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大学英语课堂展示教学法的妙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大学英语课堂展示教学法的妙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笔者把课堂展示教学法创造性地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参与学习英语,以期让学生在准备课堂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教师如何在公外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相关的文化信息,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为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是目前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都有一定的益处。

关键词: 课堂展示; 互动;英语教学

近年来,非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培养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怎样利用英语语言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怎样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创造力、理解和沟通等共通能力?这些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有课程教学专家给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自己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去创生恰切的答案和理论,笔者就大学英语课堂展示教学法的妙用谈点浅见。

一、大学英语课堂展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理论

在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杜威(Dewey,J.)建立起了学生中心的活动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扮演积极的创造角色。在杜威活动课程的影响下,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派进行了着名的“八年研究”实验,实验要求教师是重要过程的中心,教师关心整个生成过程,教师可以帮着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是合适的。“八年研究”实验的结论认为:教师生命力的维持和教师试图改变和提升课程时所感到的冒险和刺激成正比。

2.输出理论

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方式只有一种,即通过大量可理解性输入。而许多学者认为,仅有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不充分的。Swain提出了输出理论,输出理论认为要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并且在使用目标语时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

二、大学英语课堂展示教学法的模式

课堂展示教学法有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把班上的同学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选一个代表,选择题目,进行讨论,做课堂展示,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之后进行提问,被提问的小组代表或成员进行回答。第二种是不分组,班里每个同学都要在这一学期做一次课堂展示。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但是有些小组成员只让代表去做;第二种方式有利于每个同学进行展示,准备并接受同学的提问。笔者采取第二种方式以期让每个同学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去,对于展示的时间笔者也做了要求,作展示三分钟,讨论三分钟。此次研究把课堂展示教学法运用到了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教学中, 研究对象是新疆农业大学2008级130名三个学院的本科学生。笔者规定除了自己找的材料,选题可以多样化,同学们对这些语料进行总结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前很多同学为了考试而学英语,现在很多同学都能主动去找课外书进行阅读,或去看看英语电影,听听英文歌,一些学生还能学会几首经典英文歌,学生唱得很投入,同学听得也很投入。

三、结果与讨论

总体来说,我在教学实践中,借鉴社会互动理论的观点,改进了原有课堂展示教学的操作方法,新的课堂展示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笔者对这13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88% 的学生比较赞成和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78%的学生对于自己要展示的内容准备的非常充分,讨论问题逻辑性明显增强。而35%的学生认为有些同学找的资料枯燥乏味,英语发音存在问题以及汉式英语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展示的效果。学生也了解到了如果想要有优质的输出,必须有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才行,同时,大多数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想表达的和实际能表达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后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会关注最新的英语词汇以及多去接触一些常见短语和句型。教师可以在英语学习课程中通过有趣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化情感,正确理解学习文化的意义,有效的学习途径不断积累文化知识,逐渐消除已出现的文化隔阂、文化冲突,文化偏见甚至偏激,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奠定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荣平.重视个体差异,倡导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自主式学习(英文)[J].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3(02)

[2] 肖洪根.对旅游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1)

[3] 第四届中国英语外语教学国际学术年会即将召开[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06)

[4] 莫莉莉.管理学英语的语言特点[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6)

[5]GoodEnough W.H Culture and Society[M].England:CUP,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