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中国出版集团为例数字出版的合作\发展与前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中国出版集团为例数字出版的合作\发展与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认识数字出版的本质

今年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有一家出版社邀请了一位外国网络作家和业内某知名读书网站,一起探讨网络出版问题。这位网络作家谈的却是他自己借助google的图书平台,避开出版社,成功了四本书。这事看起来荒唐,就像一位寺庙的住持请来一位香客,这位香客却说,我不是来烧香的,我是来拆庙的。

这件事情看来是小事,也不具备很强的代表性,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这家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本质以及可能对传统出版带来的影响认识得不够清楚,这也是目前业界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出版社面对数字出版的做法是密切关注,谨慎进入。这是很值得理解的一种做法,其中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规模。目前多数出版社规模较小,资源有限,出版图书几百种至一千种左右,这样的资源可以做一些数字产品,但是谈不上平台和大规模的资源聚合。而数字出版本质上是以大规模的出版资源的聚合来垄断市场,这也是互联网的法则。出版社由于规模所限,总是处于弱势地位。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集团化、行业化、社会化的途径,建立专业或行业大平台来实现。

商业模式。尽管业界推动电子书、数字出版已有多年,但商业模式始终不够清晰。除了一些专业期刊(科技期刊、时尚类等)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其余各种出版活动的商业模式仍在探讨中。商业模式不清就意味着投入风险。在现实条件下,没有哪个出版社愿意为高风险买单。数字出版的回报依然是微薄的、不确定的。和出版社、出版集团每年由传统出版带来的数亿乃至数十亿的收入相比,数字出版带来的收入微乎其微。减去成本,盈利者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出版人的谨慎投入是可以理解的。

版权问题。版权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版权保护和版权保护的技术问题。目前一些版权保护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困难在于如何找到平衡点,使盗版者不划算,使使用者不麻烦,使出版社和作者有钱赚。其中比较困难的问题是版权保护的大环境,逐渐改变在网络上随处可以使用免费资源的状况,形成各种硬约束、软约束,使大家逐渐形成付费阅读的习惯,使读者、作者、出版商、渠道商这一相互依存的圈子能够实现良性循环。二是数字出版的拥有量问题。目前,出版社的传统出版资源不少,但可以使用的数字出版资源却十分有限。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签约困难,或是历史资源难以回溯签约。针对这一问题,建议政府研究法律上的解决办法。如果版权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数字出版就很难发展。

传统出版应与数字出版相结合

现在,传统出版的某些功能正在被互联网所接替。技术、需求将更快推动传统载体向多媒体转变,印刷方式向拷贝方式转变,新型出版方式必将变成主流出版方式。但是未来出版会完全脱离出版社的这一看法,我认为有失偏颇。事实上,数字出版可能会使某些出版社变得更强,变得更加垄断。目前某些欧洲出版社的数字化进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演进的过程很可能使一些出版社成为超级数字出版平台。此外,出版社的选择功能、编辑功能、审校功能、交易功能、版权保护功能等基本功能都将保留下来,不过会在数字化平台上和数字化的运营中进行改造。作为出版社,要努力实现从组稿到编辑到分销等一系列环节的相应变化。

所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相结合,向数字出版过渡是必然的。传统出版单位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巩固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强势地位。结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实践,我们认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过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实现数字出版资源的聚合,这一聚合不仅是出版单位内部的,更应该是行业性的、社会性的,加强出版单位对出版资源的话语权、使用权、过滤权;建设数字出版平台,这一平台可以联合共建、共享、共赢,配合新闻出版总署大型配送平台的建设,基于平台之间的合作来建设数字出版平台;解决版权保护和数字版权获取问题,这需要完善防盗版技术,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社会诚信体系;解决商业模式,解决投入风险;推动网络“原创出版”,投建新型产业链,数字产品多多益善,分销网络多方合作;体制机制的保证,新兴产业应该有新型的机制。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数字化改造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都积极推进数字出版业务。集团设立了科技与数字出版部,统筹规划和管理全集团的数字出版业务,集团还成立了数字传媒公司,专门负责集团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及数字出版的集约化工作。集团已经投入了约2亿50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集团各所属单位的信息化和数字出版工作。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开展数字化出版的思路是,以聚合数字出版资源为基础,以大佳网数字出版平台为支撑,以多种数字产品为载体,结合各种形式的数字出版渠道,完成集团的数字化出版转型。同时以共建、共享、共赢为理念,联合出版同仁,推动出版向新业态转变,共同打造数字化出版产业链,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遵循这一思路,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汇聚出版资源,建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出版资源总库,将通过5年分期建设,基本实现集团出版资源的数字化,成为集团数字出版的资源中心。另外还准备与行业、社会联合共建数字出版资源库。

建立支撑数字出版运营的大平台――中国数字出版网(大佳网)。大佳网今年5月上线运营,一期出版门户由出版社自主运营,自助宣传,首批加盟出版社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新星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数十家出版社;首创顾问团互动模式,汇集沈昌文等二十多位名家,为读者提供全新的在线阅读体验;邀请著名编剧、策划人等开创网络视频脱口秀栏目;开设“微书评、诗生活”等在线互动栏目,满足终端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推出“原创自选出版专区”,实现优质作品线上即时投送,为作者提供更多出版机会,为出版社提供优质稿件资源。在提供数字出版服务的同时,推动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积极打造重点数字出版产品和数字服务产品。几年来,我们结合各个成员单位的业务特色,重点打造了一批在业界颇具影响的数字出版产品和数字服务产品,包括商务印书馆的辞书语料数据库和工具书在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百科术语数据库和百科在线,中华书局二等中华古籍语料数据库及史鉴分析系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等。各成员单位还结合各种媒体终端推出了一批数字产品。我们引进有关方面的专利,实现了“中版闪印王”批量生产。它使用PDF格式印刷书籍的内文和封面,可以在现场定制、印刷图书,也可以远程通过互联网进行订购和印刷。它能够在3-7分钟内将一本350页左右的内文黑白、封面彩色的图书印刷装订完毕,质量可满足读者和图书馆对书籍的要求。这种设备和数字出版模式结合,也许可以部分改变我们目前的图书分销模式。

两岸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出版

两岸在常规出版方面有很多合作,包括图书报刊的进出口往来、版权交易、书展等。根据国家版权局2008年的统计数据,入岛图书的销量为5.4亿新台币,大陆引进台湾版权6100多项,输出版权600多项。在大陆引进版权和输出方面,台湾均占首位。

在数字出版方面,两岸也是大有可为。目前大陆数字出版的很多技术、设备都来自台湾,或者是两岸合作的产物。一些数字产品和电子书在大陆也广受好评。两岸出版人也都把数字出版的合作作为重要考虑。除上述合作往来之外, 两岸在资源、平台、项目三个方面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