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创新的思维培养创新人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创新的思维培养创新人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改良高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土壤”

扬州大学校长 郭荣

建立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校努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多种途径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机制,改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土壤”。

渐进式培养:从创新意识到创新能力。如果说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社会则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与社会的共同责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过程,急功近利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学校仅仅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基础阶段,社会是接受“继续教育”的延伸阶段。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先培养其创新意识。大学阶段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孕育学生的创新潜能。经过大学几年的培养后,还需要社会“熔炉”的进一步锤炼,形成一条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才有可能催生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本科阶段是人生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培养适合自己系统学习方法的过程。在硕、博继续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与本科阶段的基础训练有直接关系。我们应当把本科教育放在终身教育的框架内来设计,排除创新思维中的障碍,改变教育观念,营造求异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创新型人才破土而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个性化设计:从模式化教学到模块化设计。培育创新型人才,必须坚持个性化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一种模式化倾向――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等,使教育活动凝固成某种标准化模式,压抑和挫伤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变“模式化教学”为“模块化设计”。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设计“菜单式”教学内容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不同的内容模块,组合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课程的形式方面增加灵活性,减少课堂教学的分量,增加实践性、活动性、操作性、自主性课程和环节,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境。综观世界著名大学,无不在个性化培养上下工夫。哈佛大学赋予学生三个“法宝”,即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自主行为,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适应性训练:从实践教学到适应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提升实践教学比重。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向学校反映,大学生到了企业总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其实,大学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缺,大学生上手慢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差。这是大学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也是阻碍创新思维涌现的重要原因。从2006年开始,扬州大学围绕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实训学分。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压缩理论课总学分,增加11学分实践课,实践课文科类达到了25~33学分,理工农医类达到了32~50学分。二是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放到社会第一线去接触生产实践,了解认识社会。

大学创新路径应多样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洪大用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主旋律是发展,发展的最强音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时代的呼唤,也是实践的要求,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但是,创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说,特别是大学的创新发展来说,其创新规律和其他领域是不一样的。

第一,一定要把大学理解为一个复数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但是我们往往对它们作出统一的创新要求。实际上,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不同行业的大学,它的创新路径应是多样的。统一地走一条路、吹一阵风、用一刀切,其实是妨碍创新的,甚至是限制创新的。

第二,创新发展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核心是坚守大学的使命,涵养大学精神,坚持以育人为本,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我们的大学创新不能忘掉“大学”这两个字,也不能忘掉我们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们学校实施五大战略,第一位的就是人才培养的改革战略,我们从教学做起,从本科生做起,推广到研究生,全面深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把它作为我们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平台,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当然也包括很多教学方式的创新,那些其实并不比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其他的创新要差。

第三,创新发展一定要和特色发展联系,甚至可以直接说创新发展就是特色发展。我们现在简单地讲,模仿、复制甚至赶超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或者是说要达到某个一流水平,这样的发展路径,不会是一个真正的创新发展路径。我们不能简单地树立某个一流的模板,然后简单地模仿它,去赶超它。简单地复制,简单地模仿,简单地赶超,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一流,只能是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认清自己的优势,走自己的路,活出真正的自我,这才是原创,这才是创新。

最后,就是我们要尊重和保护教师、学生的多样性、自主性。作为一个大学的管理者,或者作为一个行政部门的管理者,他们努力做的事情应该是营造一种或者说是呵护一种大学的创新文化。一个管得很死的大学,一个不注重多样性的大学,一个不注重保护教师和学生创新兴趣的大学,肯定做不到创新发展。所以在大学的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学校的核心使命,因此这一方面制度建设不能偏离,对老师和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要给予充分的空间。

以创新促人才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宋维明

大学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从团队、学科、科研等入手,改革校内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凝练协同创新方向,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和贡献率。

综观国际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资金、技术、人才流动频繁,要求高等教育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开放共享。新的科技革命要求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速,区域化、集群化、网络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尝试打破资源壁垒,促进大学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对我们加强协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北京林业大学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文明战略、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切入,确立了六大领域的协同创新重点,重点建设森林资源培育学科群、园林与人居环境学科群、生物质材料与能源学科群、生态与环境学科群、森林生物学科群、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努力催生更多的交叉学科,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全面服务十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需求。

我们体会到,实现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应该力求以政产学研用协同一体为载体,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合作新模式。同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形成促进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改革,加强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集成化、组织化程度。

此外,还应积极借助政府的宏观引导,以“开放、集成、高效”为目标,促进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其他力量等相关优势要素的融合,探索政校结合、校院结合、校企结合、校校结合的共同发展机制。辩证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集中投入与分散部署、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坚持适应需求和引导变革的统一,推进学科群与产业链、产业群的协同,最大化地实现集成创新,实施有组织的、长期性的、目标清晰的可持续战略协作,产生协同倍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