样本进行分类处理,可以综合利用多个变量的信息对样本进行分类,分类结果是直观的,聚类谱系图非常清楚地表现其数值分类结果。R型聚类分析是对变量进行分类处理,不但可以了解个别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亲疏程度,而且可以了解各个变量组合之间的亲疏程度。本文使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31个地区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聚类分析。为了将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就需要研究样品之间关系。一个样品可以看作P维空间的一个点,并在空间定义距离,距离越近的点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归为不同的类。

应用SPSS软件的Ward离差平方和法,对全国31个不同地区进行聚类分析,其中样本之间的距离采用欧氏距离法,得出我国各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水平聚类谱图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可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六类,第一类为北京和上海,第二类为福建,重庆和天津,第三类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第四类为江西,陕西,安徽,广西,湖北,四川,河北,辽宁,湖南。河南,第五类为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贵州,甘肃,海南。宁夏,云南,新疆,青海,第六类为。

(三)综合评价的结论

从以上对2007国31个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综合排名的总体情况来看,经济增长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物质前提,但却不是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由最终的因子得分排名表可以看出,通过进行最后的二阶段因子分析,排名前6位的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排在后6位的分别是黑龙江,贵州,宁夏,甘肃,海南,。得分最高的几个地区均为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政策优势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而得分最低的地区则大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而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分差达到了28分之多,这说明了我国各个省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这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能源拥有不协调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2 从聚类分析来看,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表现为东部较好、中部偏差、西部落后,这与人们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根据聚类树形图,可以将全国31个地区分为六类,第一类为北京和上海,第二类为福建,重庆和天津,第三类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第四类为江西,陕西,安徽,广西。湖北,四川,河北,辽宁,湖南,河南,第五类为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贵州,甘肃,海南,宁夏,云南,新疆,青海,第六类为。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类为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第四类为中部地区,第五类为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长远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得以绵延的基本保障,只有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具体表现在发达国家的生活质量通常比发展中国家更高,而在同一个国家中则表现为发达地区的生活质量比不发达地区的生活质量高。此外,因为其独特的高原地形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自成一类。

四、结 语

根据前面的实证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地区生活质量的好坏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和制度等因素协调发展的体现。

在经济方面,通过两阶段因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良好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我国东西部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直接影响着我国东西部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所以,东部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就可以将居民生活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在城市建设方面与教育方面,一些经济发达省市的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及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很多省市城市设施建设及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这些省市应提高对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城市设施并且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在社会保障方面,从两阶段因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服务保障在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所以,我国各省市在社会服务保障方面都应做出进一步调整,建立完善、统一、管理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的救济制度,使社会的每个人不论是否就业、也不论是何种经济成分的从业人员都能获得相同的保障和社会救济。

在环境与能源方面,我们应在发展的同时,推出一系列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政策与举措。我国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与资源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其他矛盾始终是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从实证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很多省市存在着资源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并且有许多不利条件。人口增长过快,大规模人口迁移与空气污染都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风笑天,林南,等,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周长城,全面小康:生活质量与测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