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藏线的历史功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藏线的历史功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回味历史,感慨万千。当我们在青藏线上寻访着一位位早年默默奉献,为我国青藏线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功臣时,我们为之而感动。

作为老一辈代表的他们:有早在五十年代骑马进藏的一代青藏线勘测设计专家曹汝祯先生;有第一任青藏线“总体”、勘测设计专家庄心丹先生;有我国第一代勘测设计专家吴自迪先生;有数十年坚持在海拔4700多米风火山勘测站工作的八旬老英雄周怀珍等。

来到这些可爱的先行者面前,听着他们动情地回忆,不禁让人顿生敬意。

80多岁的曹汝桢先生,四川雅安人,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建筑系。1955年10月,时年35岁的曹汝桢跟随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第一次率队进藏踏勘青藏铁路线。用曹汝桢的话来说,当时在高原上:“别说走路,就是躺着也和下地狱差不多”。作为“青藏铁路第一探路人”的铁路工作者曹汝桢,回来后次年便提出了“铁路可以进藏”的建议。

青藏线第一任“总体”、88岁高龄的庄心丹先生,白发银须,一派学者风度。庄心丹先生,上海南浦人,1936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谈起青藏线来,思路清晰,滔滔不绝。作为青藏线第一代项目总设计师。庄心丹于1957年夏,带队进行全线踏勘,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青藏铁路的《踏勘报告书》及通过了选线方案。1926年出生于医学世家的的吴自迪先生,江西南昌人,194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也是我国第一批勘察设计专家。从50年代至70年代一直在线路上进行勘察,为青藏线的早日建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让我们高兴的是,在这篇文章即将发表之时,我们得知,年已86岁高龄的曹汝桢老人等老一辈“老青藏”,被评选为“青藏铁路建设功臣”,但又遗憾的是,作为青藏铁路技术方面的奠基人、90高龄的庄心丹先生,于2004年12月21日在兰州逝世,没能看到他一生所钟爱和献身的青藏铁路建设。

在我们的了解中,还有诸如:第二代设计项目总工程师张树森先生,主持了青藏铁路第二次大规模建设的勘测设计工作。勘察设计院前副院长张树森先生,已是70多岁的老人,说起青藏线,总是难以忘怀那激动人心的30多年前的事情。张树森在继庄心丹后,担负起了青藏铁路线的勘测设计大任。

他曾14次去过拉萨,在他们历经艰难之后,完成了《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方案研究报告》并开始了线路系统的初步设计和勘测定桩工作。就在他们激情满怀地接近拉萨之时,1978年8月12日,接到了“勘测设计,马上停止”的命令。青藏线的“两上两下”,使得老一辈“青藏人”泪别青藏,留下了“一生的遗憾”,但也为今天青藏线的重新上马和开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许多老一辈建设者一样,他们最大的心愿是:坐上火车到拉萨去!

青藏铁路的项目总工程师“几易其主”,从上世纪50年代的庄心丹,到现在的第三代青藏铁路项目工程总设计师李金城,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有着在青藏线上历经高寒缺氧、生死拼搏的壮举,都有着献身高原铁路的雄心壮志。

当我们采访老英雄周怀珍时,你会被他的精神境界所强烈感染。用一生中的20年,坚守在海拔4907米,最低温度-48℃,年平均气温-1℃到-6℃,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一半的风火山观察站。这是一种何等超人的精神!

为了在青藏线修建前,掌握切实的科学数据,1961年,中铁西北院在极具代表高原特点的风火山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也是唯一的全年值守的高原冻土观测站。而作为第一任站长、被称为“风火山上不老松”的观测员周怀珍,在这 “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没有春夏秋的的严酷环境中,在山上工作了整整22年。在他和以后的几任站长的带领下,和同志们一道,在40多年不间断的攻关试验中,终于获得了数万个非常珍贵的的科学数据,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最终破解高原多年冻土这一世界性难题,奠定了基础,也为青藏线的重新上马和成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面对雪域高原上神奇的天路,这些英模们,用自己的毕生心血向祖国和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仰望蓝天、俯视昆仑,几代人的理想终于实现了,高原铁龙带着几代建设者的夙愿,一路高歌,巡游世界屋脊,它用自己的成果向全世界证实了:中国人民可以建造出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