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河南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生态区位优势明显等特点,生态旅游开发前景广阔。通过对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旅游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对策,以期为更好地开发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生态保护;河南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115-03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怎样既发展旅游业,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持续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3 234处,规划总面积1 801.71万hm2。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26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面积1 251.06万hm2;省级森林公园1 402处,县(市)级森林公园1 005处。2015年,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7.95亿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 413.65万人次),旅游收入705.6亿元。据测算,2014年全国森林公园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近7 500亿元[1]。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2015年,我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428处,总面积93万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9.72%[2]。

1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概况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陕两省交界的灵宝市西部小秦岭山中,东至温河峪,西与陕西省潼关、洛南两县接壤,南到小秦岭主山脊,北至河西林场与集体林交界处,东西长31km,南北宽12km,最窄处仅1km。地理坐标为北纬34°23′~34°31′,东径110°23′~110°44′。境内有河南省最高峰老鸦岔,海拔2 413.8m。属暖温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丰沛,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保护区规划范围为国有河西林场,该场始建于1956年,1982年根据豫政(82)87号文件精神建立了“河南小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国务院(2006)9号文件批准建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 160hm2 [3]。

2 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2.1 地文景观 亚武山属秦岭山脉,是太华山向东延伸的余脉,山势巍峨,挺拔奇伟,层峦叠嶂,山岭交织,五峰集中,构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五峰聚首,近观仙指擎天的线、点状游览区。保护区内亚武山精华处是五峰,它们相对集中,即:南峰(海拔1 835m),中峰(海拔1 847m),北峰(海拔1 807m),东峰(海拔1 832m)和西峰(海拔1 770m)。其坡度大都在70°~90°,绝对高度都在560m以上,多属花岗岩组成,其构造严谨,质地坚硬,光滑。连绵起伏的组峰与一望无际的黄土台地,飘飘玉带般的黄河,互为依托,山水结合,交辉相映,形成“山无水不险,水无山不奇”,山水相映成趣,风光独具一格的景观效果。

2.2 水文景观 区内溪流谷幽,山青水秀,飞瀑清泉,涧溪沿着山峪蜿蜒曲折,逶迤于大小奇形怪石之间,缓缓而下,滴泉叮咚,水流潺潺,晶莹碧透,犹如美妙的乐章,令人陶醉,若饮之,清冽甘香爽口,更是沁人心脾。保护区内水资源较为丰富,山高、水深;泉多、溪长、瀑广、水足。泔涧峪和文峪两条清溪,由无数山泉汇流而成,长流不断。如“明镜湖”、“天湖”、“老龙潭”,水深澄清,锦鳞漫游,有时掬手可得。“仙人盆”又好似众仙聚会,共享淋浴的圣地。“二龙戏珠”,“水帘瀑布”形似,神似,活灵活现,高山之壁银河飞瀑,形成二叠、三叠,多叠景观,似“游龙从天降”。“珍珠卷帘”和飞瀑彩虹混为一体,喷银散玉,虹照青山,煞是好看:“西峰飞瀑”如游龙啸天,声如雷鸣,气势磅礴。

2.3 天象景观 虚无缥缈的云霞景象为亚武山披上神秘的色彩。最著名的是“亚武云海”,当立峰头,俯视云海茫茫,犹如万马奔腾,波涛汹涌,如腾云驾雾,身处仙境。黎明在天色苍茫中站中峰远望东峰,隐隐约约可见一老者稳坐峰端,两手合拜,在默默祈祷,走近一看原来是山石马庙脊的剪影,这就是“仙人拜”奇观。它和“仙女牵虚拜真武”同样出于云雾、光线和山影变幻的结果。登五峰观日出日落,即所谓“亚武日出”、“亚武日暮”奇景,日出时只见太阳冉冉升起,海天旭日,光华万丈。日暮时只见残阳如血,日落西山。雨后天晴,站立峰上,极目远眺,雾气升腾,若隐若现,象一条银带飘飘远去,这就是久负盛名的“亚武观海”景观。

2.4 生物景观

2.4.1 植物资源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保护区内种子植物共有134科710属1 997种及变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29科701属1 986种[4]。

小秦岭植物区系成分以华中成分、华北成分为主,西南、西北、华东、东北植物区系成分兼容并存,体现出本区植物区系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特征。中国特有种的地理分布表明,本区与华中地区关系最为密切,共有624种,占本区中国特有种的60.64%,以下依次为华北54%,西南32.9%,西北29.64%,华东23.1%,东北20.69%。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2种:银杏、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区植物11种:秦岭冷杉、油麦吊云杉、水曲柳、香果树、连香树、杜仲、榉树、野大豆、天麻、中华结缕草、华山新麦草。分布于本区的特有种有灵宝杜鹃、灵宝翠雀等。保护区有中国特有属30个,单种属50个,如青檀、领春木、蕺菜、山白树、鸡麻、刺楸、棣棠、猬实、山拐枣、翼蓼等,分类上孤立、系统发育上相对原始的古老种类。保护区还保留有不少的第三纪以前的古残遗植物种群,除蕨类植物外,还有三尖杉、水青树等;起源于第三纪的植物区系种类众多,如各种栎类、栗、桦、榆、榉、槭、构等乔木树种,荆条、黄栌、酸枣等灌木[4]。

