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周云蓬:在黑暗中感知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周云蓬:在黑暗中感知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文字,我的歌,就是我的盲人影院,是我的手和脚,她们甚至比我的身体和房屋更具体,更实在。感谢她们承载着我在人群中漫游,给我带来面包、牛奶、爱情和酒。我把我黑暗的日子拧啊拧,拧出窗台上的一张专辑和一本书,为那些虚度的光阴命名,还有一些流逝的、不可命名的日子和人,为她们曾默默地微笑过存在过作见证。”周云蓬,新世纪的候鸟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北方唱,春秋去海边。九岁失明,学会了弹琴、写诗,云游四方。

2011年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那天一早,周云蓬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节日,黑暗自己找上门,光明出门去争取。

这是一所盲人影院

那儿也是个盲人影院

银幕上生满潮湿的耳朵

听黑蚁王讲故事:

有个孩子

九岁失明

大半生都在一所盲人影院里

听电影

他想象自己学会了写诗弹琴

走遍四方

――《盲人影院》

1970年12月15日,周云蓬出生在沈阳铁西区。9岁起,他开始看不见了。但9岁前的颜色记忆,他一直保存着,被细细摹化在文字与音乐里。“它们是我想象的原材料,梦会告诉你,那就是绿色的。在我生活的70年代,颜色都比较单调,我失明前没见过彩色电视机,人们穿的也是绿色的军装或者深蓝色粗布衣服,建筑也是灰色的。那是一个比较灰色的年代,我都没见到过姑娘穿裙子。”

失明的岁月里熟悉的一幕是拿着小砖头一样的收音机,电台信号不清楚,不断变换方向听,听着邓丽君甜蜜的声线在小胡同里回荡,“简直是天籁!”这是音乐最初给周云蓬最强悍的杀伤力。同样的震撼还来自于文学,那是“再也无法复制的一个年代”,在工人的胡同区,大家坐在路灯下面,谈论卡夫卡、斯宾诺莎,八十年代的人们对文化有种崇拜。那时周云蓬一直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周云蓬第一把琴是花二十块钱买的“百灵牌”吉他,学会的第一首歌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92年在长春上大学的时候,跟同学油印了一本小诗集叫做《失眠者》;1994年,《地平线的呼唤:中国当代残疾人诗文选》里,他以“凡天”的笔名发表了六篇随笔和诗歌。不想再多描述周云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砺,但音乐与文学这两条主线,在他生活里不断出现。文学带来的养分“或者直接转化为歌词(如《盲人影院》),或者让他写出《不会说话的爱情》那样意向古典却又锋利直接的歌,如果颠沛流离的人生体验让他的音乐无形中厚重,诗性却助长了它的轻盈,这成为周云蓬独特的音乐气质。”

2007年4月30日,周云蓬在“无名高地”酒吧演出,带了刚刚出厂的《中国孩子》唱片。就是这张专辑里,《中国孩子》、《买房子》等充满现实冲击力的歌在周云蓬的全国巡演和网络中传唱开来。也是凭借这张专辑,周云蓬获得了“第八届华语传媒音乐大奖”颁发的“最佳民谣艺人”、“最佳作词人”两个奖项,并被人赋予最具人文精神的民谣音乐人、音乐公民、抗议歌手等称号。但是周云蓬说:“人应该时刻警醒自己,不要为了一个角色而骑虎难下。”

春天

责备没有灵魂的人

责备我不开花

不繁茂

即将速朽,没有灵魂。

马齿咀嚼青草,

星星在黑暗中

咀嚼亡魂

――《春天责备》

周云蓬的《春天责备》,2005年就曾自费出版,印了1000册,据他说“基本上都送完了”。后来,出版社的编辑因为喜欢他的歌,进而联系他,希望出这本书,最终有了这本正式的《春天责备》诗文集。里面包括诗作、这些年写的一些随笔,以及一篇名为《歌者夜行》的周云蓬口述自传。

周云蓬将命运所带来的黑暗化为一首首诗与歌,他闭着眼,却能以超凡的感知力洞察生活和世界,看到的比明眼人更多。罗永浩在听过他的音乐、看过他的诗歌后,心头为之一震:“没法相信一个盲人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周云蓬的诗文、思想来自于过去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文字的审美则更多地来自于与生俱来的灵性。他曾经狂热地喜欢舍斯托夫,“以头撞墙与狂野呼告的哲学”;如今,周云蓬最喜欢的作家是契诃夫,“契诃夫把欢乐的事情写得那么辛酸,把辛酸的事情写得那么欢乐,连死亡也是忧伤而温柔的。他把许多种复杂的情绪都调和在一起,我觉得好的东西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性。”

