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知识·迁移·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知识·迁移·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迁移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在深入研究新大纲、新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

一、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培养学生准确建立概念的能力

准确地理解要领是学好数学的前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首要条件。现行的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大多是用文字叙述的,很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教材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方法淡化概念的抽象性,使之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进行“因式分解”这一概念的教学时,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其定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将“因式分解”和“因数分解”(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作比较。

1.目的上在学习分数时,为了约分或通分的需要,通常把一个数分解成相应的形式;在学习分式时,为了约分或通分,通常也需要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相应的形式。

2.形式上例如,对整数3 3进行因数分解后得;3×11;多项式a2Cb2是(a+b)和(a-b)乘积的结果,即a2Cb2可分解为(a+b)(a-b),所以(a+b)、(a-b)都是a2b2的因式。这样使学生从形式上初步认识与把握了因式分解。

3.结果上算术里把一个整数分解为质因数幂的形式,如:24=23×3;而多项式的分解因式,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进行分解为止,即分解后的因式必须是质因式(最简的)。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比较,使学生能认识“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相似性,同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不会引起混淆(概念的“负迁移”)。

二、揭示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正迁移”能力

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 老师应尽可能让学生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并让其对此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地理解或掌握。因此,教师要善于研究和挖掘教材,找出知识相关的“脉胳”,揭示其内在的联系。

例如,在进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图像上让学生初步认识二次函数对称轴、开口方向和顶点等要素。然后,教师可以对二次函数y=ax2+bx+c(a≠0)作相应的变化;当y=0时,有ax2+bx+c(a≠0),它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当y≠0时,有ax2+bx+c0(a≠0),这就是一元二次不等式。最后,教师将“数”与“形”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即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等与函数系数a、b、c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能正确迁移不等式和方程等相关知识来理解问题,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

三、引导灵活变通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问题的转化能力

一些数学问题从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往往难于解决,因此要根据问题的相关条件(隐含条件)去思考,灵活变通思维方式,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所以培养学生学会将问题转化的能力犹为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知识迁移能力的关键。

例如,在学习了二次根式后,我给出了这样一道练习:

已知x= ,求2x4C23x3+33x2-13x+4的值。

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后,判断出将x的值直接代入式子进行计算是难以实现的。不过把已知条件x= =5+2 视为方程(x-5-2 )(x-5+2 )=0(x2-10x+1=0)的一个根;再想办法从多项式中析出x2-10x+1因式,即原式=(x2-10x+1)(2x2-3x+1)+3;将x2―10x+1=0代入,得出原多项式值为3。又如,在教学讲解一元二次函数的解法时,我给出问题:x= ( ) (a>0),求(x+ )2的值.

这道题本来是和方程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教师也可以启迪学生用方程的思想去求解。由已知等式变化为( )2-2x-1,即可视为关于常值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得=x+ ,可求出原式的值为a。这就是已知向未知的转化思想,让学生把整式乘法与根式求值、根式与二次方程等问题联系起来,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知识的“正迁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