小秦岭山体高大,海拔2 000m以上的山峰就有40座,而部分山谷仅有400~500m,相对高差1 800m以上,是我国秦岭以东的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随着山体海拔的升高,气候、土壤在垂直面上出现有规律的变化,森林植被也发生相应的更替,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垂直带谱。由于小秦岭近乎东西走向,南坡、北坡的水热条件及其配合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植被在带谱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南坡带有亚热带植被特色,而北坡则有华北暖温带的植物区系特征。

2.4.2 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昆虫有15目153科1 060种,两栖动物有2目5科11种,鸟类有16目39科156种,兽类有6目20科51种和亚种[4]。本区两栖动物中大鲵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中国特产种,已被列入濒危及受威胁物种名录;黑斑蛙为河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区内记录的两栖动物中,黑斑蛙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大,其次为中华大蟾蜍、隆肛蛙等。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金雕、黑鹳;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7种,包括鹰科的鸢、苍鹰、雀鹰、松雀鹰、赤腹鹰、大\、普通\和鹊鹞,隼科的红脚隼、红隼,雉科的勺鸡、红腹锦鸡,鸱^科的红角^、雕^、纵纹腹小^、长耳^、短耳^等。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7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豹、林麝;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5种:金猫、豺、黄喉貂、鬣羚和斑羚。金猫和斑羚同时被列入易危物种名录。

2.5 人文景观 亚武山现存的和有遗址的计有34处。庙宇宫观和古塔,大都属明、清期间,均十分珍贵,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如喇嘛塔,姑姑塔(宋代);玄帝庙(石头庙)及东峰的观音庙。它们中大部分已被毁,甚至有的已荡然无存,仅留下遗迹。但从遗址和文字记载看,都地处深山偏远,建在粗犷的山野之中,但也有的按照地形特点,顺其自然,结合环境空间布局,使建筑与环境相互衬托,完善统一。与道教所追求的神奇玄妙“仙境”完美的融合为一体,产生了风姿各异的建筑特色。其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地势险绝处,结合峭壁岩洞建造宫室,形成险境,以更能体现道教喜在深山悬崖上,以求“修炼养性”的玄妙,显示出道教“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

“倒坐亚武望抱玉”,“神运石”,“黑鱼潭”的传说,“玉湖”、“会仙台”、“雌雄钟”、“女娲之死”、“小道士成仙”、“无量祖师金鑫”等都有美妙的民间传说。

3 生态旅游设计

3.1 旅游开发原则 (1)保护性:突出积极保护自然资源,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服从于保护的主题;旅游活动仅限于实验区,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不对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保护目标产生任何不利影响。(2)合理性:规划应根据旅游资源分布、交通状况和管理需要,对旅游区、旅游线路M行合理布局。(3)自然性:旅游区景区景点规划必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物和自然环境为基本对象,保护旅游区域的自然完整性。(4)科普性:应突出旅游与科普的结合,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区科普考察、宣传教育和观光旅游的多种功能。(5)协调性: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短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旅游业与自然保护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6)阶段性:本着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分别不同建设分期进行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规划。

3.2 指导思想 以保护为前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山水景观为基础,人文景观为辅助,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充分体现原始森林自然景观特色,向游人传授动、植物科普知识及环境保护意识,把这里建设成为融旅游、观光、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3.3 规划范围 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北起东子湖,南至文峪西峪,东起泔家峪东侧山脊,西至保护区边界。总面积1 000hm2。

3.4 功能分区 根据景观资源特点和功能分区理念,将生态旅游区划分为5个景区,即管理服务景区、玉锁关水上游乐景区、亚武壕森林度假景区、五峰道教文化景区、亚武山森林探险景区[3]。

4 旅游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对策

4.1 建立管理体系,稳定职工队伍 在保护区管理局基础上,要进一步健全行政管理体系、科研管理体系、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和环境资源保护管理体系,理顺责权利关系,各项工作要并重而不可偏废;要加强劳动保障制度,稳定职工队伍,避免科研队伍和专业管理人员过于频繁的流动;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环保知识培训,全体工作人员要树立自然优先、和谐持续发展的观念。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意识 要利用各种媒体,采用有效措施进行科学的宣传,提高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知名度;要利用小秦岭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奇特的自然风貌、舒适怡人的气候、齐全的植被群落、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旅游产业精品名牌,吸引游客。

4.3 系统规划、统筹安排 要按照科学划定的生态功能区,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发展规划,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要加大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恢复和调节功能;对优先和重点开发区要加大开发力度,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景点档次,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安全系数;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遵循自然优先原则,任何建设都不准破坏生态,为了追求经济收益而进行盲目性和掠夺性的开发。

4.4 合理开发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水、电、交通、通讯、购物等基础设施和餐饮娱乐等配套产业发展,提高旅游收益,同时要着力开发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农副产品,加快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永忠,汪万森,李合申,等.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冬林,王宝松,阮宏华,等.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7(1):97-102.

[3]王海亮.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天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研究[J].河南科学,2013(1):53-57.

[4]代彦满.黄河三门峡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6):213-216.

[5]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 20416-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责编:徐焕斗)