当年在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念中文系时,盲人书籍太少,周云蓬只有靠教人弹琴来交换别人给他念书,教一小时琴,帮他念两个小时书。都是名著,也有萨特、加缪和尼采。现在,他使用听书机阅读,“读书是我的乐趣。这种乐趣不是为了写作,就像我听音乐不是为了写歌。过去读书是教人弹琴,用劳动换来的,所以舍不得看武侠小说,只读名著。现在用阅读器读书方便多了,比以前自由。我现在每天都读一点,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阅读状态更幸福了。”

听书机,就是把txt文档导入进去,能听到机械式的读音,语速慢一些,断句有时候也奇怪,周云蓬要自己重新组织一遍词语。《春天责备》里的散文,短句子多,就和他的读书方式有关。“我‘读’的书其实是听,所以更在意句子的听觉效果。这个听书机效果和一般阅读不一样。另外,我本来就喜欢短句子,把整个文章的节奏放缓下来。还跟我打字有关,打长句子,错误率高。” 现在他还可以借助一些特制的语音软件,上网浏览和写作。

周云蓬的诗和散文有文字的音律和节奏。“我从小就靠耳朵来阅读。视觉和听觉的阅读是两种方式,记忆起来是一样的。听书不会考虑象形文字,而是注重音节。像我现在写东西时,就会注重好听,注重文字的节奏感和韵律。每次写完什么,我都会用语音设备听一遍,感觉不好听就修改。我听到一些好的句子都会自然记住。”

上天拿走了周云蓬的光明,在这样负面的、有缺失的人生中,他找到其他的方式体会文字。周云蓬对《诗经》有一种“嗅觉上的好感”,《牛羊下山》,还有《不会说话的爱情》的歌词,很多来自嗅觉上的灵感。什么是“嗅觉的”?“牛羊下山,晚炊,草木香,山气日夕佳,生火的柴火和牛粪味,陈年的米缸。嗅觉更接近于艺术的本质,它和艺术冲动一样的深邃原始。”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诗经最终长成了一株香樟树/杜甫是那种沉寂的落叶/欧阳修是秋天的苦香。

我走遍八千里水路永远在路上不断离开

我去神农架的深处去梅里雪山

进入天坑,去藏北无人区,以凋零残破的人生来一次辉煌的豪赌

――《如果你突然瞎了该怎么办》

2011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周云蓬举办了一场读者见面会。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的活动场地来了不少人,椅子不够,很多人坐在地上。这次周云蓬也带了吉他――在他身上,“文学”与“音乐”这两种文化载体,“书写者”与“歌者”这两种身份,早已无法分离。活动开始前,他坐在台上调弦,女友绿妖一直在旁协助,低声和他说话,完全陌生嘈杂的环境里,她是他的眼睛。

很快现场的提问就争先恐后起来,有人问:周老师,你的灵感来源是什么?是否有个人独有的经历?周云蓬说,神秘的暗示,不可测的梦。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躲避意外,但生活有时会把你一脚踢进一条岔路,他喜欢这样的偶然性。主持人补充道,周老师就是一台没有装杀毒软件的电脑,坦然地去面对生活带给他的意外。又有人问,艺术家如何在吃不上饭时仍不向生活妥协?周云蓬回答:吃不饱饭的时候,可以向生活妥协啊,人首先要吃饱饭,这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台下顿时掌声一片。

这样的智慧与通达,来自于周云蓬曾经历的生活,那是一种曾经动荡的,饱尝过流浪、自由与磨砺的生活。上中学时,周云蓬曾发愿要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1995年,怀揣着600块独自到北京谋生,“什么失明残疾,都忘了,一头扎入火热的、为生存斗争的洪流中。”一次采访中他提到,那时他在街头或酒吧卖唱,“在酒吧基本上属于伴餐性质的,台下都是鱼香肉丝,烧茄子,好比在厨房里唱歌。最困难的时候,还是依靠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老人家,看他比我还纠结,心就踏实了。”

问答结束后,周云蓬开始调弦唱歌。《小王子》,新疆民歌《阿瓦尔古丽》,还有那首著名的《九月》。现场音响其实并没有很好,但在现场听他的歌,看着他的脸,十倍地让人动容。所有人都非常安静专注,不断有人从旁边的展馆走过来站定聆听。不少人买好他的《春天责备》,静静等候在签名的队列中。

周云蓬签名是颇为费力的。他要用手指协助笔尖定位,慢慢地在扉页上写出一个大大的“云”字,像是一幅画。很快,他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就被签字笔画得一片黑点。有人想和他握手,在他耳边说:周老师握个手好吗?他会朝自己想象的方向和高度伸出大手,等两只手相遇,就实在地握一握。

周云蓬说:“我到处走,写诗唱歌,并非想证明什么,只是我喜欢这种生活,喜欢像水一样奔流激荡。我也不是那种爱向命运挑战的人,并不想挖空心思征服它。我和命运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形影相吊又若即若离,命运的事情我管不了,它干它的,我的,不过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